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畢亞軍
最近,大廠小廠猛卷打工人的新聞又開始刷屏。
有比996更狠的896(每天早8點干到晚9點,一周干滿6天),也有員工上廁所都要計時,各種高壓把員工逼到發瘋的。
這讓我常常想起一個故事。
一位做代工的海外華人企業家,08年被金融海嘯沖擊,客戶訂單大減,本來就非常薄利的生意很快變成了虧損,但他在越南、菲律賓、泰國的工廠有10多萬人,光工資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幾個月低谷還看不到希望后,管理工廠的經理人告訴他,必須想辦法了,否則可能撐不下去。
怎么想辦法呢?
市場一片蕭條,開源不太可能,只有節流。
靠薄利生存的代工企業,平時已經把各種成本控制到極致了,還要節流,也就只能裁員了。
但這位企業家不想裁員,除了擔心引發動蕩與反噬,也有份同理心:“很多都是老員工,整個經濟這么糟糕,你把他們裁了,他們到什么地方找新工作?這背后還關系著很多個家庭。”
左右為難,錢越虧越多,最后,這位老板想出個辦法,不裁員,但所有員工領相當于過去2/3的工資,上相當于過去1/2時間的班,公司依然保證住宿和餐飯。
起初,他還擔心引發員工鬧事。因為出來打工是賺錢而不是休息的,所以多休息一半的時間,對他們來說算不上什么福利,但少了1/3工資卻是一件大事。
最后的結果超出他的想象,幾乎所有員工欣然接受,而且感恩,感恩老板沒有簡單粗暴的裁員,沒有把他們就此拋棄。
更超出這位企業家想象的是,不久,一筆很大的訂單找上門來。
“這個客戶原本是有另一家代工廠的,但那家廠的裁人太厲害,一時做不了了。給我們的價格也很合適,但要得急,我的經理于是去問工人們,能不能干,大家都說可以干,我們就接了。”
后來,這個訂單,變成這位企業家的一個長期客戶。
講這個故事是什么意思呢?
1、長期看我號的朋友都知道,我歷來是站在企業和企業家一邊的,有時還會冒險為企業、企業家講話。但實話實說,我們一些企業家在對待員工利益這件事上,是有巨大提升空間的。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有些企業家甚至知名企業家,比資本主義的資本家還狠。員工在他們眼里就是生產要素,就是工具。
時至今日,還有不少企業把無休止的加班卷,當成自己的核心能力,長期看,這一定是不可持續的,是對明天的透支和負債。
比如一些企業經常講自己多么強,打得外資多么滿地找牙。有沒有悄悄算一算,如果我們像外資那樣對待員工利益和福利,像外資那樣“下了班就別打電話了”,我們還能不能打贏?
但我們早晚得那樣,而且要比外資標準更好更高吧。
否則,就是我們的失敗。
2、現在一邊是巨大的就業壓力,一邊是賺錢能力比較強的一些優勢企業各種加班加點的卷,這中間有關部門是應該有所作為的。
如果你的公司需要1萬人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小時甚至更多才能正常運轉,那請你停止這種模式,請你再招幾千人,讓大家只需每周五天,每天工作10小時,8小時,也能把活兒干了。
這樣做,有利于增加就業,有利于倒逼企業建立真正的核心能力,也有利于經濟轉型升級。天天喊經濟要向消費驅動轉型,那就得讓更多人有工作,讓有工作的人還能有更好的生活。不能有工作的疲勞至死,不勝其疲的就不好找工作,沒有好工作。
一位深諳中國國情的海外華商,曾告訴我,他之所以敢在90年代大膽收購中國國有企業,而很多不了解中國國情的外資卻不能,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
“給他們十個膽也不敢在中國收購那么多國企。受過哈佛、斯坦福教育和歐美政治經濟法律熏陶的經理人不敢碰中國國有企業。
第一擔心員工包袱,到企業一看,退休員工上萬人,下崗員工上萬人,就嚇得不敢再看了。因為他們是美國眼光來看這個問題,美國裁退一個員工要幾十萬美元,但中國不需要。
第二,他們一看中國企業的產品質量,生產流程等等,也嚇得不得了,萬一產品有質量問題要召回或巨額賠償怎么辦?他們不知道,中國也不需要……”
這么多年過去,我們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進步,也依然有舉世矚目的挑戰和問題有待繼續努力。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