我國古代是否也有這種實用與美并重的首飾呢?
當然有!
接下來,就跟著J先生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古代的實用首飾吧~
耳挖簪
挖耳勺、指甲剪,出門行李少不了。雖然只是小物件,但想用時沒有的話,那點焦躁會讓你全身不舒服。
怕忘了帶,怎么辦?
好辦!早在魏晉時期,機智的古人就把挖耳勺做成了簪子,插在頭上,可以隨時取下使用。
↑↑↑如懿傳中的耳挖簪
到了元代,耳挖簪的裝飾性逐漸增強,出現了單頭或者雙頭等多種款式的發簪,耳勺部分也被設計的更加精美,雕刻上了各種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
↑↑↑元 金瓜頭耳挖簪
清朝可謂是耳挖簪的全盛時期。
這一時期的耳挖簪,尺寸上要比之前的都要長,所以,又被稱作為一丈青。
↑↑↑乾隆 白玉嵌百寶耳挖簪
同時,人們對耳挖簪的樣式進行了調整,開始將它與歩搖、花簪、釵等其他飾品的樣式相結合,耳挖簪成為了一種很受歡迎的飾品,在民間、皇室之間廣為流傳。
↑↑↑清 簪花耳挖簪
清朝時,這種獨特的發飾也傳入到了日本,雖然目前在國內已經看不到耳挖簪這種獨特的飾品,但是在日本的花魁中,仍保持頭戴耳挖簪的風俗。
如意(癢癢撓)
2019年中國嘉德的春拍上,一件清乾隆的白玉萬福慶壽如意,拍出了2587500元人民幣的高價。
↑↑↑清乾隆 白玉萬福慶壽如意
但實際上,早在秦漢時期,如意就已出現。不過形態并沒有那么優美,樣式較為簡單,前端呈手掌式,后面是一根長長的棍子,可當杖用,主要的用途在于指揮和防身。
到了魏晉時期,清談之風盛行,士人除了用如意撓癢之外,在清談時還會拿如意指點江山,當做指點之用,或是用如意敲打身體的不適之處。
↑↑↑竹林七賢手持如意《高逸圖》唐 孫位繪
除了文人之間的談文論道,這一時期的如意也被用作于戰場指揮上,鐵質的如意甚至還可以防身,可以說是最文藝的武器了。
↑↑↑鐵如意
到了唐朝,如意出現了柄身扁平,柄首為三瓣卷云式的造型。除了裝飾,搔癢也很好用。
宋朝時,人們將如意與靈芝的樣式相結合,出現了靈芝形如意,并將如意與健康長壽聯系在一起,如意更多是陳設之用。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 - 翡翠靈芝式如意
清朝時,如意的樣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造型更加精美,質地多樣,用工精湛。
這時的如意實用功能已大大減弱,人們則更加注重它本身的寓意,尤其是皇室對如意的推崇,更是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白玉龍鳳靈芝如意
不論是兩國建交,還是皇帝選妃,又或是獎賞有功之臣,如意成為了一種流行于皇宮內的奢侈之物,只有得到皇帝青睞之人才能獲得如意,如意成為了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青玉鳳蝠紋如意》清代
↑↑↑金鏨花壽星如意
J先生說:
每一件珠寶首飾,都是匠人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無論是我國的耳挖簪、如意,還是國外的蘇格蘭裙針、tussie mussie、愛爾蘭胸針,它們因人們需求而生,又因人們的追求而美。
既蘊含了文化,也被人們賦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所謂珠寶首飾,正是源于人們對于美的不斷追求,還有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