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8月7或8日。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8月7日末伏夏盡,等待收獲立秋三候:“初侯涼風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蟬鳴。”
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露珠。立秋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仍在樹上鳴叫。
節氣習俗
進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等習俗。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的季節。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一直到漢代仍承此俗。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代承宋俗。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體重減輕叫“苦夏”。如若瘦了就需要“補”,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節氣養生立秋到防溫燥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熱,但早晚寒氣將漸盛,虛弱人群要避免寒氣侵體。不同于長夏屬濕,入秋后燥令當時,天氣干燥,靠近暑天屬“溫燥”、靠近冬天屬“涼燥”。溫燥容易“動血”,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薺、蘆根等,既清熱又潤燥。
立秋后,綠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暫且歇歇,脾胃虛寒的人勿吃冰鎮西瓜,待在空調房時肩頸、肘膝關節處也該捂起來。
綠豆和百合都是性寒食物,酷暑時喝綠豆百合湯尚可,但過了立秋,對于脾胃虛寒者來說,兩者結合就太涼了,不妨將綠豆與薏米組合。立秋天氣依然炎熱,但此時起居上要有保暖的意識,雖然不用過早添衣,但像肩頸、肘膝關節處需要蓋捂一下,在空調房里尤其馬虎不得。
古時也有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的抗秋燥飲食良方,早上喝些鹽水,晚上喝些蜂蜜水其實在一年四季都是不錯的養生秘方,在立秋后尤其適合,是當季美容養顏、潤腸排便的簡便良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