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也不再是鐵飯碗了。
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體制內人員直接懵了,原本擁有的編制沒了,成了企業員工。
很多拼了命考上事業單位的人,才發現并沒有所謂的上岸。
這件事,發生在山東,這個崇尚體制的地方。
動刀子,專門挑了最不愿意動刀的硬骨頭,意味深長。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二三十年前東北的職工下崗潮,鐵飯碗直接成了無業游民,成了一代人的深刻記憶,也是歷史進程中的巨變。
這輪事業單位改革,也必將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事件。
如此重要的一件事,竟然沒有引起廣泛的輿論,淹沒在了奧運會的熱度中。
沒了“鐵飯碗”,成了企業員工
從那個文件說起。
幾天前,山東省10個部門,共同發布了一個文件,《關于省屬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
處理意見,有了明確細節,就是板上釘釘的事,直接安排執行,沒得商量。
原文內容很多,我在這里挑幾個重點聊聊。
第一,取消事業單位編制,工作人員轉變為合同工。
原省屬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后,原人事關系就解除了,原本的工作人員需要和企業重新簽勞動合同。
這種改革的力度可以說是空前的,這塊的阻力也是很大的。
想想就知道,原本是體制內的自家人,轉變為體制外的合同工了,身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落差很大。
第二,妥善安置原先編制外的合同工,這部分人可能會被遣散。
原事業單位里面,不都是擁有編制的,也有些合同工,這些人面臨被遣散的命運。
原因不難理解,轉制為企業后,單位就是以盈利為第一目標了,要完全自負盈虧。
很多單位都是不賺錢的,是靠財政撥款養活的,沒了財政的支持,那么必然養不了這么多人。
裁員的話,肯定就是先裁掉外圍的合同工了。
第三,離開的編制內工作人員,按規定給予補償。
除了原來的合同工,部分編制內的人可能也會"被裁"。
對于選擇不進入轉制單位的編制內工作人員,將按工作年限支付經濟補償。
當然,這個不是強制的,需要“自己選擇”。
第四,轉制后的企業分為國企和私企。
轉制單位成為私營企業的,轉制單位按照規定的標準為編制內工作人員支付經濟補償。
這就意味著,本次改制轉企業,不只是轉為國企,也會轉為私企。
轉為私企的企業,就完全是自負盈虧,沒啥特殊性了,這些員工也得憑本事吃飯。
可以進一步思考,既然是私企,那就成了個人擁有的,也就說明本次改革會出現私人承包原先省屬事業單位的情況,這里信息量還是很大的,懂的都懂。
第五,已經離退休的人員依舊是事業編身份。
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在轉制前已經退休的人員,不受影響,是這波改革的受益方。
還允許符合工作年限的人員在轉制前內退,其身份還是事業單位人員。
讓快退休的人有選擇的余地,也是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改革的阻力。
總之,這次是動真格了。
沒有永遠的鐵飯碗,沒有穩定不變的工作。
體制內的人,也得接受時代變革的沖擊。
財政也沒錢了,養不了這么多人
為什么要把事業編轉制成企業?
這事的根本原因,還是財政沒錢了,養不了這么多人。
在過去,財政收入不夠多,還可以多賣賣地,但是現在,賣地也賣不出去了,就得精簡機構了。
你可以把體制想象成一家企業,收入減少了,為了活下去,也得裁員啊,一樣的道理。
改革后就不用再撥款給這些事業單位了,轉制后有盈利能力的國企還能上繳利潤,沒能力的企業估計就漸漸消失了,自生自滅。
強者恒強,弱者更弱,轉成企業后,面對市場競爭,這種特點就會更明顯。
而身處其中的員工,命運也會有進一步分化。
要讓自己永遠有選擇
第一,山東對事業單位動刀子,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其他省份估計也會逐漸跟進。
大家要是在事業單位,或者有家人在事業單位,要做好心理準備,有個預期。
第二,對于原本想考事業編的年輕人,也趁早放棄這個念頭吧,已經沒有所謂的上岸了。
當然,要是想考公務員,估計暫時還沒有這種風險,最多就是降薪,減少福利,短時間內飯碗估計還是能保住。
但是也有個問題,那就是考公競爭會更加激烈,因為部分打算考事業編的人,會往這個賽道擠。
從這也能看得出來,體制內也是分層的,內部也有明顯區分。
有個規律在哪都適用,弱者永遠都是成本項,因為這是人性決定的。
第三,不管在什么單位,在什么公司,永遠都要讓自己有選擇。
覺得自己暫時工作穩定,就把心思完全放在公司里,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最好是提前布局,讓自己有獨立賺錢的能力,離開了平臺和組織,還能在市場中搞錢。
底氣不是別人給的,永遠都是自己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