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寧波,晚上朋友說帶你去外灘吧。
外灘一詞,我最早知道的是上海外灘,沒想到在寧波也有外灘。我孤陋寡聞的樣子讓朋友很好笑,他說,寧波外灘的歷史要比上海外灘的歷史早了20年呢。
寧波外灘位于三江口,是城市的中心地帶,保存著大量漂亮的歐式老建筑,晚上,這里的街區堪稱璀璨,各種酒吧與輕娛樂場所的霓虹將這里裝點得時尚而多情,于古老的歷史建筑和人文底蘊中,散發著別樣的風情。
可能是因了老建筑的緣故,這里的夜色讓人留戀,不想其他地方夜市中的人造景觀,在燈光的映照下略顯輕浮,而這里,它是那么深沉、寧靜、悠遠,甚至有淡淡的詩意韻味。靜謐的夜色下,不同于白日里的喧鬧繁華,人流涌動中更添了幾分夢幻般的景致,視線中的外灘街區似乎有種特殊的魔力,撫平人們躁動的內心。
有人說,這里濃縮了寧波的歷史人文,見證了寧波近代以來歷史變遷,的確如此。寧波老外灘開埠于1844年,彼時的中國還是清代道光二十四年,孱弱的國民還在洋人的夾縫中謀生,攝影技術也才剛剛進入中國;寧波江北岸是英、法、美三國僑民居留區域,也就是中國最早的“租界”,盡管在唐代寧波就是我國的四大港口之一,但是到了清代,洋人來了,外灘作為“外國人居留地”建起了大批近代建筑和洋房,江面之上也出現了大噸位的外國客輪……
史料顯示,二十世紀初,寧波老外灘已變成了五方雜處的洋場,不僅有大英領事館、天主教堂、巡捕房、銀行等,而且還有洋行、碼頭,輪船公司、夜總會、飯莊、戲院等等,在當時成為寧波城市中對外通商貿易的核心區域,繁華一時。
歷史常常是在不斷的矛盾中向前發展,作為西方列強侵略寧波與浙江的“屈辱之地”,寧波外灘又成為當時推動寧波走向近代化的“驅動器”。
歷史上,寧波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后,寧波商幫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四大商幫之一(晉、徽、寧紹、潮汕),開始利用寧波老外灘這一通商口岸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及對內、對外的航運貿易優勢,紛紛創辦輪船公司,這些商人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帶修建碼頭,從事寧波至上海等地的運輸,自此,寧波商幫便以上海、寧波為基地,從事對外經濟活動,經商足跡遍及長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
直到今天,寧波外灘仍保存著大量被改造成酒吧、餐廳的歐式老建筑、哥特式建筑,寧波人將這里歷史悠久文化氣息濃厚的建筑設施,巧妙的融合在夜色里,形成了獨特的歷史質感,比如江北天主教堂,已成為寧波最早的地標。
之所以這里沒有上海外灘那么世界知名,原因是后來隨著上海的興起以及曾有過重要功能的內河航運的轉變,寧波老外灘逐步衰落,后來便無人問津了。
江北天主教堂如今只剩下一座殘垣斷壁,孤兀地矗立在夜色里,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講述歷史的無情吧。
查閱了一下史料,發現這座天主教堂是1872年由法國籍的蘇主教建造,是當時江北岸最高的建筑物,天主教堂主體建筑鐘樓高達30米左右,在實際施工中就地取材,采用磚木結構,外立面以青磚為主,紅磚作邊框、線條等裝飾。在2006年的時候,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波外灘不算大,從新江橋到輪船碼頭沿江堤岸僅600余米,街區上散落著20多幢頗具特色的老房子,有舊時的民宅如今改造成為特色民俗展示館、舊時的商號、巡捕房等,不過很多建筑已成為不同級別的文保單位,這些老建筑在今天的保護下,都維持原有風貌,同時在修繕時本著“修舊如舊,造舊如舊”的原則,原狀保留或修繕、復建。
老外灘之于獨特,在于這些老建筑的中西合璧、互為貫通,中式結構西式門面、西式雕花石庫門、青磚鋪地花玻璃窗,或載百年工藝精華,或襲浙東民居之靈韻,寧波文化和世界文化在這里融為一體,成為寧波近代百年城市變遷的一個縮影。
據說本地人經常會到這里來休閑逛街,感受城市的歷史風韻,畢竟,這里還保留著寧波興盛繁榮的見證,遺留下來的浮碼頭盡管已經破敗,但依稀能找到其曾經創造水運文明的印記,讓人遙想當年“市舶殷集,廛肆眾多”的繁榮景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