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生卒年不詳),字伯靈,華夏族,孫武后裔,齊國人。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唐德宗時位列武成王廟64將之一,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72將之一。
孫臏早年曾與龐涓同學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后,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所以后人叫他孫臏。后得齊國使者幫助潛逃入齊,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于齊威王。孫臏既在戰爭實踐中創造了影響深遠的“圍魏救趙”,又給后世留下了反映時代特點和戰爭規律的杰出軍事理論。
最早明確記載孫臏有兵法的是《史記》,《漢書·藝文志》把它與《吳孫子兵法》并列,著錄《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據考證,《孫臏兵法》的散失大概在唐代以前。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臏兵法》,這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
天時、地利、人和,
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摘自《孫臏兵法·月戰》
解釋: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任何一個沒有占優勢,即使打了勝仗,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感悟: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凡兵之道四:
曰陣,曰勢,曰變,曰權。
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將也。
摘自《孫臏兵法·勢備》
解釋:用兵的根本有四項:第一叫兵陣,第二叫兵勢,第三叫機變,第四叫兵權。懂得這四項,才能用來打敗強敵,捉拿猛將。
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
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
摘自《孫臏兵法·奇正》
解釋:懂得流水的規律后,就可以做到用流水沖石頭去毀掉船只;用兵時,懂得他們的心理,貫徹軍令就如同流水一樣暢通無阻了。
感悟:水是天下至柔之物,也是天下至剛之物。只要掌握了水的規律,就可以水滴石穿,漂石折舟。
合軍聚眾,務在激氣,
復徙合軍,務在治兵利氣。
摘自《孫臏兵法·延氣》
解釋:集結軍兵之前,一定要先激發軍中將士的士氣。再次集合軍隊拔營進軍的時候,一定要先整治軍中制度,增強士兵的銳氣。
-5-
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
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
摘自《孫臏兵法·威王問》
解釋:賞賜是提高士氣,使得軍兵會死忘生作戰的辦法;處罰是嚴明軍紀,讓軍兵對上畏服的手段。
感悟:賞罰分明,賞是為了激勵,罰是為了警醒。賞罰分明是公正的表現,是御人的重要原則。賞罰不分明,人無所適從,就容易使隊伍走向渙散。
-6-
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
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余。
摘自《孫臏兵法·奇正》
解釋:善于用兵作戰的人,了解敵軍的長處,就能知道敵軍的短處;了解敵軍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敵軍優勝的方面。
感悟:擁有智慧的人,可以通過別人的長處看到別人的短處,可以從別人的優點中看到缺點,從別人的強項中看到弱點;也可以從別人的短處中看到長處,從缺點中看到優點,從弱點中看到其的強項。
-7-
將者不可以不義,不義則不嚴,
不嚴則不威,不威則卒弗死。
摘自《孫臏兵法·將義》
解釋:將領不能不講信義,不講信義就不能嚴格地執行軍法,軍法不嚴就會使自己失去威信,失去了威信,將士們就不愿意為他效命。
感悟:身為將領,必須做到守信講義,以身作則,才能嚴明紀律,樹立威信,才能贏得將士們的愛戴和支持,從而充分地調動起軍隊的戰斗力。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也是如此。
-8-
將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則軍不克,
軍不克則軍無動。
摘自《孫臏兵法·將義》
解釋:將領不能夠不講仁義,不講仁義軍隊就不能打勝仗,不能打勝仗就不能取得任何功勞。
感悟:管理者要仁愛自己的下屬,贏得他們的尊敬和愛戴,才能團結一心。
-9-
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
無力則三軍之利不得。
摘自《孫臏兵法·將義》
解釋:將領不可以沒有高尚的品德,品德不高尚,那么他就不能對部下具有約束力和號召力,沒有約束力和號召力,那么三軍就不能取得勝利。
感悟:管理者要注意培養自身的品德,提高自身的修養,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