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490 篇 原 創(chuàng) 主 文-
最近這段時間,河南開封“王婆說媒”火爆全網(wǎng),現(xiàn)場人山人海、互動拉滿,有網(wǎng)友銳評“不是非誠勿擾去不起,而是開封更有性價比!”
(今年61歲的扮演者趙梅老師,把王婆這個“反派角色”演成了可愛的“人間月老”)
“王婆”這個名字其實有兩個出處,一個是宋朝賣胡瓜的,一個是《水滸傳》里撮合了潘金蓮和西門慶的。
倆人都有一共同特點。能說會道。而據(jù)民間傳說“自賣自夸”的王婆其實是個叫王坡的西夏男子。
西夏這個王朝可能大部分朋友都有些陌生,它在哪里?為何不被正史記錄?
又是如何在強鄰環(huán)伺的遼、宋、金時期,割據(jù)稱雄了近200年呢?
壹、興國之路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在青藏高原東部生活著一群快樂的黨項(族)人。
634年,唐朝率軍進攻黨項盟友吐谷(yù)渾,首領(lǐng)拓跋赤辭率軍抄起家伙就是打,哦,但是打輸了。
(壁畫中的黨項人)
但彼時的唐朝也已精疲力盡,為了安撫黨項,遂任命拓跋赤辭為都督,將黨項納入統(tǒng)治之下。
好日子沒過幾天,黨項人又被西邊崛起的吐蕃追著打。
各個部落忍無可忍,于是他們向唐廷告狀請求內(nèi)遷,到了今天甘東、陜北一帶,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室的先祖——拓跋部。
(《黃巢起義軍入長安》,1959 王緒陽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黨項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公元884年左右,唐朝發(fā)動武裝鎮(zhèn)壓黃巢起義,拓跋思恭立馬帶兵“響應政府號召”。
立了大功,被授予夏州/定難軍/節(jié)度使一職,封爵夏國公,賜國姓李氏。
這首《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八月,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本褪屈S巢寫的,圖為06年上映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
之后五代亂世,打醬油的天子一個接一個,但夏州李氏并沒有從中作亂,而是采取“墻頭草”策略。
誰做皇帝,我就臣服誰,只要中央不來管我,一切都好說,就這么一直“茍活”到了北宋。
圖源@CCTV紀錄片《神秘的西夏》
北宋越來越強大,開始消滅各地割據(jù)政權(quán),不甘認命的李氏族人,在李繼遷的帶領(lǐng)下跑路,沒成想反抗不成,還被宋軍打得懷疑人生。
此時,北宋和遼正打得不可開交,李繼遷腦筋一動,決定利用雙方矛盾,采取聯(lián)遼反宋的策略。
(電視劇《賀蘭雪》講的就是西夏王朝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來看看)
遼國一聽:那敢情好啊。為了拉攏李繼遷,不僅給他升官進爵,還把宗室公主嫁給他。
李繼遷也不斷給遼正反饋,每次戰(zhàn)勝都給遼打報告,并獻上俘虜和戰(zhàn)利品,更是把遼“迷得團團轉(zhuǎn)”。
(回鶻王公形象,回鶻(hú),維吾爾族的祖先,鶻,意為隼,屬于猛禽類,代表著輕捷、迅猛的特性)
但李氏也只是表面乖巧,“背地里”試圖以靈州(今寧夏吳忠)為跳板,“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精兵”,將這些鄰居一個個吃掉。
1002年,夏軍奪取靈州,但在征討涼州(今甘肅武威)吐蕃途中,李繼遷卻受突襲,負重傷而亡。
甘肅境內(nèi)的黃河風光,圖源@Veer圖庫
三年后,宋遼兩國不打了,簽訂了“澶淵之盟”,夏軍也與北宋簽訂了“景德合約”。
沒了后顧之憂,李德明(李繼遷兒子):復仇的時候到了!
他打下了涼州,兒子李元昊打下了甘州(今甘肅張掖),不斷擴張、不斷吞并,軍隊實力越來越強大。
甘肅張掖冰溝丹霞,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請橫屏觀看)
終于在1038年10月11日,一個以山脈為依托,雄踞一方的王朝誕生了!
在那一年,李元昊稱帝立國,國號“大夏”,又因位于北宋西北部,史稱西夏。
影視劇中的李元昊形象,圖源@《大宋少年志》
貳、迷失之途
西夏國一共存在了189年,打了142年仗(這生命力是真的頑強),地盤只有北宋四分之一,但就是怎么都滅不掉(北宋:頭疼啊頭疼!)。
西夏與宋遼等國疆域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一是因為西夏實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基本上全國成年男子都是軍人,常備軍戰(zhàn)斗力是相當彪悍。
還因為西夏特別會當墻頭草,一張嘴叭叭叭,虛與委蛇、兩面稱臣,“滑頭”得不得了。
(西夏鐵鷂(yào)子軍)
立國后的西夏過得并不安穩(wěn),大部分西夏疆域都廣布沙漠與戈壁,在它建國的前79年里,光是旱災就遭了20次之多。
沒地種、沒飯吃,那就只能繼續(xù)向外擴張,逮著北宋一直打,但總這么打下去也不是個事兒。
河西走廊示意圖,北宋時期,河西為西夏所有,制圖@地理公社(請橫屏觀看)
人少的西夏越打越累,而宋軍卻越打越起勁,于是能屈能伸的西夏,立即選擇拜倒在北宋腳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遣送使團,引入漢文歷法、文化典籍,學習中原農(nóng)耕技術(shù)與制度,還設(shè)立儒學教育系統(tǒng)培養(yǎng)人才。
甚至還開始創(chuàng)造西夏文字,并向全國推行,出版西夏文與漢字的雙語詞典,反過來推廣給北宋。
但如果你看過西夏文,你大概會和我一樣一臉懵,瞅著像漢字,怎么一個字都看不懂呢?(說不定西夏百姓也犯迷糊......)
(如果用西夏文高考,那怕是兩個小時都寫不完作文,敦煌遺書《西夏文字寫經(jīng)卷》 日本藏)
好景不長,1115年,北邊冒出個女真建立的金朝,西夏被金打得落花流水,于是又果斷拋棄了盟國遼,拜倒在金朝面前(嗯?好熟悉的操作)。
一直到1205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追著西夏又是一頓打,西夏向金朝求幫助,金朝沒搭理,在一旁看熱鬧。
(今人繪成吉思汗像,圖源@包巴雅爾編繪《蒙古族歷史人物肖像集》,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于是西夏與金反目,臣服蒙古,但成吉思汗想要的可不是單純的臣服,他想要的,是徹底擁有。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出征,以付出生命的代價滅了西夏,宗室成員或被殺、或逃亡,帝王陵、文書、佛像等皆被毀。
(西夏亡國后,由于無人護理,諸多佛像眼珠上的黑色釉料熔化流出,猶如佛像在哭泣。圖源@長沙博物館 朱宇攝)
也正因如此,元代在編撰歷代史書時,才會漏掉了西夏,這個頑強存活了189年的王朝也就漸漸消失在了歷史洪流之中。
叁、立國之地
神秘的西夏古國也吸引著一批批熱愛地理、熱愛歷史的旅人,前赴后繼追尋它的痕跡。
倘若你也有同樣的想法,那有一座山的名字定會出現(xiàn)在你的搜索清單上。
中國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分界線,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這座西北腹地的大山與大興安嶺、陰山、大興安嶺一同構(gòu)筑了中國北方的天然地理分界線,既是草原與荒漠的分界線,亦是季風區(qū)跟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
巍巍賀蘭山,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她就是寧夏賀蘭山,在“神奇緯度”北緯37°左右處,賀蘭山連綿約250公里,接著蜿蜒北上。成為寧夏和內(nèi)蒙古的界山。
她宛如身披灰色盔甲的戰(zhàn)神,擋住了沙漠的滾滾黃沙,阻截了潮濕的東南季風,柔和了凜冽的北風。
一邊沙漠一邊平原,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所以倘若人眼如衛(wèi)星,以上帝視角去看賀蘭山的話,相信你定會驚訝這座山的東西兩側(cè)竟有如此明顯的差別。
山脈以西是干旱區(qū),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等依次排列,東部則是富饒的寧夏平原。
到了寧夏,一定要去感受沙漠的美,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黃河一路東流,到達寧夏后,迎面被賀蘭山阻擋。
于是它順著山脈走勢,將攜帶的泥沙和養(yǎng)分慷慨地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我們之前的活動就曾在騰格里沙漠的沙坡頭玩耍)
使得這里自千年前起,就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日照充足、年日差較大,盛產(chǎn)的枸杞、西瓜、葡萄等聞名于世。
于是聰明的統(tǒng)治者便將西夏國都興慶府定在了今天寧夏平原上的銀川市。
(銀川水洞溝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
當你去到銀川西南郊,便能在賀蘭山中段東側(cè),發(fā)現(xiàn)一處背風向陽、氣象雄渾之地,在這片風水寶地上,矗立著九座依星象排布的塔形巨冢,這便是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攝影師@宗剛(請橫屏觀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弱水”,可不是真的“弱”。
《尚書·禹貢》中說“導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比跛?,便是我國的第二大內(nèi)陸河——黑水河。
額濟納旗的胡楊,攝影@宗剛(請橫屏觀看)
在黑水河下游,黑水城靜靜地挺立于內(nèi)蒙古額濟納的荒漠戈壁中。
當你站在高地眺望黑水城,你大概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三面臨水的綠洲,是西夏北部最繁華的城市吧。
黑水城遺址大部分都已被沙漠所掩埋,只剩下“斷壁殘垣”,攝影@宗剛(請橫屏觀看)
除此之外,寧夏黃河青銅峽峽口的一百零八塔,甘州臥佛寺(甘肅張掖)、敦煌莫高窟中的80余個洞窯等皆在西夏時期建造或開。
還有那些散落在寧、甘、陜、青的100余處城池遺址,仍在訴說著這個古國的興衰命運。
西夏男性飛天形象【飛天 莫高窟418窟】,圖源@敦煌研究院
雖然中國正史中并沒有西夏史,然而作為真實存在過的一個民族政權(quán),只要還有一個人記得,它就從未真正消失過。
關(guān)于西夏的故事,也融入了西北的每一寸天地,融入了每一首放牧民歌中,更融入了每一位前往寧夏、追尋歷史痕跡的我們心中。
或許寧夏的名字也正代表著平息戰(zhàn)爭與仇恨,洗去鮮血與傷痕,這里荒涼、厚重,卻又富饒、堅韌。
寧夏旅游景點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雄峙南北的賀蘭山,奔騰不息的黃河,璀璨多姿的絲路文明,濃郁醇厚的葡萄美酒……都在這片秀美的黃土地上靜靜地守候著,等待某一位經(jīng)過的人將它們輕輕拾起。
先前,我們也曾制作了一篇陜甘寧自駕路書,喜歡拿走不謝~
寧夏,在黃河與賀蘭山的護佑下,一面大漠大漠無垠、一面塞上江南,版圖雖迷你,山河卻格外壯麗。
若你去到寧夏,除了煙波浩渺的湖水、奔跑的馬鹿、跳躍的巖羊,請別忘記戈壁銀河下那個靜靜守候的古老文明。
來源:中國自駕地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