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發(fā)第一篇計算機頂會的人都怎么樣了?相信AI從業(yè)者對這個話題都會非常感興趣,本文對知乎上各位大佬的信息做一個整理,分享給大家。
注:信息由知乎網(wǎng)友整理,不保證100%準確,歡迎大家?guī)兔χ刚?/p>
ACL第一人:黃昌寧&趙軍
論文標題: A Quasi-Dependency Model for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BaseNPs 論文鏈接: https://aclanthology.org/P98-1001.pdf 發(fā)布時間:1998年

黃昌寧于195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1961年畢業(yè)并留校任教至博士生導師, 1983-1984年赴美國耶魯大學進修,1986-1987年曾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1999年4月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任主任研究員。
黃昌寧作為我國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先行者之一,在過去近四十年的時間里為我國自然語言處理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017 年 11 月,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在第六屆自然語言處理及中文計算會議(NLPCC 2017)上將首屆「杰出貢獻獎」授予黃昌寧。
趙軍1998年清華大學博士畢業(yè),1998年-2002年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后工作,2002年回到北京進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至今,一直從事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抽取和知識工程方向的研究。目前任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崗位教授。
信息來源:
AAAI第一人:李國杰
論文標題: How to Cope With Anomalies in Parallel Approximate Branch-and-Bound 論文鏈接: https://dl.acm.org/doi/abs/10.1109/TC.1986.5009434 發(fā)布時間:1986年
李國杰196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81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畢業(yè);1985年博士畢業(yè)于普渡大學;博士畢業(yè)后進入伊利諾伊大學CSL實驗室工作;1987年回到中國,進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1990年被選聘為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fā)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近兩年,李國杰院士發(fā)文稱,國內(nèi) AI 研究「頂不了天、落不了地」,引發(fā)熱議。
ICCV第一人:權龍
權龍教授是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終身正教授。他于1989年在法國國立洛林理工學院(INPL)計算機科學系取得博士學位,在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NRIA)任職法國CNRS高級研究員。他于2001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并擔任視覺計算與圖像科學中心主任,他還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智能識別聯(lián)合實驗室組委會主席。
IJCAI第一人:張鈸
張鈸1958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并留校任教,歷任自動控制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0年—1996年任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長期從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和遺傳算法等理論研究,以及這些理論在模式識別、機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張鈸院士為中國培養(yǎng)、輸送了一批批人工智能領域?qū)2牛刂?021年9月,他已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90余名。
毫無疑問,張鈸院士是中國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對中國人工智能科研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著貢獻。
NeurIPS第一人:馮建峰
論文標題:A Rigorous Analysis of Linsker-Type Hebbian Learning. 論文鏈接: https://proceedings.neurips.cc/paper/1994/file/7634ea65a4e6d9041cfd3f7de18e334a-Paper.pdf 發(fā)布時間:1994年
馮建峰199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數(shù)學系、概率統(tǒng)計系,獲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93?1996年,由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在德國慕尼黑大學、意大利羅馬大學工作。1996?2000年,就職于英國劍橋Babraham生物所,獲永久職位。2000?2004年,任英國薩塞克斯大學信息科學系Reader。2005年起任英國華威大學計算機科學系Chair Professor。2015年受聘成為復旦大學新成立的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
CVPR第一人:徐建華
論文標題: A weak structural texture analysis technique for obtaining wave heights from ocean wave images. 論文鏈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96222 發(fā)布時間:1988年
徐建華曾擔任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在過去的15年里,他一直專攻圖形處理與分析方向的研究。徐教授還是上海計算機學會人工智能委員會副主席。
信息來源自知乎深藍學院;
ICML第一人:吳軼華
論文標題: Reduction: A Practical Mechanism of Searching for Regularity in Data.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B978-0-934613-64-4.50043-8 發(fā)布時間:1988年
吳軼華198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86、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先后獲碩士、博士學位。
最后說兩句,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歷史發(fā)展浪潮中,以上這些前輩無疑都做出了探索性的工作,為后人開路,有些學者成為了AI行業(yè)的中流砥柱,有些學者已經(jīng)成為了專家院士!
向前輩們致敬!
最后也歡迎大家提供更多線索~
—版權聲明—
來源:圖靈人工智能,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微信號:Eternalhui刪除或修改!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