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路通道很多,但關鍵的海路通道,就那么幾個,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1、北冰洋海路通道。
這個海路通道因為比較偏僻,經濟效益較差,所以和平時期一般沒人走。除非戰爭時期,在其他海路通道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走這一條。比如二戰時期,美國援助蘇聯物資的運輸船隊,大部分沿著加拿大海岸—格陵蘭—冰島—巴倫支海這條通道,進入蘇聯的摩爾曼斯克。
這條通道有三個出口,即白令海峽、格陵蘭—挪威、格陵蘭—加拿大。
2、歐洲—非洲大陸區域下的兩個通道: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南非到南極洲之間的海域。
這兩個通道,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道。任何船只要從大西洋進入印度洋,或者從印度洋進入大西洋,都必須走這兩條通道。
3、美洲區域下的兩個通道:巴拿馬運河、德雷克海峽。
這兩個通道,是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間的咽喉要道,其重要性等同于歐洲、非洲區域的兩個通道。
4、東南亞—澳洲區域的四個通道: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帝汶海—阿拉弗拉海、澳大利亞—南極洲海域。
這四個通道,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路,通道,也是如今經濟價值最高,最繁忙的海陸通道。
由于東南亞—澳洲區域存在四個海路通道,所以單個海路通道的價值反而降低了。
比如馬六甲海峽,從經濟性來講,自然是走這條海峽最好,但如果出現封鎖情況,那么所有商船也可以走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所以馬六甲海峽并非像蘇伊士運河那樣,有著幾乎不可替代的特性。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重新審視南海布局,就會發現,在和平時期,日韓所有去印度洋方向的運輸船只,會走臺灣海峽、南海這條海路通道。(圖八)但一旦國際關系緊張,或進入戰時狀態,那么日韓的船只,完全可以從琉球群島東側南下,經過菲律賓以東,然后在印尼附近再朝西,從巽他海峽、龍目海峽、帝汶海,進入印度洋,雖然運輸費用會貴10-20%,但整個運輸線是暢通的。
我們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就是臺灣。在臺灣解放之后,上述這條通路不再安全,完全置于我軍岸基戰斗機、轟炸機的攻擊范圍之下(關島以西的菲律賓海)。
因此日韓船隊屆時需要先沿著日本海岸走東北方向,然后順著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東側南下,利用上述島嶼形成的防空網掩護船隊。然后穿過印尼,進入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進入印度洋。(圖八)
這雖然繞了很大一圈,運輸成本上升了20-50%,但這條通路基本上是安全的。
因此,我們可以完全看出,我們在南海的島嶼建設,有三個作用:
第一、保障我們的運輸航線在南海的安全,排除西方等域外勢力在南海的干擾。
第二、壓制東南亞各國同美國合作的想法和勢頭。
第三、有條件壓制日韓經過南海的運輸航線。
我們在前面分析之后可以看出,南海建島布局,只是壓制了馬六甲海峽,部分壓制巽他海峽(轟六K航程半徑),而龍目海峽和阿拉弗拉海、帝汶海,都在轟六K航程半徑之外(不飛躍印尼領土,走公海的情況下)。
如果要做到對澳大利亞以北的三條通道進行全壓制,需要印尼幫一個大忙,讓我們設兩個點。
第一個點在納土納群島,租一個島,建設軍港和軍用機場,同時,該島離我們的永暑島1000公里,能夠互相形成支援。這樣,以納土納群島為基點,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可以做到全壓制,龍目海峽做到部分壓制。
第二個點在塞蘭島,此島向南1200公里,是澳大利亞北部海岸,向西可壓制龍目海峽等附近一系列海峽,向西北1000公里進入蘇拉威西海,2000公里進入蘇祿海,向東北2500公里到達美軍的關島,可謂是戰略要地。
當然以上兩個點的布局,是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至于澳大利亞以南海域,那就更遠了,現在談還尚早,只能用攻擊性核潛艇進行騷擾。如果要有實質性動作,可以從法國位于太平洋南部的新喀里多尼亞島作為切入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