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國人為什么窮?用一句:指望皇天在上!
“指望皇天在上”這句話出自電視劇《天道》,而“皇天在上”這4個字,出自《左傳》,是古人對上天最崇高的敬意。而在現實中,“皇天”給人間帶來的都是美好么?
并不是,而皇天在上實際上在國人的心理不是要求皇天對自己有多好,而是期望皇天不要對自己太多懲罰!
電視劇《天道》中,主角丁元英指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就是皇恩浩大的文化。中國之所以窮,窮就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
下面這3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端,是每個中國人必須要了解的。讀懂它們,你才能擺脫舊文化的束縛,讓自己有機會看看外邊的世界。
一、天地不仁,別只會做芻狗
在《天道》中,丁元英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在做事上,永遠是求和、妥協、忍讓,但求和、妥協、忍讓不能解決實質問題,所以,老百姓渴求圣君、圣賢出來救世。
但當一個人沒有能力的時候,強者憑什么幫你呢?如果如果你確定他們的幫是真心的幫,而不是從你身上獲取更多嗎?要知道只有強者才有話語權,而弱者,只有被動接受的權力。
要記住,如果一個人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努力甩開那些束縛你的人或事,一定要讓自己首先能夠創造價值。《道德經》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只有你強了別人才會把你當個人看。也只有這樣,才能徹底脫離皇權文化,脫離救主心態,脫離幼稚的思維。
千萬別即沒有領導別人的能力,有沒有讓別人跟隨的資本,那這一生,就只能趴在底層了。
二、別讓“文化自信”,成了“文化枷鎖”
《論語·里仁》篇中,孔子曾說:“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意思是:論文墨,我跟別人比算不上什么。而論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我還沒有什么成就。
孔子的這句話,多少有些自謙的成分。但其中也暗藏了中國人骨子里,對文化自信缺失的尷尬現實。
中國一直自詡是大國,華夏文明也一直源遠流長。這既是國人驕傲的資本,同時也成了國人目空一切的根本,所以經常日子過好一點就開始對其他國家,文化,民族各種看不上。于是,開始了“閉關鎖國”的常規操作。
而這個一“鎖”,看似鎖住了外面的世界,實際,鎖住了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思想。
我們不能一邊咬文嚼字地夸張中國文化地博大精深,同時又對有心人士的刨根問底惡語相向。這就不是文化自信,而是文化自大了。
為了生存,你可以有表面立場;但為了真理,我們更要實事求是。如果我們的有自信,自己文化真的能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那中國文化又何止天天搞內循環呢?
三、別讓傳統文化制約了新思潮。
《天道》中,丁元英曾有一句極度哀傷的話,他說:不知道老祖宗的那點東西還能把這條船撐多遠?
這既是對現有文化的不自信,也有對找不到新文化的無奈。
實際上,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從來都是一種道德約束,而非法律、制度,是一種死人對活人強加的酷刑。從古至今,從未斷絕。即便中國這片土地上不斷涌現新思潮,新發明,新工業,但都沒有從傳統文化本身,獨立開來。
所以,我們依舊看到在高樓大廈,在現代化工廠,在國際賽事中,那些格格不入,制約效率,卻習以為常的東西,遍地發芽。每當我們努力展示中國力量,中國文化時,卻又羞答答地把老祖宗那點文房四寶端了出來,拿出來炫耀。
所以,丁元英哀傷,老祖宗這點東西還能撐多久?就算真的能撐得再久一些,我們這些后輩,就不能搞出點新意思么?
“不求立場地追求客觀真理”,這個觀點不算新,但足以撐起新思潮的旗幟了。
好了,先說到這,歡迎在后臺聯系我。下期我們繼續介紹其他頂級思維,快速幫助你實現人生逆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