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來都講究“逝者為大”,在農村也是流傳著許多說法和講究。比如為逝去的長輩立碑,從表面上來看,這其實是一種孝悌的表現,同時也彰顯了家族的穩定和諧。另一方面這也算一種“標記”,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更迭”,他的子孫后代也可以知道自己從哪里來。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導致墓碑上的碑文也會略有差異。當然一些共性的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了解。比如如何立碑?墓碑上經常會出現“故、先、顯、考、妣”等字,它們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并不是每個人都懂。
立碑的資格
對于立碑這一事宜,并不是誰都可以立,老百姓口中也有著三個“隱性條件”。
首先就是逝者的年齡必須夠六十歲,人們常講“不滿六十不上香火”,否則是晦氣的代名詞;
第二就是“有父必有母”,夫妻一人去世,另外一人還在世不能樹碑;
第三就是滿三年后才樹碑,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說的“逝者三年滿”。
故、先、顯、考、妣
①考和妣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考”和“妣”,這里分別代表的是父親和母親。其實在最初這兩個字就是指父母,后來二簡字的盛行,它的意義也徹底發生了變化。父親在離去之后稱為“考”,母親在離去之后稱為“妣”。一般人看基本上都是一臉疑惑,兩個動詞怎么會有這種含義?
“考”之所以代表父親,很大程度上和漢字的演變有關。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老”的演變過程:
圖一是甲骨文時期,一個老人拄著拐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將“父”演變為“考”,包括中國最早的第一本字典《爾雅》也有著明確的記載:“父為考”。后來風水學的盛行,為了將陰陽做更好的區分,慢慢也有了“生曰父,逝曰考”的說法。
“妣”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將其拆分為“女”和“比”。在過去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下,女性很大程度上是男性的“附屬品”,在家見到長輩當然也要行“跪拜之禮”。“妣”在甲骨文時期如下:
右邊的兩個“匕”代表正在行跪拜之禮的女性,為什么是兩個“匕”,即古代有錢的男子可以娶多個老婆,因此也叫妻妾成群。而女性嫁過來也會生孩子,所以也有了“母親”的含義。隨著陰陽學的盛行,老百姓對其也是有了明顯的區分,即“生曰母,歿母妣”。
②故、先、顯
“故”這塊就不用多說了,其實很好理解,即原來的。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用到,比如故居、故地等等。相比于“逝”和“亡”兩個字來說,這更是一種美稱。
當然這個字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謚法制度”的基礎之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謚號”,即后世的人對逝者進行功過定論。不過在古代一般只有皇室貴族成員、或者功績顯著的才會有這樣的待遇。民間百姓雖沒有這樣的資格,那我們就自創一個,慢慢也有了“故”這個說法。
“先”代表的是懷念之意,對逝者表示內心的尊重;“顯”是一種贊美,表示對逝者的認同。之所以有這兩個字的區分,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為“謚法制度”的流傳。如果逝者在生前德行昭著,子孫后代希望他們可以聲名遠播,那就用“顯”;如果沒有,那也就只能用“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