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東西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少不了,且方方面面都要依賴的呢?我們常說中華幾千年文化淵源流長,那么在這樣博大的文化底蘊中,又有什么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呢。
毫無疑問,漢字。
關于這一發明的偉大之處,不用多說大家也很明白,它把所有華夏子孫僅僅串聯在一起,讓千年以來我們始終懷有巨大的認同感。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一旦有人對漢字作出了哪怕些許改動,那么影響的就是全體中國人,也肯定會引來如潮般的爭議。
有什么改動?簡化。
在1956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頒布了《漢字簡化方案》,由此,曾經用了很多很多年的繁體字一下被丟掉,我們一直使用到今天的簡體字登上了舞臺,乃至于到了現在,很多人已經只認得簡體字了。
當然,這種改革可不是那么輕松的,在近些年來,都還有不少"廢簡復繁"的聲音在發出質疑,這讓大家難免會疑惑,到底是簡體字好還是繁體字好呢?
其實這個問題絕不能用哪個好一概而論,其中的情況相當復雜,我們要搞清楚很多問題,新中國為什么要這么做?香港、臺灣、澳門地區至今還在用繁體字,這又是為什么?而不屬于中國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卻大肆流行簡體字,這是什么原因呢?
其實許多人在激烈地討論文字改革的時候,或許甚至都不清楚,這種漢字的改革,其實早在清末便逐漸開始了。
1906年前后,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許多知名的學者便首次發起了對改變漢字的要求,要知道,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的態度可是相當火爆,許多人干脆提倡直接廢除漢字,用其他文明的語言,比如世界通用的英語。
為什么?因為當時許多人都在找救國的道路,其中一部分就認為,中國落后,其實語言、文字的落后也有很大關系。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錢玄同、胡適、陳獨秀、蔡元培、魯迅等大腕紛紛上陣,火力全開地唇槍舌戰,有人說要廢除漢字,有人說要改良漢字,有人說現在改良、以后廢除,吵得不可開交。
到了1935年,國民政府官方就直接發布文件,表示以后全國都要開始用簡體字了,包括中小學生的課本,不過以他們朝令夕改的尿性,到了一年后就又停止了這項改革。
那么新中國是怎么著手的呢?其實這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早在全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中共領導下的很多革命根據地就已經在搞新文字運動了,一開始大家也沒有經驗,只能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推行一種“拉丁化新文字”。
但在實際中,他們卻發現,這種新文字并不好用,反而是簡體字在農民大眾里很受歡迎,而且傳播得很快,很快就走向了全國,被大家稱作“解放字”。
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到了新中國建立的1949年,漢字改革也正式被擺上了國家的議程,準備徹底解決這件從清末以來紛爭不斷,但始終沒有完成的大事。
當許多頂尖的文字、語言專家匯聚一堂時,把漢字改一改,其實并不難,難的是要讓全國認同這樣去改,讓他們明白為什么一定要改。
這是不容易的,很顯然,直到現在,有些人還沒明白過來。
其實最關鍵的大概只有三點:
一、掃盲。1949 年時,全國約 5.5 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 80%,農村的文盲率更是在 95% 以上,幾乎堪稱全員文盲,想要國家強大發展,老百姓都目不識丁肯定不行,而一門更加輕便簡潔的文字,對掃盲工作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二、打破階層。要知道,繁體字用了幾千年,但在以前,跟老百姓卻毫無關系,那都是少數人的工具,而勞苦大眾呢?他們卻不配擁有自己的文字嗎?
三、自然變化。漢字的發展是一直在持續的,從甲骨文到秦篆再到漢隸,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也一直在發生變化,為什么變化?肯定不是無中生有,都是根據當下人們的需求來的嘛。
而這種變化也有規律——由繁入簡,現在我們看一些繁體字或許還看得懂,但你要是再往前,看一些更古早的文字,恐怕是一個也不認得,這和后人看待繁體字豈不是相同的?
而且說起來容易,實際上,為了簡化漢字,“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國杰出教育家吳玉章先生,從1949年開始,便率領一大批團隊開始了日以繼夜的籌備工作,歷盡了千辛萬苦,到了1952年才端出了《常用字簡化表草案》,由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審后開始向全國推行。
中國人都念舊,也很看重傳承,所以把對漢字動手,那免不得要小心翼翼,為此,中央還向全體民眾表示,可以討論、可以提意見、可以指正,這一下全國20多萬人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辯論,雪花般的信件飛向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綜合了各方的建議之后,從1952年開始,國家又對《漢字簡化方案》作出了很多次修改,乃至于到了1986年還又重新更正了一次。
如果要問漢字簡化的目的、必要性?可以看一看如今的我們和百年前那些大字不識窮的窮苦老百姓的差別,就能理解其重要了。
當然,有人會說,那不是經濟發展了嗎?國家變好了嗎?其實,國家變得再好,如果底層人民始終毫無文化,那么終究只會淪為牛馬一樣的工具。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那為何時至今日,在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三個地方,仍然在持續使用繁體字呢?這其實是有特殊原因的。
在新中國大力推行簡體字改革的時候,香港還屬于英國政府統治之下、澳門還處于葡萄牙政府管理之中,而臺灣則被國民黨余黨盤踞,總而言之,都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管制外,所以政令自然就無法達到。
正因如此,這三個地方并沒有如大陸一樣使用簡體字,而后來港澳回歸之后,由于和大陸之間存在差異,為了照顧少數同胞,正如“一國兩制”的方針一樣,我們也讓這兩處的同胞繼續使用著他們習慣的繁體字。
而臺灣省則頗有意思,原本由繁入簡是大勢所趨,國民黨政府也準備推行簡體字,但老蔣此人一向心胸狹隘,他發現大陸已經率先完成了計劃后,自己就非要反著來,如此也保留了繁體。
說完港澳臺,再說到兩個特別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可能許多人都不知道,在這兩個國家內,漢字也是非常普及的。
在新加坡,英文是必修的,而學生們還要在漢語、馬來語、泰米爾語中任選一門來學習,而馬來西亞則有諸多中文學校,而且從說到寫,華語都大面積覆蓋。
同時,他們說的是普通話,寫的則是簡體字,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從表面上來看,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這兩個國家當地都生活著大量的華人,二是這兩個國家都屬于南洋,和中國很近。
不過我們也都知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許多方言那真是“十里不同音”,有些村與村之間的方言都截然不同,而新加坡、馬來的許多華人大都是從東南沿海過去的,所以他們需要一個能彼此流暢溝通的“標準”。
先說馬來西亞,要知道,最早的時候,在這個國家里,華人也是頗受打壓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強大、抗爭,我們是否要抱團?而想要抱團是不是我們至少得嘴里說的是一種語言?
于是普通話便成為了大家的通用語并且傳播開來,一開始,當地馬來人、伊斯蘭教甚至政府等勢力都在打壓著華人的發展,許多民族斗士挺身而出,經過多年的努力,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了許多華語學校。
在那種艱難的環境下,為了讓孩子們都能接受漢語教育,不至于忘記祖國、祖宗,便利的簡體字也就深得青睞,成為了通用文字。
接著再說新加坡,新加坡的情況其實截然不同,這個國家最早的時候有非常非常多的華人,乃至于比例達到了整體人數的70%以上。
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新加坡幾乎要被華人占領了,當地政府肯定不能接受這樣的情況,而且當時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對新中國并不友好,于是新加坡政府便不斷打壓華語教育,提倡大家一起說英語。
但隨著后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新加坡又重新燃起了漢語教育的熱潮,在上個世界70年代,時任新加坡總理的華人李光耀還發起了浩浩蕩蕩的“講華語運動”,他干脆直接把大陸的簡體字照搬了過來,作為模板。
不過畢竟時間過了很久,所以在新加坡的華人對漢語并沒有那么熱情,在他們實行的雙語教育中,更多的還是偏向于英語教育,不像馬來西亞漢語普及度那么高,而且馬來的華人是的確是將漢語當作自己母語來看待的。
綜上所述,可能有些人還是會問,說了這么多,那到底是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呢?
這個問題其實不該這樣問,因為中華文明幾千年傳承至今,文字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符號、載體,但根本還是在我們自身,就像一本好書,無論是用哪種語言記錄下來,都是好書,而反之亦然。
就像在清朝末年時,為何很多保守派極力推崇繁體、反對簡體呢?因為他們自己是上層階級,或是生于富貴之家、或是出身書香門第,他們口口聲聲說繁體字如何優美、如何有內涵,但卻始終看不到那些貧窮、無知、受壓迫的老百姓。
任何一門文字、語言,如果不能為大眾服務,那絕不是值得稱道的。
還有些人認為,既然當初是迫不得已,那現在國民文化水平也已經很高了,為什么不把繁體字重新改回來呢?
要知道,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使用簡體的人都是占絕大多數的,現在貿然更改,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實在屬于一種倒退。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家也從來沒有禁止使用繁體字,我們同樣不能遺忘這種古老的文字,它的確在書法等方面更優美,在考證古籍方面更重要,我們也要對它保持尊重。
文字是不會比人的地位更高的,文字不斷變化發展的前提其實就是人們的思想以及社會不斷變化發展,尊重、保留、向前,這是一條單行道,就像我們現在仍然能體會漢服、古甲、唐詩宋詞之美一樣,但卻不可能回到那樣落后的年代去。
對于好的東西,我們值得欣賞、留存,但人的眼光,卻始終是要向前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