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老人看著年輕人死去,傻瓜看著聰明人死去。大地不再生產,它吞噬。天空不下雨,只下鐵。”
1940年,德國詩人、戲劇家布萊希特寫下這樣的詩句。
2020年3月,國內某互聯網大佬在他社交媒體上摘錄了詩人的這句詩。
而在過去兩年,中國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就像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2021年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罰單,行業大佬們噤若寒蟬,“時代翻篇兒”的感慨,彌漫在整個行業。
周末,很多人求確認馬化騰的微信朋友圈截圖是真是假,馬化騰轉發了《除了胡錫進,沒人關心經濟了》,并摘錄了文中的一段話,這很快引起了行業的刷屏。如果不是奧迪文案抄襲,馬化騰朋友圈的熱度估計還要持續下去。
2022年,是個魔幻呈指數級出現的年份。
此前一個“馬某”,牽動了行業的神經,輕松地讓資本市場抖三抖;搜狐張朝陽把一部分精力放在直播和知識普及上;網易丁磊似乎只有面對音樂版權的時候還會“血氣方剛”;張一鳴、黃崢已經不公開露面或發聲了;而愛奇藝的龔宇,恐怕沒想到自己的這場“行為藝術”竟穿越時空一直延續到2022;搜狗的王小川終于結束第一段創業,轉向生命科學的新賽程……
都說信心比黃金還珍貴,如今,大家能感受的,都只能心照不宣。不過,近期有一些跡象,倒是值得關注一下。比如摩根大通等機構唱多中概股,比如政策層面持續釋放利好信號……這會不會讓跌入谷底的、正在如履薄冰的行業,稍微松一口氣:緊箍咒松了?
苦嗎?嚼嚼咽了!
電視劇《人世間》里一句經典的臺詞: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步走好一步,苦嗎,嚼嚼咽了。
內外夾擊,股價暴跌,互聯網公司只能通過自我投資式回購進行“自救“。
今年3月22日,阿里巴巴公布一個更新的股份回購計劃,董事會已授權將股份回購計劃總額從150億美元上調至250億 美元,有效期為兩年,至2024年3月止。
這是阿里巴巴史上最大、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的一場“自救”。最早在2020年,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宣布回購100億美元的美國存托股,到2021年8月份宣布將回購的規模擴大到150億美元。
而截至2022年3月18日,阿里巴巴已回購了5620萬股美國存托股,總額約92億美元。
92億美元是什么概念?2014年阿里巴巴美國IPO的總融資額是250.3億美元,2019年11月香港二次上市,阿里巴巴融資規模130億美元。
如果回購全部執行完,阿里巴巴相當于是要把美國IPO融資的錢,又都投在了自己身上。
面對內外的種種壓力,張勇在今年5月10日阿里親友日上說:“要自信,也要自省”。
其他互聯網企業也紛紛進行了大規模的回購。
截至4月28日,騰訊購回1127.3萬股普通股予以注銷。整個2021年騰訊回購的股份也不過558.18萬股,總代價25.988億港元。顯然,進入2022年,騰訊加大了自我投資的力度。
今年3月22日,B站也宣布在未來24個月內回購至多5億美元美國存托股(ADS),同時B站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睿宣布,擬使用其個人資金在未來24個月內于公開市場購買總金額不超過1000萬美元的美國存托股(ADS)。
同時,3月下旬小米也宣布,董事會正式決議行使股份回購授權,以不定期按最高總額100億港元在公開市場回購股份。按小米剛發布的一季報,今年年以來累計回購了8724.8萬股B類股份,總代價12.584億港元。
京東最新發布的一季報顯示,按此前公布的股份回購計劃,自2022年1月1日至財報公告日,京東合計以約18億元回購了約500萬ADS(美國存托股份)。
唯品會則在去年宣布5億美元回購計劃后,今年3月31日再度宣布,公司將在未來24個月內回購不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存托股票或A類普通股。
自我投資,養口體養心智,成了互聯網行業的重要戰略。
“養口體,養心智”
晚清重臣、湘軍的著名將領左宗棠曾說:“養口體,不如養心智。以人為事,要度根本,去浮華。”
在當下的國內國外環境下,如何在國家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這個階段,用時間換空間,和實體層面更多滲透融合,同時“韜光養晦”,布局硬核科技,為未來發展“養口體養心智”,這可能是所有互聯網企業都要思考的問題。
阿里巴巴,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進行了史上最大的架構調整,“十八羅漢之一”的戴珊正式掌管阿里中國數字商業板塊,并新設三大中心分別面向商家域、平臺域和用戶域,阿里的核心業務淘寶和天貓走向全面融合。
5月20日的淘寶天貓商家交流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國內數字商業板塊總裁戴珊說,過去是“流量時代”,如今是“留量”,從交易到消費,布局多元化和內容化,實現消費者全生命周期價值的最大化。
這可能是阿里巴巴過去20多年來最重要的變化調整之一,頗有一種“打碎了重新來過”的魄力。
“數字科技企業絕不能滿足于站在同心圓‘最內圈’來提供產品與服務,更要時刻以同心圓‘最外圈’的利益相關者——社會(特別是社會邊緣人群)來深思我們應該怎么做。”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在5月17日發布的2021年度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報告中這樣說。
騰訊用“換檔”來形容當下的發展階段,5月18日公布的2022年一季報中,騰訊凈利潤(Non-IFRS)255.5億元,同比下滑23%,騰訊強調是“業績陣痛”,要加速數實融合,加碼研發投入,從追求規模性增長升級到追求高質量增長。
而美團則在去年9月把戰略從 “ Food + Platform ” 升級為 “零售 + 科技”,首次把零售和科技提到戰略高度,美團還成立了零售特別小組,由王興親自帶隊。在當下的發展環境下,為公司貢獻大部分收入的平臺費率,預計需要向實體經濟傾斜,美團必須向縱深發展。
同時,各家互聯網企業都在進行人員“優化”,包括近期百度高管有一輪調整,B站、字節跳動、京東等都在不同程度的“瘦身”。
互聯網行業日子不好過,但降低成本,讓渡利潤,為實體經濟發展“輸血”,是共同富裕的要求,又何嘗不是生態發展的需求。
國際投行,意見分歧
在資本市場,經過2021年的猛跌之后,投行機構如同驚弓之鳥,沒人愿意去接下跌的匕首。
而4月底5月初以來,中概股迎來令人振奮的一波反彈。
美團4月底的那周,港股累計上漲了21.64%,最近兩周也上漲了10%左右。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等在資本市場上,也表現出向暖的態勢。
5月16日,摩根大通突然修改了3月14日大幅下調中概股目標價的行為,全面上調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美團等中概股評級及目標價:
騰訊評級上調至超配,目標價470港元;網易評級上調至超配,目標價185港元;美團評級上調至超配,目標價220港元;京東集團ADR和H股評級上調至中性;阿里巴巴上調至超配,目標價130港元;百度H股評級上調至中性,目標價120港元;嗶哩嗶哩H股評級上調至中性;歡聚集團ADR評級上調至中性。
摩根大通在報告中稱,重新審視短期和長期基本面前景,中國互聯網行業正在擺脫各種不確定性,未來頭部公司的股價或將超預期上漲。
各種信息顯示,國外有頭有臉的投資機構,一季度都在陸續加倉了中概股。
比如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5月13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一季度持倉報告顯示,橋水今年一季度繼續增持阿里巴巴、拼多多、嗶哩嗶哩、蔚來、百度等中概股,其中阿里巴巴獲增持321.22萬股,增持幅度達75%,期末持股市值達8.14億美元,位列第六大重倉股。拼多多獲增持227.75萬股,百度獲增持37.66萬股。
比如,全球資管巨頭富達國際,也在增持中國的互聯網股票。
根據晨星的數據,3月份富達國際旗下中國消費動力基金增持美團20.27%持股股份,增持后持倉市值達1.8億美元,增持京東10.22%持股股份,增持后持倉市值達1.39億美元。
富達國際旗下中國焦點基金增持阿里巴巴ADR 32.29%持倉,增持阿里巴巴82.86%股份,騰訊控股也獲增持3.59%股份。
盡管狡猾的國際資本,也可能是快進快出,但畢竟掏出了真金白銀,從資本市場來看,在經過2021年的大跌之后,中概股如今到了被密切關注的階段。
持續信號,政策利好
資本市場向好的背后,政策方面在持續釋放積極的信號。
5月17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互聯網上市公司中,三六零創始人周鴻祎,百度創始人、董事長李彥宏以及網易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丁磊等企業家參加了這次會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說,全球數字經濟正呈現智能化、量子化、跨界融合、深度滲透、變革速度指數化等新特征。要努力適應數字經濟帶來的全方位變革,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基礎研究水平,重視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推廣。企業家是最重要的創新主體,要支持平臺經濟、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研究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具體措施,鼓勵平臺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而政策層面的這波信號,從1月開始就在持續出現。
1月底《“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正式發布,其中提到,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
5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盡快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指出,數字經濟的經濟結構呈“二八”比例分布。以2020年為例,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31.7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達80.9%,占GDP比重為31.2%;相比之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7.5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的19.1%,占GDP比重的7.3%。
數字產業化占比遠低于產業數字化,有專家稱,平臺經濟成為數字經濟的代表形態和關鍵一環,它通常也在民營經濟的范疇中,為產業數字化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著數字技術基座。
不管是政策,還是專家的觀點,可能在一定程度,讓中國互聯網行業吃了一顆“定心丸”,政策層面不確定正在不斷減少。
只是,互聯網行業的“人世間”,已經不一樣了。
知名大V“犀利財經”(xili-caijing)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