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
社會進化到當今,人類有能力改造和抗拒自然了,但是,卻很難擺脫來自于人類自己的威脅和災難。比如恐怖事件。
制造恐怖的常用方式就是爆炸,沒有預警,很難防范。炸后的現場無異于一場戰爭的廢墟,好在我國公安機關對于爆炸物品管控持續高壓,相關惡性案件已經越來越少了。
在中國警界的反爆隊伍中有許多專家,尤其是老一輩的專家,正是他們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艱辛努力下,許多看似無解的案件才得以偵破。公安部首批八位“特邀刑偵專家”之一高光斗,就是他們中的一位。
高光斗在做實驗
說實話,采訪高光斗很困難。他太理性,太客觀。他總是用他那好聽的聲音有條理、有分寸地說:“我參與了××爆炸案的現場勘驗工作”、“一個人的作用微不足道,是大家共同破的案”等等。的確,他不是那種驚心動魄式的英雄人物,他是英才,是學者,而且那么睿智、厚重,我只需如實記錄他那些不平凡的故事。
媒體大多稱呼高光斗為“爆破專家”,所以,我在他辦公桌前剛坐下,他就說:“要先解決一個概念問題,別人都說我是爆破專家,實際上我的工作與正向的爆破工程相反,是面對爆炸的終結狀態,運用逆向思維,反推出爆炸前的初始狀態,以達到破案的目的。”然后他回憶參與偵破石家莊棉三宿舍樓爆炸案的情況。
2001年3月16日凌晨4時16分至5時01分,河北省石家莊市有五處建筑相繼發生爆炸,現場就像是經歷了一場慘烈的戰爭,死亡名單上竟然有108人,有86歲的老人,還有嗷嗷待哺的嬰兒。這起建國以來極為罕見的案件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公安部調集全國精英力量投入到案件偵破中。
其中一處爆炸現場(圖片取自CCTV早間新聞)
高光斗把偵破爆炸案稱為一項“反推系統工程”。“工程”中有7個偵查破案組,高光斗等公安部特邀刑偵專家們被編入各個組。高光斗所在的勘查檢驗組對每個爆炸現場的炸點位置進行了全面勘驗,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反推”過程中實現現場“重建”,使這高度無序的廢墟一步步反推回爆炸一瞬間的初始狀態。他用采集的物證,分析炸藥成分,確定是什么炸藥;根據破損玻璃距離、炸坑的大小,估算出炸藥量,分析判斷爆炸中心。
為獲取證據,他們大到水泥制板、小到周圍的塵土、碎物都細致勘查,用小鑷子一點點尋找、篩選,以發現爆炸遺留物。最后推斷:爆炸現場的爆炸中心大部都在樓道內;炸藥成分和爆炸裝置相同;炸藥量除15號樓用量較大,16號樓用量較小外,其余幾處用量基本相當。這個推斷結合5處爆炸點所涉及的關聯人員,最終鎖定了犯罪嫌疑人靳如超。此人曾因強奸罪入獄,刑滿釋放后不知悔改,反而心理扭曲,仇恨社會,5個爆炸點均是他的家人、前鄰居……
犯罪嫌疑人靳如超被抓獲歸案(圖片來源網絡)
案件破獲后,靳如超的口供又反過來證實了高光斗和他所在的小組對爆炸中心的判斷、炸藥性質和藥量的估算基本正確。
2001年7月16日凌晨3時左右,發生在陜西省橫山縣黨岔鎮馬坊村里的爆炸案,也是一場規模不小的“戰爭”。炸坑有一個籃球場那么大,半個村子幾乎被夷為平地,20多戶住宅,311間房屋受損,傷亡一百余人。
7.16橫山縣爆炸案現場(圖片來源網絡)
爆炸中心是村民馬世貴的家,馬世貴全家人被炸得無影無蹤。高光斗和其他專家到現場時,村里人傳言,爆炸原因是馬世貴有了外遇,與妻子關系出現裂痕,故而他半夜點燃了院子里的炸藥后逃跑,把妻子及四個兒女都炸死了。
有關部門派來100名武警協助工作,高光斗對他們現場“培訓”了5分鐘,請這些武警戰士幫助在廢墟里找尸體。確切地說,是找肉塊和骨頭塊——核桃大小或巴掌大小的人體組織。根據爆炸前一瞬間馬世貴一家人的確切位置,確定了搜索方向。第一輪下來,找到了49個組織塊,絕大多數是核桃大小的,不少是蠶豆大小的。經過法醫作DNA檢驗,確認馬世貴一家6口都死于爆炸,從而排除了馬世貴作案的可能,兇手另有其人。
面對慘烈的現場,高光斗在現場及周圍觀察、丈量了好一陣子,決定在距炸點中等距離的房頂上取土檢驗炸藥的類型。一則,這個房頂與現場的距離,正是爆炸殘留物分布密集之處;二則,房頂上的塵土污染少,有利于檢測結果。如果從地上取土檢測,由于村民們在這里生息多年,溶進土里的人、畜排泄物的分解產物里,都可以有與炸藥成分相同的物質,勢必影響檢驗效果。經過實驗分析,高光斗確定炸藥的品種是含有柴油的硝銨炸藥,同時估算出最后炸藥量約為30噸。
這個估算結果為劃定偵查方向起到了積極作用。首先,這種硝銨炸藥是本地生產的土炸藥,村里以及附近許多村民都會制造,事主馬世貴的哥哥就在山上開過一個土炸藥廠。如果這起案件是人為引爆的話,作案人很可能與本地的炸藥廠有關系。其次,如此大的炸藥量也可能與炸藥行業中的某些矛盾有關系,應該圍繞著本地或附近的炸藥廠開展調查工作。
經當地刑警工作,馬世貴的哥哥馬世平到當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供述了其將自制的30余噸硝銨炸藥私藏弟弟家中的經過,并揭發了該村村民馬宏清有作案嫌疑。偵查員查明,馬宏清做生意連年虧本,由于其人品不好、信譽極差,無人再與其合作,便將不滿發泄到平時與自己有矛盾的馬世平身上。16日凌晨3時左右,馬宏清攜帶導火索及雷管,竄至馬世貴家存放土制硝銨炸藥的小窯后墻處,從窗口伸手在一袋炸藥上扎了一個小洞,將雷管插入炸藥中,而后將隨身所帶連接著雷管的導火索點燃,逃離現場返回家中不久,傳來了爆炸的巨響。
1999年,錦州一輛私營長途汽車在行駛中發生爆炸,全車人無一幸免,死亡10余人,其余人員不同程度受傷。
爆炸發生在夜里,除了司機外,乘客都在夢鄉中。汽車上的臥鋪窄小,人只能蜷縮著睡覺。高光斗測量出,爆炸中心點在車廂前部一個臥鋪上,臥鋪上的女乘客腹部和雙腿正面被炸嚴重,說明炸藥包被她的腹部和大腿包圍著。如果按照以往的基本經驗,這個女乘客有嫌疑。但高光斗沒有輕易下結論,勘查中發現了一根黑色的導線從女乘客的臥鋪伸向車廂后部。導線為何連接車廂后部?如果是這個女乘客自殺性爆炸,沒必要用那么長的導線。另外,車廂前部的人傷亡嚴重,而車廂后部的人卻全部是輕傷。就此,他認為嫌疑人可能是位于車廂后部受輕傷的某個人。
于是,偵查員逐個檢查所有傷者的傷口部位,幾乎所有人的傷口都在胸部、肢體或臀部等暴露部位,唯獨一個人的炸傷位置特別:腋下和腳底板。
高光斗在實驗室工作
高光斗與法醫商量后取得共識,應該是這個人干的!爆炸發生時,他只有在雙手抱頭、趴著的情形下,才會導致腋部和腳底板受傷。他為什么這種姿勢?只有一種解釋,他知道將要發生爆炸,自保之心使然。
民警直截了當地追問那個人:“爆炸時你怎么個姿勢?”他答:“趴著,抱著頭。”民警說:“那你說說,為什么趴著,抱著頭?”他無法自圓其說,不得不承認爆炸是他制造的。
高光斗在“5.7”空難事務現場工作
“定位——定性”模式也成功的用于空難分析。2002年大連“5·7”空難發生后,高光斗隨專家組在大連一連工作了40天,白天他與其他專家在失事飛機模型里丈量計算,切磋經驗,交換意見。晚上,他在自己繪制的“失事飛機平面圖”前,逐個給每位遇難的乘客定位。在公安、民航和中科院有關專家的通力合作下,終于對這次空難作了準確的定性。
高光斗在現場上使用的許多科學手段,都是他自己的發明和創造——從現場勘查的器材、藥物和提取樣本的辦法,到實驗室的快速檢驗方法、計算公式等,高光斗所用的,大多都是他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獨創的、行之有效的、甚至權威的方法。這就是高光斗這名專家的份量!
1981年,他首次引用電極技術用來檢測爆炸案現場的無機成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2年,成功研制了微量炸藥噴顯劑,檢測現場時,拿著他研制的噴顯劑一噴,常見的微量有機炸藥就顯出顏色來,這個成果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3年,他受環保科學概念的啟發,首先提出了把爆炸遺留物和殘留物分開的新概念,并組建起了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爆炸案分析研究室,帶領著研究室的工作人員完成了爆炸殘留物分布基本規律的課題研究,這項類似數學課題的成果使提取爆炸殘留物更為快捷、準確;
1986年,他歸納總結了利用創傷面積半徑估算炸藥量的經驗公式——他謙稱為“經驗公式”,實際上是他的又一創新,因為這個公式是他從眾多爆炸案中摸索、提煉,首次總結出來的,利用這個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犯罪嫌疑人使用了多大的炸藥量,可以說填補了我國刑偵科學技術一項空缺。
高光斗在檢測爆炸物證
眾所周知,爆炸工程技術是很成熟的領域了,炸藥的性能特點及其相關問題等都幾乎被前人研究透了,而屬于逆向的“反推系統工程”中,爆炸案件分析技術還充滿著未知數,在缺乏前人可借鑒知識的情況下,要想取得哪怕是很微小的創造,特別是在爆炸案現場解決應用型的實際問題上有新突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高光斗取得上述成果究竟付出了多少,不難想象。
在設計領導爆炸殘留物分布基本規律課題研究時,他與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同事們,用不同的藥量,在北京郊區先后做爆炸試驗十余次。每次爆炸試驗后,在炸坑邊及外圍密集取土背回實驗室進行理化分析,以總結什么距離分布什么密度的爆炸殘留物。一年后,他們背回的土竟然有兩噸多,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果。
文章讀到這里,大家腦子里的高光斗一定是一名十足的爆炸案件分析專家,其實這還不是高光斗的全貌。他曾寫過一篇題為《思維創新與偵查實踐》的論文,那是他從事公安科技的研究與升華和從警多年的切身體會。高光斗曾當過4年刑警隊長,親自指導、參加過重特大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他擁有刑警辦案經驗,也具備一名刑警的特質。
他在論文里說:“靈感思維不是迷信,是對辛勤腦力勞動的回報,它是以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為基礎,在潛意識下,大量的信息經過人腦的存儲、磨合、轉化、碰撞而閃現出靈感的火花,它是思維中最難得、最寶貴的形式。每個身經百戰的偵查員和指揮員,都有過靈感思維的體驗。”
1987年,高光斗任刑科所所長時接待美國同行來訪。
比如武漢“情人節爆炸案”中,他飛抵武漢,換乘警車駛上雄偉的武漢長江大橋,長久端詳著車窗外秀麗景色時,他的靈感就出現并被他抓住了,這個地方很美,很適合一個末路之人作為自己的“歸宿”。
武漢長江大橋公交車爆炸案現場(圖片來源網絡)
高光斗不是在“發神經”,他聯想起制造1980年10月北京火車站那起爆炸案。爆炸致使9人死亡,80余人受傷。第8天案情大白,偵查員在案犯王志剛的住處找到了他寫給朋友的遺書:“我去的地方雖不理想,但終究是個歸宿”。
經過反復檢測,高光斗更加相信世間有靈感存在了。“情人節爆炸案”與北京火車站爆炸案相類似,自殺性爆炸性質明顯,決心赴死的人,一般會為自己精心設計一個“歸宿”。這兩起案件都發生在“路”上,既是現實中的路,也是生命終結之路,并且都是著名之所,一個是北京乃至中國的大門,一個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被炸碎的都是年輕“無畏”的生命;炸藥的品種和炸藥量都必須置自己于死地……
“情人節爆炸案”偵破后,偵查員在嫌疑人的家里找到了他的遺作:“在美麗的地方,結束我并不美麗的人生”。與王志剛的遺書如出一轍。
武漢長江大橋公交車爆炸案爆炸瞬間姿態分析圖(圖片來源網絡)
高光斗認為,現場勘查與偵查破案是密不可分的,勘察就是偵查。他在爆炸案件分析上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曾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個人二等功,他的學術觀點和發明創新被收入人民大學的授課教材《物證技術學》,他主編的《犯罪現場勘查技術學》也已問世。但是,他并不滿足于把自己局限在爆炸分析一個學科上,他用自己的對公安事業的滿腔熱忱和全部的智慧做警察,他說:“我不是一個專家,而是一個雜家。”
高光斗的奉獻還在于他盡其所能地培養新一代爆炸案件分析工作者。從2001年開始,在四處辦案的同時,他馬不停蹄地在各地“偵破爆炸案件指揮員培訓班”上巡回授課,足跡踏遍國內各個省市自治區,授課50余場,聆聽他授課的人數達7000多人,全部是各地刑事科學技術指揮員和骨干,可謂桃李滿天下,或許將來,這些骨干中的一些人就成為他那樣的爆炸案件分析專家。
高光斗覺得這樣的授課方式很合他的心意,他說:“我不滿足一個師父帶一個徒弟的形式,而是喜歡轉‘零售’為‘批發’。” 高光斗有種培養接班人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現在的年輕人雖然操作能力很強,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限制,難以發現學術或工作中的真空點或空白點,所以,想在爆炸現場分析和勘查方面有所突破,還需要他這樣的專家多帶帶他們。
高光斗的家與絕大多數幸福美滿的家庭沒有什么不同:他與妻子都敬業愛家,相濡以沫數十載,依然感情篤深,兩個女兒也繼承父母的美德,工作學習非常出色。如果非要說出不同地方,那就是,高光斗的家充滿書香和學術氣息,沒有瑣碎世俗的味道。
高光斗的妻子原是上海姑娘,14歲時,她跟著在鐵路上工作的哥哥到了甘肅,遇上了也隨母親到甘肅的高光斗,兩人在天水鐵路中學同班。高光斗好學習求上進,遇事有自己的主張,長得又帥氣,自然在她心里留下了好印象。而成績優秀、美麗端莊的她,也讓高光斗另眼相看。高中畢業后,兩人以為會就此分別,但沒想到高光斗考入了蘭州大學化學系,她則考入了蘭州醫學院,兩所大學僅一墻之隔。
他們由青梅竹馬轉入初戀,并不輕松,更不浪漫。高光斗在大學時,因對“大煉鋼鐵”和“大躍進”發表過不滿言論,5年上大學的時間里,竟然3年都在挨批判,別的同學疏遠他,而她則始終堅信高光斗是正確的。至此,中學時代互相留在各自心底的那份美好印象明晰了,他們相愛了。
年輕時的高光斗
大學畢業后,高光斗被分配到北京市公安局搞刑事科學技術,她則留在甘肅天水地區醫院做婦產科醫生。那年,他們結了婚,婚后持續了7年的兩地分居生活,高光斗原指望能調妻子來北京團聚,不想這時他被下放到農場去種葡萄。
這時,國家搞“三線建設”,北京開關廠援建甘肅天水建設“長城開關廠”,不愿意丟棄業務的高光斗決定隨三線建設工程回甘肅天水。恰好這時,中央指示原各條戰線流失的人才,特別是公安行業的人才重新“歸隊”。高光斗于1980年重新回到闊別11年的北京市公安局,家人也一同來京,妻子被安置在公安醫院,仍然做婦產科醫生的本行。
高光斗事業的大樹就是從返回北京市公安局后開始收獲果實的。回京的當年,他就把電極技術引用于爆炸案現場檢測,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第二年,研制成功微量炸藥噴顯劑,第三年完成了爆炸殘留物分布課題研究等等。
與他在事業上接連取得成就相呼應,他的妻子在單位也很優秀,由于醫術醫德均佳,許多病人都慕名而來找她看病。高光斗稱贊自己的妻子與他“在事業上非常合拍。” 妻子是事業型的女性,她鄙視自甘平庸的人,從不抱怨丈夫常年忙碌。
當然,高光斗也有自己的生活情調,他喜歡看各類書籍,關注各種信息,喜歡吹拉彈唱,愛吹口琴,那是他學生時代的愛好。遇有單位搞聯歡活動,他興高采烈地吹口琴給大家伴奏。有時太疲勞想調劑一下時,他也會拿出珍藏的薩克斯管,吹上幾首悠揚的老曲子。那時候,他會把林林總總的爆炸案現場暫時忘記。
“雜家”正是高光斗的傳神之處——有很多專長的專家:4年刑警隊長、5年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5年科技處處長、40年刑事偵查科學技術的鉆研、現任北京物證技術學會副會長;公安部特邀刑偵專家,直接參與30余起特大爆炸案件事故指導勘查;領導完成了6個與爆炸案無關的公安科技課題、2個公安科技工程;取得一項國家發明專利;獲得兩次北京市科技進步獎;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技管理專家……
高光斗的業績后面,是超越這些事物的東西——創造英雄業績的人的精神、品質、道德、人性光芒和生命活力。
公安部特邀刑偵專家合影(右三高光斗)
1999年9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關部公布首批聘請的“刑偵專家”消息時,用八個字來評價高光斗:“身懷絕技、功勛卓著”。
高光斗名副其實,更當之無愧。
注:文中圖片除標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 :穆玉敏
排版 :細 辛
編輯 :胡 冰
【近期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