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屠龍手段”關注我哦。
那天我連麥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
有個女孩跟我說,她是985本碩,學心理的,后來做消費者洞察。她跟我說,消費者洞察雖然在技術部門,但是只能做策略,所以她要去深耕某個領域。
我當時聽了這話,內心警鈴大響,我問她:“為什么啊?有很多做消費者洞察的大牛,什么領域都看,洞見都很深啊。”
她就跟我說,比如做手機的消費者洞察,就要知道手機的一些技術細節,才能好好做。
我說:“不是這樣的,別人雇你做消費者洞察,就是要你脫離產品和技術細節,從人性給建議。否則你不就是另一個產品經理了嗎?”
我又跟她說,你看,你學的心理學,消費者洞察,它是跨行業的“形而上”的學科,它的本質就是忽略細節,找到共同點,觸類旁通。
比如,你為什么學數學呢?數學就是一個形而上的學科:
兩個梨加三個梨等于五個梨;兩個蘋果加三個蘋果等于五個蘋果。
數學把這些抽象出來,說2+3=5,讓你擺脫梨和蘋果的細節。
同樣地,桌子上面擺三瓶香水,消費者選擇的規律,可能跟桌子上擺三瓶蜂蜜,消費者選擇的規律,有很多共同之處。
公司之所以給你很多錢,讓你做洞察,就是因為相信你985的心理學碩士,可以脫離香水和蜂蜜的細節,來用形而上的心理學知識判斷,到底消費者怎么選擇。
如果你還拘泥于香水和蜂蜜的細節,那么你的心理學不就白讀了嗎?
這個女孩很掙扎,跟我說:“我認為,在一個行業干十年的人,跟在一個行業干兩年的人,洞察是不同的。”
我說,干十年對高級藍領技工和技術工程師有用,對你這個行業來說,干十年就是“過擬合”,你會過度關注這個行業根本不重要的細節,而丟失你的“屠龍法器”。
所以很多時候,你一定要明白,什么叫“深耕”,什么叫“過擬合”。
深耕是那些關注細節的工種,錯一點,機器就跑不通,或者錯一點就要死人,這些行業就是得深耕:如硬件工程師,藍領技工,醫生等等。
而有些工種,就是要“觸類旁通”,一定要嚴防以“深耕”為名的過擬合,如銷售,消費者洞察,平面設計等等。
這些行業都是面向人的,可能產品細節,或者是行業黑話,有那么一點點用,這些你可能用兩三個月去學習就可以,但是你不能用十年時間學這個行業的細節和黑話——因為最終你不是干技術的,你要專精于學習人。
有些人可能反駁,你以前不是說“要專精”嗎?怎么這回又說不能過擬合呢?
其實這并不矛盾:你得明白你工作的核心是什么,你工作不得不處理的細節是什么,然后專精工作的核心,而注意不要過擬合“工作的細節”。
對于消費者洞察這個行業來說,工作的核心就是人的偏好,需求,用戶的心理。每個行業的技術細節和產品技術就是你需要在每個項目跟技術人員認真訪談,在2-3個月之內掌握個大概的東西。
同樣,對于平面設計來說,你的工作核心,就是美術,和對人的感知的研究,你就要研究美術和人的視覺感知,具體產品細節,是你在本次項目2-3個月學習的東西。
不會有人雇一個只能做一種消費品洞察的心理學家,也不會有人雇一個只能做糖果海報的平面設計師。
我們不能在生活中,對任何一個詞進行盲目崇拜。
不能因為“深耕”這個詞好聽,我就覺得它有道理,就毫無界限地用在我工作的任何方面。
我們在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孩子一樣,永遠要記住我們學習的是課本的核心:
算數就是學2+3=5,而不是學兩個梨和三個梨相加;
語文和英語是學習詞匯,韻律和句法,而不是學習某個已經成形的句子。
可能兩個梨和三個梨,某個已經成形的句子,對你一開始的理解有用:就像小朋友一開始騎自行車,后面有兩個輔助輪子一樣。
但是你一旦學會了形而上抽象的東西,你必須把“輔助輪子”丟棄。
從梨子和別人的句子中,抽離出真正的原理:然后可以放在蘋果和自己的句子里。
這就是你上大學的意義:象牙塔里的屠龍法器,是讓你脫離具體細節而建模整個世界的。
你不能又以“深耕”為借口,拿它去犁地。
精彩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