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重讀?游,突然心生一個疑問。 就是,孫悟空為什么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或者換句話說,吳承恩為什么把孫悟空設定成 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 可能大家現在都覺得這個設定是個常識了,但你仔細想想,這個設定是不是還挺特別的, 挺大開腦洞的? 不是從地底下鉆出來,不是從水里冒出來,不是像奧特曼一樣從天外?過來,也不是像葫 蘆娃一樣在樹上開花結果生出來,偏偏是從石頭里蹦出來。 而且?游記后面的情節也沒有特別的呼應或者解釋石頭出生這個設定。 你可能覺得我想多了,興許這就是吳承恩寫書的時候拍了一下后腦勺隨便想出來的,只是 個無心之舉。 但當我帶著這個疑問,再仔細地研讀?游記的各種細節和線索,我發現:孫悟空從石頭里 出生,大有深意。它帶出了?游記的另一條暗線,而石頭出生就是這條暗線的線頭。
我們先從孫悟空的另一個小細節談起。
縱觀《?游記》全書,孫悟空鬧天宮、禍地府、搶東海、傲?天,除了菩提老祖與唐僧, 他幾乎不對任何人留情面。但是,他對取經路上所有的狐貍精都十分寬容。
太上老君同輩·壓?山之主·幌金繩持有者·金?&銀?大王之母·九尾妖狐。之所以這么隆重 的介紹她,是因為她是唯一一個讓孫悟空下跪的妖精。
“(孫悟空)到此際也沒及奈何,撞將進去,朝上跪下道:“奶奶磕頭。” 在此之前,孫悟空只跪了四個人:菩提老祖、佛祖、觀音和唐僧。
而在比丘國,面對犯下滔天大罪、伙同壽星坐騎白鹿、取小兒心肝煉不老藥的白面狐貍, 在現出原形之后孫悟空立刻住手不打了。
倒是貪花好色的豬八戒,上去殺害了這白面狐貍。而對他想補刀的動作,孫悟空又急忙 說:“莫打爛他,且留他此身去?昏君?!?/p>
這還是孫悟空嗎?這簡直是《封神》里的紂王,《聊齋》里的王生,《寶蓮燈》里的沉 香......
如果這都是巧合的話,我們還可以繼續看,在火焰山一難中,孫悟空看到玉面狐貍的第一 反應是斥責:“你這潑賤,將家私買住牛王,誠然是陪錢嫁漢!你倒不羞,卻敢罵誰!”
這語氣,這腔調,根本不像是抓小三,倒像是“爹味”十足的遠房親戚看到你朋友圈發了張 藝術照。
最后,玉面狐貍被豬八戒打殺了,孫悟空嘴上說“師弟有功”。結果下一難在碧波潭,就眼 睜睜地袖手旁觀豬八戒被九頭駙?抓走。
那么為什么孫悟空如此厚待狐族、甚至還會像親戚一樣頗為照拂? 前面已經說了,這猴子可是天產石猴,他自己都說“也無父母”。
呵呵,有意思的點來了,如此厚待狐族,其實恰恰是因為孫悟空是從石頭里出生的。
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人也是從石頭里出生的———禹。 沒錯,就是那位以治水而聞名的大禹。
《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禹產于石”; 《蜀王本紀》所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
所謂“石紐”本意即石頭尖,看來大禹不光是石頭里蹦出來的,還是石頭尖里出來的。
都是以這樣特別的方式出生,胚胎還是同樣的質地,一個先出生,一個后出生,大禹莫非 是孫悟空的大哥? 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但是聯想到?游記其他細節,你就會發現,這種可能性是太大了。 比如,為什么孫悟空用定海神針用的那么順手?因為那是自己大哥留下來的,擅?用這個 算得上家族傳統了。
比如,為什么孫悟空如此厚待各色妖狐?因為大禹的老婆涂山氏就是一個狐妖,那其他狐 妖就都是自己嫂子涂山氏的娘家人,?嫂為母懂不懂?
那么問題來了,吳承恩為什么要暗地里為孫悟空安排和大禹這樣的強關聯?
這就要從《?游記》的另一條暗線——水,說起了。 仔細想想,取經的直接原因便是涇河?王與袁守誠battle,不但私自改了行雨的時辰與點
數,還要當面diss人家,結果他深刻的領悟了“比打臉更疼的是砍頭”這個道理。
之后,唐太宗又做了噩夢:“朕適才好苦,躲過陰司惡?難,又遭水面喪身災”。要知道唐 太宗可是被稱作“天可汗”,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亞太地區霸主。這樣的人夢?自己被水 淹了,很難不讓人覺得這是在預示什么。
而看過全書你會發現,胡亂施云布雨或停雨的,又豈止是涇河?王一人。?遲國三個妖道 不但仗著神通法術求雨,還虐待全國的和尚。
鳳仙郡郡守不過是冒犯了玉帝,竟然要全郡百姓忍受大旱三年之苦,急得郡守就差請蕭敬 騰來開演唱會了。
另外,從取經路上的劫難來看,我們也能發現點什么。
明明是從?安出發到印度,按照?高東低的地勢來說應該是山地多、沙漠多,而一行人卻 遇到了鷹愁澗、流沙河、黑水河、通天河、子母河、碧波潭、凌云渡等等一系列河流。
整個?游記,“水”真的是貫穿始終,“水”的存在感有點出奇的高,整本書都給人一種濕漉 漉的感覺。
甚至最后好不容易取到了經,還又人仰?翻全都掉進了通天河,完成了九九八十一難的最 后一難。
吳承恩在整部?游記中,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和暗示,取經都是虛的,水的恐怖才是實
的。就算取到經,一場大水還不是完犢子。
取經的最大主?和功臣是唐僧,但?游記里,唐僧總是時不時被吳承恩被寫的軟弱和無 能,顯然唐僧并不是吳承恩心里真正的主?,取經并不是吳承恩真正想表達的。
而在所有遇到水的情節都能大殺四方、化險為夷的孫悟空,把萬水之源的東海?宮攪得天 翻地覆的孫悟空,和大禹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孫悟空,明顯才是吳承恩心里真正的神。“治 水”才是吳承恩真正想表達的。
這也是吳承恩要暗地里把孫悟空和大禹強關聯的真正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讓吳承恩如此恐懼和敬畏水患,以至于寫了這樣一本書來強調治水和治水之 人的重要性呢?
答案,我們可以從他所生活的時代找到。在東?方文化中,對洪水的恐懼都是相同的,這 是由于古代生產力低下,對于洪水的治理效率極低導致的。
而吳承恩自己曾經也是一個水利官員。在吳承恩為官的第二年,便開始興修水利、治水用 水了。水患之甚、治水之重,想必吳承恩比其他人都有更深刻的認知。
那在?游記里,吳承恩不惜比成大禹的治水英雄孫悟空是否有原型? 有一個叫潘季馴的人很有可能。他和吳承恩共生于一個年代。吳承恩1500年生,1582年
逝。潘季馴1521年生,1595年逝。
這個潘季馴不得了。他曾奉三朝簡命,先后四次出任總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河和運 河,前后持續二十七年,是明代治河諸臣在官最?者,以功累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 右都御史。
他最厲害的,是以遠超時代的目光,發明了“束水沖沙法”。用張居正的話說就是“公之功不 在禹下矣”。
如果你還不相信潘季馴就是吳承恩心中的孫悟空的話,再看他的名字。
季就是老?的意思,而當年孫悟空與牛魔王等人結義,他就是老?。?天取經之后,孫悟 空封斗戰勝佛,也在諸佛之中排名最末。
而《說文》中所載,馴,?訓也。是不是又能剛好契合上弼?溫這一官職? 當然,無論潘季馴是否是孫悟空的原型,兩人都是中華精神的代表。
與?方造船避難的方式相比,在這片土地,天破了我們自己補,去斬龜,去煉石;水患了 我們自己治,去筑堤,去分流,總把堅實背影留給自己的同胞而不是?禽走獸。
也許,這就是屬于中國人的,簡單而粗糲的浪漫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