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窗簾幕皆依舊,只是堂前欠一人。
時隔二十年,白居易重回符離故居東林草堂,熟悉的家鄉早已陌生,符離縣治也早已搬至宿州埇橋鎮,符離漸漸變成了荒城,軒窗簾幕依舊,卻再也見不到那位牽掛一生的姑娘。
白居易帶著遺憾和惆悵,離開了符離。
自此后,世間多了一個放浪形骸,醉心芳場,專愛女色的老色狼,家里養了很多歌妓舞姬,櫻桃、樊素、菱角、谷兒、紅綃、紫綃…
他徹底放縱,作踐自己和她人,出身官宦世家又如何?才華橫溢又如何?終究是敵不過社會門第等級觀念,敵不過母親的阻撓。
我們熟知的《長恨歌》,如果沒有那位得不到的姑娘,或許,白居易是寫不出來的,因為,他把自己的遺憾都寫進了《長恨歌》。
《長恨歌》表面是同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歌頌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其實背地里的故事是白居易一生不幸愛情的藝術概括,寫下《長恨歌》時,白居易已經在母親的安排下和楊虞卿的從妹結了婚,他37歲才結婚,結婚后他失去了與湘靈聯系相會的任何可能。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他借唐明皇和楊貴妃的讓人同情、讓人遺憾的愛情故事,實是寫自己的遺憾,他想和心愛的姑娘比翼雙飛,結成連理,這已經是沒有任何可能的事了,所以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少年時期,因老家新鄭戰亂,跟隨父親來到徐州,父親把他家人安置在彭城南的符離縣。在這里,他結識了讓他牽掛一生的符離姑娘。
她是符離城外的農家姑娘,名叫湘靈,一個非常好聽悅耳的名字,她的嗓音如她的名字一般。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從此后,他們成為了青梅竹馬的一對戀人。
可惜,他們的戀情被有著門戶之見的白母所阻撓,白居易父親可是彭城令,怎么說也是大戶人家,絕不讓白居易和湘靈發展下去。
此時的白居易還比較天真,他寫下《長相思》: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他把希望寄托在求佛許愿上,相傳他和湘靈私會宿州玉皇寺,許下結成連理、一生比肩而行的愿望,希望得到上天的眷顧。
然而,愿望終歸是破滅了。
白母為了生生拆散他倆,逼著白居易外出求學,與湘靈分離。
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
白居易傷心欲絕,寫下:
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
本可以雙飛的比翼鳥,被深深的籠子鎖起來獨自面對長夜,鋒利的長劍硬生生斬斷互相纏繞的連理枝!
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后期。
此時的白居易,透漏著滿滿的失望和深深地不甘。
為了人生的發展,他不得不步入仕途,與湘靈越來越遠,但他仍倔強的用不婚來無聲的反抗母親。
在此期間,他仍期望和湘靈在一起,多次寫信聯絡湘靈,如《寄遠》: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又如《感秋寄遠》:惆悵時節晚,兩情千里同。
然而,卻收不到任何的回信。由于中晚唐時期,動蕩不安,湘靈不得不跟隨父親江湖賣唱,漂泊無根。
終于,白居易還是抵不過母親的要求,在37歲時取了妻。
他徹底絕望了,在一個凄冷的雨夜,白居易發出了“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的悲嘆。
或許是老天悲憫他們的悲劇愛戀,在白居易被貶江州途中,安排了他們在江湖中的最后相遇。
“久別偶相逢,俱疑是夢中”、“我梳白發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p>
他生滿了白發,而記憶中的湘靈也已不復舊時模樣,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許背后的故事,就是湘靈。兩人都懷疑在江湖中相見,真是在夢中,而這久別重逢,也只是短暫相會就從此分別。
天意弄人,這是老天給他們最后的交代。
白居易第一次寫連理枝,是在遭到母親極力反對他二人的戀情而仍心懷期望;第二次寫到連理枝,是一對鴛鴦被生生拆散而失望和不甘心;第三次寫到連理枝,則是絕望而無力掙扎的遺憾。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還。
繞身新眷屬,舉目舊鄉關。
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見山。
啼襟與愁鬢,此日兩成斑。
一葉孤舟,重新回到故居尋訪舊人,汴水一直都在流淌,而他和湘靈的故事卻已經徹底結束了,物是人非,北方符離青山依舊連綿不斷。
白居易一生并不快樂,重回故居后的他,一定會為了自己曾經的妥協而遺恨,可是,如果時光倒流,處在那個時代環境里,他還會屈服于門戶之見和母親的威嚴,并不是他不勇敢,而是無法抉擇,人生實是不得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