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在商業研究中是一個十分鮮明典型的企業案例,在資本支持下用閃電戰般的互聯網打法創下18個月火速上市的新記錄,隨后企業聲譽、市值在財務造假后跌入低谷,董事局換血后調整經營戰略讓這家公司慢慢重回巔峰狀態。
目前,瑞幸已超越星巴克,門店接近兩萬家,成為中國市場門店數量和營收規模最大的咖啡品牌。為了繼續搶占增量市場,瑞幸將品牌滲透到廣大下沉市場,并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為了持續鞏固存量市場,瑞幸設立新品類與子品牌開啟第二增長曲線,營銷端頻繁跨界聯名,加速產品創新周期,用“杯裝新品”刺激門店營收,用標準化的“袋裝咖啡”走向零售終端。
增量市場,搶占市場是第一要務,營銷更加重要。存量市場,守住市場份額是第一要務,產品更加重要。這也讓瑞幸從流量思維回歸用戶思維,重新思考商業邏輯的重塑。
財務造假之前,瑞幸燒錢做上市數據,尤其是“用戶注冊量、門店數量、營收規模、市場占有率”等指標。憑借9.9元的超低價產品、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高密度的優惠力度和開店速度吸引用戶注冊,這時候會花錢比能賺錢更重要,屬于戰略性虧損,主打的就是資本時間差。
在市場拓展期,瑞幸銷售的咖啡產品很少,新品更新也慢,只用幾個爆款產品打透市場,用戶注冊的瑞幸咖啡APP更像是一個涉及上千個SKU,商品類目繁雜的電商平臺,給人不聚焦、不專業的錯覺。可能很多人說為什么不在早期就做到精細化運營,用產品說話做好口碑,那是因為創業在不同階段要講究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的優先級,打一場戰爭要具備終局意識,最終要取得全面勝利,而非局部勝利。
今日資本的徐新曾經接受采訪回答投資京東的原因,她說到:“一家企業被很多人罵但同時又增長很快,這證明它所滿足的社會需求極其強勁,這時候企業要做的不是去解決用戶投訴,而是狂飆突進,搶占市場份額。”
財務造假之后的瑞幸已經實現了上市目標,自身的商業系統構建完善,第一批創始玩家實現了財富自由,這時候想讓公司實現良性增長,底層邏輯就必須從資本、流量驅動轉向產品、運營驅動。
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這是瑞幸的生存策略。商業戰場不進則退,提升市場份額是瑞幸的戰略也是生命線,董事長兼CEO的郭謹一不止一次明確表態。
瑞幸舉行2023年第二季報業績說明會時,郭謹一表示,決定將9.9元優惠活動常態化進行下去,至少持續兩年,“以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后又在一次電話會議上表示,瑞幸將市場占有率作為主要戰略目標,調整了開店節奏,通過迅速拓店進一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從門店規模來看,瑞幸已經是中國咖啡市場“頭號玩家”。有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瑞幸門店總數增長至19503家,位列咖啡行業第一;規模第二、第三的星巴克和庫迪咖啡門店數量分別為7920家、6942家。
瑞幸對標星巴克,庫迪卻把瑞幸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瑞幸創始人陸正耀在公司財務造假后被清退出局,后又聯合前瑞幸CEO錢治亞創立了庫迪咖啡,所以這兩家企業曾經有一個共同的創始團隊,市場打法十分相似,但骨子里是相互仇視對立的,外部競爭威脅讓瑞幸明白什么是當下最應該做的。也許市場更關注瑞幸短期的利潤指標,但從競爭對抗的視角,盈利決不是最優先級的追求。
如果加速開店數量、搶占市場份額是戰略進攻,那么產品創新和精細化運營就是戰略防守。只有開店率遠高于閉店率,精細化運營降低閉店率,才能持續鞏固市場占有率,這也是為什么瑞幸把“多開店”當做長期戰略的原因,必須讓基本盤有源源不斷的支撐點。
市場占有率背后意味著規模效應,規模效應意味著供應鏈成本降低,意味著數字化就有了更強勁的增長動能和騰挪空間,對精細化運營也就有著更科學敏感的數據反應和科學決策。市場占有率意味著品牌壁壘,有一種說法是“品牌是最大的流量池”,一旦形成心智卡位,就會產生一種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可以快速實現產品和模式裂變,讓企業產生更大的增長空間。
現階段,我們再看瑞幸咖啡APP的功能屬性就變得更加聚焦,致力于提升用戶管理、消費體驗和運營效率,定位于僅限咖啡零售產品和咖啡衍生品的商品品類,做到線上線下融合與精細化運營。隨著市場競爭逐漸飽和,未來的瑞幸會越來越像星巴克,信奉產品為王和用戶至上的經營理念,更加彰顯品牌的價值主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