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斗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浪潮波瀾壯闊。1978年時中國的城鎮化率僅為17.92%,到2011年已突破50%,截止2021年底,全國城鎮常住人口超過9.14億,城鎮化率達到了64.72%,城市數量從193個增長到 685 個,其中上海、北京、天津三大直轄市的城鎮化率高達80%,廣東、江蘇、遼寧、浙江、重慶五個省份城鎮化率也都超過了70%。
無疑,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同時經過40多年的高歌猛進,中國城市化增速將轉向趨緩。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2》預測,我國將在“十四五”期間出現城鎮化由高速推進向逐步放緩的“拐點”,“十四五”期間直至2035年,城鎮化推進速度將不斷放緩;2035年后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階段,城鎮化率的峰值大概率會出現在75%—80%。
城市化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在國家頂層戰略規劃層面,《“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已指出了我國城市化下半場將加速開啟,從量增到質增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如果說政策主導與市場動力是中國城鎮化上半場的兩大利器,進入城鎮化下半場,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城鎮化發展水平也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依托產業結構升級與消費升級,城市更新與城市品牌化將成為新的法寶,一方面,城市更新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以城市品質的有效提升才能滿足人們追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更高品質生活空間的內在要求。城市更新就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改造,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另一方面城市品牌經濟的發展將引領著品牌經濟的發展,成為不斷釋放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
城市:特殊的商品、特殊的品牌
如今,品牌的因子已經滲透到經濟領域的每一個環節,一個企業是一個品牌,一個組織是一個品牌,一個個人是一個品牌,一個國家是一個品牌,自然,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品牌。其實,最早的城市品牌可以上溯到許多中外歷史名城,無論是古雅典、威尼斯還是古都南京、洛陽、杭州,這些中外歷史名城的城市品牌都是自然形成發展的。借助歲月的積淀和在某一方面自然形成的獨一無二的優勢,而逐步建立起自己舉世聞名的城市品牌。
但如果從現代城市品牌的經濟學意義上分析,它們還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價值。這些歷史名城雖有極高的知名度,但沒有自己的商業定位和品牌的營銷推廣,只是在自發的歷史進程中緩慢地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特色,它們最重要的品牌形象是獨特豐富的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和歷史風貌。
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就像產品和人一樣,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間區域也可以成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讓人們了解和知道某一區域并將某種形象和聯想與這個城市的存在自然聯系在一起,讓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讓競爭與生命和這個城市共存。
像經營品牌一樣經營城市
正如品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城市品牌也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城市是人類人口、經濟、文化相對集中的自然和地理單元,現代市場經濟更促進了城市的巨大發展以及城市規模的擴大和規模經濟、集約經濟作用的強化。在經濟發展全球化前提下,城市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之間有著必然的緊密聯系。如何建設自己的城市品牌,已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重大課題。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軟實力就是城市的品牌符號、文化符號,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目前有的城市競爭流于“數字化”、“表面化”、“指標化”,甚至出現一窩蜂地建設“大而全”的城市工程,既浪費了資源,也泯滅了城市的個性,真正的經營城市,要把城市當作特殊商品對待,并運用經營手段,將城市納入市場運作,對城市的各類資源、資產進行資本化的運作與管理。
打造城市品牌,首先需要分析城市或地區的比較優勢。這種優勢有的是自然資源優勢,有的是歷史人文優勢,有的是傳統產業優勢,也有的是政策資源優勢、資本資源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因此城市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商品,一個巨大的品牌。一個良好、清晰、豐富、生動的品牌形象能為一個城市的飛速發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礎。正如一個符號、一個LOGO一樣印在我們的腦海中。所以我們要像經營品牌一樣經營城市,一個LOGO、一個定位、一個品牌、一個傳說來體現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與核心競爭力體現。包括城市的性質定位,人們對城市的第一聯想,城市的文化理念以及發展方向等。
品牌讓城市更美麗
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經營者已意識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提升城市的影響力與核心價值,讓“品牌把城市變得更美麗”。在中國很多歷史名城雖有極高的知名度,但其實這只是在歷史進程中緩慢地形成了城市特色,是“自發”的。伴隨著新世紀的全球化浪潮,如果沒有自己的商業定位和品牌的營銷推廣,總留戀和習慣于歷史的風光與傳承,滿足于縱向比較下的發展與進步,就不會給城市帶來跨越式發展。
每個城市都有品牌的核心價值與情感因素,是我們生活的寶貴名片與資產,在中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中,品牌會讓城市更美麗。把握住這一契機,前瞻性、有步驟地進行差異化的營銷戰略和品牌規劃對中國城市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城市營銷將是一個持續、系統、整體的營銷過程與策略。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如何在這次競爭中成為焦點,則需要各個城市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市場現狀、營銷目標等各種因素進行全方位的利弊權衡后而進行適合自己的整合品牌傳播與營銷。
以城市之名打造品牌盛宴,建立企業品牌簇群
既然城市已成為一種的商品,就需要用市場的眼光,經營的思路來對待這種特殊的商品。現代意義上的城市經營,企業的推動作用舉足輕重,一些企業甚至成為所在城市的名片,一個強大的城市產業集群也往往可以催生出新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品牌符號實際上是由該城市一個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組成的。因此,企業在獲取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在城市品牌形象中找到合適的落腳點,與城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在中國的城市經營與品牌建設上,青島堪稱典范之一,打造出一座具有良好品牌基礎和深厚品牌底蘊的品牌之都。青島已擁有世界品牌500強企業2家、中國名牌產品68個、山東省名牌產品700個。為推進品牌梯次式培育、高端化提升和數字化賦能,以品牌建設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青島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每年7月17日定為“青島品牌日”,這使得青島成為全國首個以人大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的形式設立品牌日的城市。
作為立足青島、走向世界的品牌,海爾更是成為青島品牌發展史上最靚麗重要的名片之一。海爾正是從青島出發,在長達38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用顛覆與創新書寫了一部中國企業創新史,一步步成為全球引領的生態型企業的。目前海爾已經建立起三級品牌體系:高端品牌、場景品牌、生態品牌,深入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10億用戶家庭。海爾以世界第一家電品牌、全球唯一生態品牌實現品牌引領,主導了84項國際標準的制定和發布。品牌興則城市興,品牌強則國家強,品牌是國家競爭力與城市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對于青島而言,品牌更是早已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從以海爾為代表的“五朵金花”,打造制造業品牌族群,到如今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行動方案的落地,青島和立足本地的企業生動演繹了城市品牌和企業品牌的共生共融。
由此可見,要振興一個城市的品牌經濟,就要首先振興自己的區域企業品牌簇群。一個城市的品牌名片,一個地區競爭力的整體提升,需要所有企業品牌的提升,形成地區的“品牌族群”。這需要城市經營者政府制定有序的發展規劃,逐步地,有計劃地培育名牌企業群,推出一大批知名品牌去占領市場,與來自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競爭,以此來建設本地的品牌經濟。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