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紳,是村民的“猛獸”,還是村民的主心骨?
首先承認,鄉紳這個群體,的確存在爭議。但這種爭議,不是“好”與“壞”的爭議,而是“善”與“惡”的模糊化。
一方面,很多人認為鄉紳就是“欺男霸女”的鄉村“猛獸”,因為他們享受著剝削村民而得的財富、地位,卻絲毫不顧及村民們的合法權益。
而另一方面,很多村民又是發自內心地尊敬鄉紳們,哪怕知道他們手握大權,卻依然畢恭畢敬,禮遇有加。
那么,鄉紳們的真實面貌究竟是怎樣?為什么他們既被村民痛恨,又被村民尊重呢?
一、鄉紳的著裝,一看便知!
說到鄉紳,不得不提一下他們的外在形象。鄉紳們平日里頭戴瓜皮小帽,身著長袍馬褂,腰間別一把折扇,腳踏一雙方口布鞋,走起路來,步伐穩健,儒雅風范盡顯。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鄉紳很面熟?沒錯,他們就是《駱駝祥子》里祥子拉車時,遇到的貴人——曹先生。
小說中,祥子拉曹先生,不小心把車子弄反了。雖說曹先生受了傷,但依然權威祥子要努力。對于祥子而言,曹先生既是雇主,又是內心的一道溫暖的光。而曹先生的身份用當時的標簽,就是一位鄉紳。
在老舍筆下,鄉紳曹先生的形象,既有文人的溫潤儒雅,也有鄉紳的世故圓滑,而實際上,現實中的鄉紳形象,正是如此。
鄉紳,是中國鄉土社會中,最具特色的群體。他們一般指的是,那些雖然不在國家機關任職,但卻在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士人階層。由于鄉紳的戶籍并不在本地,所以他們往往以返鄉定居的方式,活躍在鄉村中。
因此,鄉紳們也經常被比喻為“外來戶”。但需要注意的是,鄉紳這個群體,并非有錢人就能成為。鄉紳的門檻很高,只有符合以下3個條件的人,才有資格入鄉紳的行列:
第一,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在古代科舉制度下,鄉紳大多出身于書香門第,或者是一些科舉不順、被迫隱居鄉間的落魄學子。這些人都飽讀詩書,深諳儒家禮儀,是鄉村中難得的“高知分子”。
第二,要擁有一定的人脈關系。
鄉紳們一般都有自己的宗族勢力,他們的家族往往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因此在鄉村中也擁有自己的人脈圈。他們能借助人脈優勢,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
第三,要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在傳統社會中,鄉村的經濟總量是非常有限的。而鄉紳們往往已經脫離了“農民”階層,他們或是有田產的富戶,或是經商致富的商賈,或是科舉及第的官員,因此,他們往往掌控著鄉村中稀缺的經濟資源。
二、鄉紳,是鄉村的靈魂。
總體上看,鄉紳是鄉村社會的支柱,是村民們的信仰,更是村民們的精神寄托。
首先,對于村民而言,鄉紳是鄉村的支柱。
在傳統社會中,鄉村的經濟總量非常有限,村民們主要的收入,除了種地之外,還有手工業、商業等副業。而在這些副業中,又以鄉村作坊為主流。因此,鄉村的經濟總量,是由鄉紳掌控的。
其次,對于村民而言,鄉紳是他們的信仰。
鄉紳一般出身于書香門第,他們受過系統的儒家教育,因此,他們是最忠于孔子“仁義禮智信”的一群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遵循著孔子的倫理道德,因此,村民們都很信奉鄉紳們的話。
最后,對于村民而言,鄉紳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在傳統社會中,鄉村的基礎設施十分落后,醫療水平更是簡陋,遇到天災人禍,村民們都只能寄希望于鄉紳們能帶來轉機。久而久之,村民們都將鄉紳視為救命稻草,遇事都會求助鄉紳。
三、結語。
總結一下,鄉紳是鄉土中國的靈魂。
鄉紳之所以被稱為“鄉紳”,是因為他們脫離了鄉村,又回歸了鄉村。他們脫離鄉村,是因為他們已經脫離了農民階層;他們回歸鄉村,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鄉村中稀缺的資源。
也因此,他們既不是村民的主心骨,也不是村民的“猛獸”。他們只是鄉村中,既強大又孤獨的個體。
但是鄉紳這個階層天然是要剝削農民,這和他的道德水平無關,就和現在老板天然要剝削打工人一樣,放在宏觀層面,是階級屬性,于好人、壞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