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汽車市場就像是捅了MPV的馬蜂窩一樣,每年MPV車型推出的速度和體量,那是蹭蹭蹭的往上。當然,整體的市場份額那也是迎來了大爆發,車型越多市場越大,市場越大,車型就推出的更多更快,好家伙,這不就進入良性循環了嗎?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競爭也變得特別的激烈,不過,除了極氪的“寶寶巴士”,最近這兩個月我沒有怎么關注MPV市場,結果這不就又來了一臺高端MPV?
先聊聊品牌?
LEVC翼真汽車,是不是有點面熟卻又不知道它是誰?它其實就是倫敦電動汽車公司,早在1908年就成立了,是一個專門打造英式高端商務出行座駕的英國汽車品牌。原本和中國市場也沒什么交集,但是在2006年,吉利收購了其20%的股份,到了2013年,吉利全資收購了LEVC。也就是說,從品牌血統上說,這并不是吉利全新成立的子品牌,從時間來看,的確是個車圈的老同志老前輩了。
那這是不是能說明,這個全新的L380(參數丨圖片)車型,就是妥妥的英國品牌旗下的英國血統?其實不是,這臺車基于吉利空間導向型架構SOA從零打造出來的。
你可以理解為,雖然這車姓翼真,但是實際上“抱養”過來的孩子,和翼真沒啥關系。要是非要和這點血脈扯上關系,就真的有點說不過去了。至少,你不能像某90一樣就換個馬甲換個標就直接過來吧?
無論是換標克隆,還是另起爐灶,這都不重要,車本身怎么樣才是最重要的。雖然我也算是個民航客機愛好者,但是剛剛聽到L380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并沒有和A380產生任何聯系,畢竟這些年我們在不少車的屁股都看到了“380”的字樣。
直到他們說這個名字就是來自空客A380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你還真別說,這個L380的外觀,真的是我見過這個價位MPV里我比較喜歡的設計,但我覺得它更像是高鐵,而不是空中巨無霸A380。
而且這車的側面比例很有特點,你會發現從A柱之后,所有的線條和形面幾乎都是平直的,而A柱以及車頭又做得很短,所以側面看起來相當修長,挺有氣場的。C柱之后的車身長度明顯要比同類的車型要長,結合它較短的車頭和超過5米3的車長、3185mm的軸距,這都預示著這臺車的內部空間可能會給我們很大的驚喜,這個一會再聊。
還有一點就是它1940mm的車高,其實我一直很喜歡大眾的邁特威,而那臺車的車高也是接近兩米,你進入車內的時候就不需要特意地貓著腰,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原本LEVC這個品牌就是在英國做高端出行的,所以一直以來非常在意車內的垂直高度,畢竟大多數乘坐的都是英國紳士,他們的帽子還是挺高的。
而它這個綠色,暗示中帶著明示,反正我要是買捷豹肯定會選這樣的綠色,你就懂了,這是屬于英國車的綠。但它看著終究不太像英國車,因為英國車尤其是高端車在設計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車尾的線條會逐漸收窄,你看勞斯萊斯,你看大攬勝,你看捷豹XJ,都是如此。L380這個尾部讓它看起來倒是更像德國MPV。
接下來,我想問問各位,你們有覺得這臺車是極氪009換標嗎?
人人都要做高端,人人都是高端?
其實看了L380整體的外觀,我覺得這臺車定位高端市場,從外觀看的確是沒什么毛病,除了變態的車長和軸距帶來的氣場之外,整體的質感看上去也不太像是40萬以內能做出來的。但是現如今想要做高端,可不是外觀夠大氣、或者內飾簡單堆個料就能辦到的。以至于我覺得很多賣的足夠貴的車,并不知道什么叫高端,只知道價格的確是“高”。
這也導致了很多車都在喊著定位高端,直接讓高端這個詞變得十分廉價了,所以我十分懷疑,這臺車能帶來什么樣差異化的體驗呢?如果只是一臺換標的同門師兄弟,僅憑一些用料和設計,就想擠進所謂高端的圈子,到底憑什么呢?
L380整個內飾的設計,依舊是我想象的一樣,上半部分基本被類似Alcantara的翻毛皮所覆蓋,而能夠接觸到的部分,則是超柔苯胺真皮面料,包括車頂兩側的氛圍燈組,加上整體棕色的內飾顏色,所以給你的視覺上的感官還是挺高級的。
我試駕的是它的6座版本,自然是第一時間就奔向最后一排,我發現了L380與眾不同的地方,第一個就是空間表現,如果你閉上雙眼,這個第三排和第二排簡直沒有任何區別,兩個座椅依舊是采用了中間分隔的設計,而不像極氪009、高山行政加長版那樣兩個座位挨在一起,這才叫真正的二三排平權。整個上車的動作也是行云流水,尤其是跟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你不需要糾結,到底派誰去坐第三排。
不過,這臺車有一些配置設計我是真的看不懂,比如二排的手機無線充電,雖然說是從安全的角度考慮,但是這也導致手機在充電過程中無法使用,甚至無法看到誰來了消息,更要命的是,當你座椅放的比較舒展的時候,想要拿到手機還要起身,這一點我覺得太難用了。
還有,二排都有的座椅按摩,副駕卻沒有,這是跟保定廠學的嗎?
既然咱們聊高端,行駛質感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總不能靜態體驗無敵,但是一動起來就原形畢露。
現在可以解答剛才的問題了——L380它并不是009的換標,因為前懸架就不同,L380是麥弗遜,009是雙叉臂。
你看,40萬的純電大MPV都用麥弗遜,怎么就那么多人罵22萬的樂道L60呢?
這也讓我對它的動態表現持懷疑的態度,畢竟這么重的車身,雖然有空氣懸架和CDC,但是再怎么加定語的麥弗遜還是麥弗遜。
事實上,這臺車在舒適模式下,車身的確是左搖右晃,和我想象中的一樣,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好像這兩年所有的MPV都存在這個問題,懸架偏軟帶來的不僅不舒適,還容易暈車,所以這臺車的正確打開方式,是調整成運動模式,這樣會比較“舒適”一些。
在運動模式下,整個底盤就變得相當的緊繃了,不光車頭變得更聽話了,車身的跟隨性也變得更好,你可以相當從容的把這臺車開的很快,在運動模式下緊致的底盤帶來的韌性和綿柔,在處理路面沖擊的時候更加干脆,反而不會有多余的彈跳,在這種情況下,反而不容易暈車。
這次試駕的版本是雙電機的版本,而且它的前后電機是完全一樣的,總峰值功率高達400kW,峰值扭矩686N·m,所以推動這個大塊頭也是毫不費力,加速調校相當線性,雖然可能留不下什么特別的印象,但是也挑不出什么毛病,140度的電池,在大灣區這樣的路況條件下,去哪一個來回肯定是沒什么問題的,那這臺車的問題在哪呢?
市場真的還需要這樣一臺車嗎?
有一點我始終不能理解,吉利目前旗下并沒有燃油或者混動版本的MPV,而極氪寶寶巴士沒上市,目前也沒有售價在30萬以內的MPV車型,全部扎堆到高端市場,吉利到底在想什么呢?難道L380的誕生,只是為了多生孩子好打架?
平心而論,L380這臺車在空間上,的確是對同級車型產生了降維打擊。
首先就是L380用上了二三排共軌的設計,這個設計絕對是MPV界的分水嶺,有了這個意味著更靈活的空間布局,也讓L380的空間發掘相當有優勢,以至于這臺車竟然還可以提供8座的版本,這是我根本沒有想到的,畢竟比它長了一點的高山行政加長版,也就是6座而已。
很多人想象中的8座版本,可能都是像路虎衛士130那樣的2+3+3的布局,但是這臺車喪心病狂的騰出了四排,你沒聽錯,是四排!也就是說,這臺車的8座版本,依舊保證了每一位乘客的“相對獨立”,2+2+2+2的布局,更是讓這臺車和A380的形象貼合更具像化了。
雖然四排之后縱向的空間就顯得局促了,但是原本最后一排的設定就是應急的,更多的場景依舊是6座的狀態,所以問題也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8座版本最后一排座椅是可以向后翻折的,也就說,坐墊和靠背可以靈活切換,也可以將它完全置于地板之下,就有點像是福特E350和豐田賽那的結合體。座椅一翻就能倒著坐,這要是出去釣個魚什么的,的確是愜意。不過,這里我還是要吐槽一點,既然咱都平權了,為什么不安排一個吸頂大屏幕呢?
L380在空間表現和乘坐體驗上,的確是這個級別少有的,但是靈魂拷問,市場上真的缺這么一臺MPV車型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騰勢D9的銷量基本上都是插混版本構成的,像極氪009的銷量也是徘徊在溫飽線上,而MEGA的失敗已經預示著,純電MPV銷量在目前的市場上,依舊是頻頻受阻。即便是L380表現出了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但是動力形式的桎梏,依舊是橫在這臺車面前的一道坎。
目前來看,L380大概率不會推出插混版本或者增城版本,尤其是如此短的前懸和車頭,可能無法放下內燃機總成,可謂是成也空間,敗也空間。不過單和這些純電MPV比一比的話,我認為L380還是有一定的機會的。
有意思的是,在發布會時候,官方宣布了訂車權益,其中訂車送黃花梨的操作實屬驚奇,總覺得一種中年油膩的感覺應運而生。不過,我倒是覺得LEVC這波營銷話題度很高,畢竟玩串還是和瞄準的目標群體——“大老板”們有著高度的重合。所以一時間我竟然無法判斷吉利這波營銷,做的是好還是不好了。
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反正這車大概率還是很難賣得好,因為說到底,它終究還是一輛不便宜的純電MPV。
總第2086期
作者:陳厚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