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p>
這首七絕詩是宋代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紀游詩。元和十二年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但在這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一片盛開的桃花。因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春并未遠去,而是偷偷地躲到這山寺里來了。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是唐人絕句中又一珍品。
唐貞元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但因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在琵琶行一詩中,曾對琵琶女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在這種苦澀的情緒中,自然地蒙上了逆旅滄桑的隱喻色彩。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的。雖是記事寫景,實際上是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變化,由愁怨不已的哀嘆春去之情,突然變為驚異、欣喜,以至喜笑顏開。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感到突然來到一個悠然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幻境。正是在這一情景的觸發下,詩人想象的空間無比高遠。
在這首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如此生動可感,天真活潑,活靈活現。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眷戀、熱愛,哪能這般風趣靈動?
這首詩值得稱贊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構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啟人神思,惹人憐愛。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表達了作者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及對春光的無限留戀和喜愛,并對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