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詩的主題是“長恨”,但卻對后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詩作于唐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整厔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引起巨大反響。
請看長恨歌最著名的句子: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對所有帝王來說,愛情不是最重要的。他們沒有必要對一個人或一種愛情負責。但是,愛情在唐玄宗那里,不僅成了全部,而且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這就值得人們尊敬。
楊貴妃的特點,史書上說她,“極善歌舞,邃曉音律,智算警穎,迎意輒悟。”她讓玄宗高興,玄宗也變著法子讓她高興。不說吃荔枝的事,就說在宮廷里專職為她做衣服和打造首飾的匠人就有一千多人。
白居易筆下的李楊愛情帶有濃厚的理想色彩,并以同情的態度贊頌了他們的愛情悲劇,但洪升卻以歌頌生死不渝的愛情作為基本主題。這就使人看過更多的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楊貴妃,看待李楊之間的感情。
李楊之間的愛情是真摯的。尤其是楊玉環,可謂達到癡情的地步。作者“歌頌了他們美麗而崇高的靈魂,歌頌了他們愛情的勝利”。從對李、楊各自態度的描寫上看,這種愛情理想便是“真摯專一”,“富于犧牲精神”。“但與此同時,作者一方面又通過總結愛情悲劇而勸戒統治者,昭明窮奢極欲必禍敗隨之,反對縱欲主義傾向;另一方面又通過總結愛情悲劇而表現興亡之嘆,寄寓了深層的愛國情感。
愛情是沒有對錯的,特別是帝王愛情。唐明皇是風流天子形象,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本就是宮廷式的帝王和妃子的愛情。這充分表現在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愛、楊貴妃對唐明皇的癡情及他們愛情的最后結局上。但盡管如此,作者對李、楊愛情的描寫在贊揚和批判中依然重在歌頌。并且頌揚愛情的主題得到了空前的加強。
在《長生殿》里,李、楊的愛情是純潔的。他們于七夕之夜向牛郎織女雙星發誓要永遠相愛。楊貴妃流著眼淚乞
巧。當唐玄宗問她流淚的原因時,楊貴妃答道:“妾想牛郎織女,雖則一年一見,卻是地久天長。只恐陛下與妾的恩情,不能夠似他長遠。”因此,受了感動的唐玄宗就發出了山盟海誓,說“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誓綿綿無絕期”,愛情之花終于完全綻放。
安史之亂后,玄宗移葬楊貴妃。在挖墳墓時,發現她所佩的香囊還在。玄宗睹物思人,淚流滿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玄宗每每看到貴妃的畫像,都要傷心落淚。所以在<長生殿>里,使得這一對有情人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后,最終在仙界實現了他們的誓言“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