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屠龍手段”關注我哦。
給大家科學嚴肅地講講,為啥家長陪伴小朋友也需要“適量”。
我不是研究心理的專家,我專業是認知,所以我就不說心理健康不健康,我就從認知角度來說說,為什么過度陪伴確實影響認知發育。
因為人的大腦,是有“鏡像神經元”系統的。鏡像神經元,顧名思義,是一套“照鏡子系統”:簡單來說,你會在腦子里模仿和你互動的人的語言和動作。
這個系統是自動的:就是你和任何人交互,都會在腦子里觸發這個系統,自動跟蹤對方的言行,和心理。
這個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很有用的:因為孩子可以模仿大人,模仿是一種非常快的學習系統。
但是孩子要獨立思考,需要一些時間關閉鏡像系統。
簡單來說,他們需要一些時間,自己呆著,吸收今天的知識:這種吸收有的是有意識的,有的是無意識的。
但是當你不給他這個縫隙的時候,他的鏡像神經元系統就會一直調動,一直思考怎么應對你。
如果家長碰巧又是那種需求旺盛,性格不穩,不講道理,甚至思維簡單的人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花大量腦力對付你:
這樣你和他都累。
你每天花大量腦力琢磨質問他學習什么問題,扣他的什么成績。
他每天花大量腦力琢磨如何對付你,如何給自己減輕負擔且不惹怒你。
鏡像神經元與過度交互,使得你們娘倆的腦力都沒用在學業和事業上,都用在互相對付上了:這就是一般老百姓說的“內耗”。
因為你盯得過緊,你不再認為他的學習是他主導的:你作為家長要過度努力,你荒廢了你的事業。
他也不再認為,他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沒有空閑慢慢琢磨一個數學或者天文的問題,他大量腦力用來對付你。
漸漸地,他認知枯竭,用來思考學習的時間越來越短,對付完父母的責問之后,剩下的認知資源太少了,只夠用來刷短視頻和打游戲的。
也就是說,腦力就像體力:你因為過度陪伴,過度激活他鏡像神經元,消耗了他大量腦力。他要真學習難題的時候,已經累了。
就像你讓他在健身房擦地板,等到他擦完了地板該健身的時候,已經累了。
他這時候已經只剩打游戲,刷短視頻的腦力了。
我們家長和孩子的交互要控制一個度:交互到他有機會能模仿你的好習慣,但不能交互到他時時刻刻想如何應對你的下一個問題。
總強調什么“陪伴”,而不講適度的育兒博主,我總覺得是一種民科。
他們這種陪伴,到時候發現自己孩子學習還不如放養的家長,最后自己就破防了。
破防的標志,就是自己全職雞娃了好幾年,在朋友圈突然寫:
“每朵花都有他盛開的時間”
“靜等花開”
這一類的。
每每這種破防朋友圈,都讓我感到心酸:
植物沒有腦子,植物的花也不是腦子,花是生殖系統。每個生物確實都會長生殖系統,等著就行。但是并不是每種教育方式,都能讓孩子認知發展。
我們切不可陪伴過度,把孩子腦子整成“自動的家長對付器”--之后再破防。
要知道,人的腦子都是適應環境的,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你身上,而不是學業上,就是因為你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他身上,而不是事業上。
順便告訴大家,作為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腦科學家,我研發了一門兒童大腦開發課,專門幫助家長科學教育中小學以下年級的孩子,歡迎各位家長去訂閱學習,了解孩子大腦發育規律,以及真正影響孩子學習效果的因素。
精彩文章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