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微處落子,大局上謀勢 。 近期, 人民日 報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評論矩陣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推出社論、任仲平文章、任平文章、系列本報評論部文章和評論員文章以及整版專題評論,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回顧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歷史性偉大成就,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為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凝聚共識。
用好“望遠鏡”
打開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時空維度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只有將其置于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語境中,才能貫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鏈條,講清楚改革的承繼性和接續性,進而引導讀者更好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
7月19日,人民日報推出社論,將這次全會和全會通過的《決定》置于歷史長河中審視,深刻闡發其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的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鮮明指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國改革開放矗立起新的里程碑”。
6月26日和7月1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先后刊發兩篇任仲平文章,通過再現“史詩般的進步”,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系統梳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方法論指導的偉大歷程,幫助廣大干部群眾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證。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兩篇任仲平文章都以宏闊的國際視野,將改革開放置于世界發展的坐標系中觀察理解,鮮明標注中國改革的全球方位;都用獨立章節專門論述中國改革開放的世界意義,通過挖掘大量鮮活案例和數據,引用國際人士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積極評價,充分印證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不斷以自身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作出新貢獻,由此升華了讀者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維度。
社論和兩篇任仲平文章都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都是劃時代的,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總目標一以貫之,實踐要求一脈相承。3篇重磅政論全面回顧從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到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接續推進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引領“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的改革歷程。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向著民族復興澎湃而去,3篇重磅政論以歷史啟迪當下、昭示未來,彰顯改革脈絡之清晰、傳統之深厚、變革之深刻、方向之明確,強化了闡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縱深。
用好“顯微鏡”
透視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偉大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以小切口帶來大突破,相關評論文章也要于細微處見真章。評論版先后推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把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兩組本報評論部文章,寫作上都采用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思路,從小切口的論據起筆,微視角讓論點接入方式更加自然曉暢。
《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從兩份科研項目申請書的厚度變化寫起——改革前的財務預算表長達17頁,改革后只有1頁,得益于管理事務“減量”,科研人員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業務,評論用這個細節反映新時代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這是一場人民廣泛參與的深刻變革》從一個“點”寫起——隨著在政府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信息系統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統一姓名采集,解決了過去由于姓名間隔符使用不規范,給群眾辦事增添麻煩的問題,由此折射以政務微改革取得民生大成效的努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從江蘇近日推出的一項改革寫起——延長就醫掛號“有效期”,給患者帶來便利,以此展現隨著改革深入推進,各項政策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兩組系列部評聚焦改革的“繡花功夫”,從細微處起筆,在論證中拓寬,以民生小事反映改革大事,起到“一滴水中見太陽”的效果。
7月17日,評論版以整版篇幅推出專題評論 。五篇評論都從具體案例出發,進而系統論證五個重大關系:從小崗村探索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切入,論證處理好經濟和社會的關系;從廣州一企業體驗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六聯辦”的便捷切入,論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從重慶“背簍專線”助力鄉村更好融入經濟循環切入,論證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從深中通道上活力奔涌又秩序井然的發展畫卷切入,論證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從北大荒集團鶴山農場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入,論證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專題評論采用以個體帶整體、從局部觀全局的角度,立足各領域具體改革故事、改革舉措、改革成效,由敘而議,進而展現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順應了讀者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閱讀習慣和理解邏輯,起到更好的說服效果。
用好“放大鏡”
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價值取向
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并不等于平均用力。人民日報評論在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宣傳闡釋中,策劃部署既全面系統,又重點突出,與“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的要求形成呼應。
既有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式論述,又有對重點改革領域的精心描繪。人民日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系列評論,分別從思想理論、改革組織方式、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人民廣泛參與等維度解讀這場深刻變革,全方位立體式回顧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偉大成就,著力展現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同時,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是我們觀察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開創全新局面的一個獨特視角。7月16日,頭版推出任平文章 ,重點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從思想引領、制度建設、法治保障等角度,將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發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濃墨鋪陳。這種點面結合、廣角鏡頭和特寫鏡頭并用的手法,豐富了全面深化改革畫卷的表現層次。
既有對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系統解讀,又有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的突出呈現。7月20日起,人民日報推出“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評論員文章,這組評論錨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總綱,深入論證中國式現代化和改革開放的關系,對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進行前瞻性展望,是一組總論式的解讀文章。
“把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系列評論則聚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謀篇布局,有力印證“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的觀點。此外,在上述幾組系列本報評論部和評論員文章中,都以獨立篇目集中闡述堅持人民至上謀劃和推進改革的主題,兩篇任仲平文章也以專門章節重點刻畫全面深化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評論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的生動實踐予以突出呈現,把改革的千頭萬緒歸結到一個“人”字,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更多內容 點擊閱讀:
作 者:榮 翌
編 輯:楊 陽
核 校:路 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