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可能是所有中國打工人的“基礎病”。
為什么會有這種話都懶得說、腦子也懶得動的疲憊感?因為中國是全球公休日較少的國家之一,只有11天。
與之配套的是,工作時長領先全球。
01 工作時長冠絕全球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中國7.37億打工人,聯手打破了近20年來的紀錄,創下平均工作時長的新高:49小時/周。
也就是一周工作五天,一天工作近10個小時,全年加起來,高達2450個小時。
如果有打工奧運會的話,那么在全球167個國家中,中國代表隊有絕對的奪金實力。
不僅工作時長創新高,工作時長的增長速度同樣越來越快。
2022年,中國打工人的平均全年工作時長是2395小時。僅一年時間,中國人均就多干了55個小時。
如果按8小時工作制換算,相當于多工作了6.88天,這一不小心就多干出了一個國慶長假……
可“超長待機”換來的,并不是超額收益,即便是996、甚至007、年假不敢休,依然有隨時被“畢業”的可能。
不過,時代的大潮要轉向了。
就在剛剛結束的全年最重要的“以研究經濟工作”為主的政治局會議上,釋放重大信號:“反內卷”,被寫入會議通稿。
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要知道,越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內卷就會越嚴重。
因為新的增長動能尚在培育之中,而舊的產能則面臨過剩、淘汰以及迭代的轉型。
而大會將“內卷”定性為惡性競爭,顯然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從行業來講,從卷成血海的新能源汽車到用僅退款把商家逼瘋的電商,很多行業都在賠本賺吆喝。
而從個人來講,大家都活得太累了,但還賺不到錢,所以根本沒錢沒時間去消費、去生娃養娃。
內卷,已經從過去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變成了阻礙經濟結構升級、人們奔向美好生活的“絆腳石”。
02 自帶內卷基因
由于生活在人均資源匱乏的地界,所以中國人生來就自帶內卷基因。
因為在生產力低下,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你不努力很可能就會餓死。這是由客觀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
而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自漢朝開始就一直由儒家思想主導,信奉成功學,追求成為“人上人”,喜歡逆襲的劇本,充滿了入世的積極性。
相較于歐美人活得自我,東亞人身上的擔子明顯要重得多,比如父母的期望、別人的看法、親朋好友間的PK,以及自己的面子……
在這些傳統價值觀的“熏陶”下,我們從小就被指明了唯一一條成長路徑:不能不走尋常路、不能搞“旁門左道”,大眾認可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有面子+有銀子才是王道,說別的都是廢話。
為了實現這些世俗目標,中國人上學時寒窗苦讀、玩命刷題,上班后又主動加班、不敢休假,不斷被成功逆襲的故事洗腦。
如果不做出一番事業,不完成領導下達的KPI,簡直有辱江東父老。
但奔向體面的路并不寬敞,事實上是相當擁擠。
據此前某社交平臺發起的問卷調研顯示,有46.37%的2022年本科應屆生將公務員、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工作視為好的工作機會,比例遠高于互聯網大廠、世界五百強企業、金融機構和咨詢公司。
今年還被爆出,一名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的應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蕭縣鄉鎮公務員。而2024年國考報名人數和崗位的對比,更是夸張到了66:1。
為了一張穩定、體面的長期“飯票”,全員都在考公考編。
而就業取向的高度趨同,則造就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所有人都在一個賽道上卷到飛起,完全自愿地進行自我剝削。
這不僅讓個人幸福感大打折扣,整個社會也存在著勞動力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失衡壓力。
03 廉價勞動力的紅利消失了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內卷”還與經濟發展模式相關。
中國改開40年,經濟的迅猛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
我們今天享受的便利生活與經濟實惠的商品,無不是建立在一線工人辛勤付出的基礎上:
流水線上的廠妹連續工作10個小時;
工地上的廠弟冒著患“矽肺”病的風險努力搬磚;
困在算法中的外賣小哥頂著似火驕陽日行12個小時……
無論是60年代的韓國,還是改開后的中國以及當下的印度和越南,經濟的迅速發展都得益于擁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數量多,價格低,正好滿足了西方發達國家轉移落后產能的需要。而伴隨著外資的進入,這些亞洲國家的生產力水平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快速提升。
而這便是人口紅利。但不可否認的,每一筆紅利的背后其實都一筆人口債。
過度消耗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在達到峰值后進入拐點,謀求經濟發展模式從勞動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以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戰后的日本到六七十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再到如今的中國,都走過或正在經歷這樣一個周期,迎來了勞動力的大幅減少,和隨之而來的老齡化和少子化。
據民政部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343萬對,較去年同比減少49.8萬對。
與此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新生兒數量首次跌破千萬,2023年出生人口僅902萬人,創下歷史新低。
勞動力總量逐年下降的趨勢同樣明顯,從2015年至2022年,已經減少了2067萬。
一旦勞動力優勢不再,依賴人力密集型產業的國家將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如果科技革新沒有同步跟上,經濟增速放緩乃至衰退在所難免。
04 更多的工作時長≠更高的效率
中國曾試圖以延長工時來提升生產力,但事實證明,這并非長久之策。
據德國Statista數據平臺的數據顯示,中國2018年全年工作時長為2555個小時,按照每年工作250天(扣除節假日和雙休)來算,平均一天要工作10個小時。
而德國則是工作時長最短的國家,僅僅只有1356個小時,但其所創造的人均產值,卻是中國的5倍。
換句話說,中國人的人均產值僅是德國人的五分之一。
這背后與勞工們具有較高的收入水平,較大的自主權脫不開干系。
而從德國的整個經濟結構來看,機械制造、汽車、電子設備、化工制造是德國經濟的四大支柱。
100年來,德國從不把房地產做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而僅是將房地產作為具有福利性質的服務型產業;
也不玩金融泡沫,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即便在西方發達經濟體中,德國金融也處于相對不發達的地位。
反觀中國,長時間工作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
近30 年來,我國整體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從 1990 年的 205/10萬,增長到 2019 年的 322/10萬,每 10 萬人死亡率是 30 年前的 1.6倍。
另據梅斯醫學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心臟性猝死人數達到54.4萬,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位居全球之首。
與此同時,心理備受荼毒。
根據《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報告顯示,中國抑郁癥患者人數高達9500萬人。這意味著每14個人中就有1個抑郁癥患者。
身心狀況越差,工作產出就越低,效率也就越差、勞動者的生存狀態也就會隨之更差,裁員降薪比比皆是,整個社會預期轉弱、暮氣沉沉、保守主義喧囂塵上。
我們已經走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
05 折壽打工、大可不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感受:上著上著班,逐漸就忘了,自己為什么要上班?
除了為了獲得生活下去的必要“經費”,上班作為一項占據我們生命絕大部分時間的一項“規定動作”,對于我們的意義是什么?
是自我實現?
還是找到我們在這個社會的定位和價值?
是為了賺取生活費,還是為了出人頭地?
你對于工作的不同定義和預期,將決定著工作這件事在你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
你可以埋頭加班,為了完成一個項目爆肝熬夜;你也可以有分寸感的上班,上班時間做個盡職的打工人,下班就查無此人。
但無論如何,我想工作始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工作不應成為生命的全部,而應是充實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亨利·戴維·梭羅所說:“大多數人生活在無聲的絕望中,他們工作只是為了活著,卻從未真正活過。”
雖然我們每個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定義不盡相同,但保持身體健康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認清大勢,認清自己,不要無腦從眾,也不要被其他不相干的人帶節奏。
你的未來生活是美好還是頹喪,其實還是取決于自己想怎么過,自己想獲得什么,自恰最為重要。
身處于傳統的共同體社會之中,我們雖然不能改變風的方向,但卻可以調整帆的方向。
與自己和解、與社會和解,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不用為了別人的看法、沒用的面子而委屈自己。
如今的中國已經告別了野蠻生長,進入到存量經濟時代,唯有情緒穩定的人才會成為最后的贏家。
平和做人,平和做事,既不過分雞血,也不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奔跑,跑完人生這場馬拉松。
畢竟中途退賽的人,根本看不到未來的人間煙火,無論它是好還是壞。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格致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