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抓娃娃》爆了。
家庭+喜劇的模式,讓很多人有笑有淚。
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批評聲,還為其貼上了一個新奇的標簽——強堿片。
強堿二字讓我一愣,沈騰馬麗出演的《抓娃娃》總不能是大尺度犯罪片。
細琢磨才知,原來是諷其貧瘠,指指點點說片子缺乏養分、教育意義。
在這些人這身上,我彷佛看到一個背影:
新時代“義父”。
《抓娃娃》講的,是當爹的故事。
富爸爸為了窮養兒子,用十多年的騙局打造了個楚門的世界,只為讓孩子上“清北”。
論當爹,可算撞上了“義父”們的槍口,高低得來上一課。
有的人,罵電影缺乏批評意義。
結尾兒子叛逆出走,讓富爸爸喊一句“還回不回家吃飯了”,隨即溫和收場。
既然要批評中式教育,往小了說,得讓片中父親自責愧疚土下座;往大了說,得徹底推翻傳統父權!
他們不管喜劇不喜劇的,也不管要讓沈騰這張國民喜劇臉變得面目可憎,有多強人所難。
也有的人,罵創作者缺乏建設性意義。
翻開心麻花這幾年的舊賬,指責他們熱衷制造“窮人奶頭樂”。
《夏洛特煩惱》是穿越富;《西虹市首富》是逆襲富;這次的《抓娃娃》是楚門少爺的隱藏富。無非是讓窮人做一場暴富的夢,看有錢人出丑,再回去過安分日子。
仿佛這幾部電影阻礙了社會進步。
還有的人,罵此片沒有教化觀眾意義。
比如發明“低質強堿搞笑片”的,光從用詞就能看出他的不屑,不用喜劇片,而用“搞笑片”。
讓這種搞笑片橫行市場,實為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只顧著讓觀眾笑哈哈,還怎么學習進步呢?
批評者們義憤填膺,好似分分鐘要給整部片子量刑定罪午門斬首。
這些正襟危坐批判這個電影教育意義的,倒是很像電影里抓住一切機會教育孩子的父母。
在他們心目中,可能最好的節目,就是大家一起包餃砸的充滿教育意義的春晚。
而細細想來,“義父”們的誕生,又何嘗不是中式教育閉環的可怖之處。
小時候學寫作文,老師總強調結尾升華。
要結論,要豹尾,要發出一聲吶喊。升華得好了,文章的意義就大些,分給得也就高些。
至于散文,是不讓寫的,沒人在乎你的物哀。
學畫畫吧,爹媽會指著每張作品追問。
畫的這些東西是什么?代表了什么?包含了什么意義?
不像是關切,倒像在做心理分析。
你會發現,很多意義都好似被框了范圍畫了重點。他們嘴上說著“我是為你好”,心里想著“看你往哪逃”。
那些標榜意義的人,更看中的是框定意義的權力。
有意義重要么?當然重要。
理想的文化環境當然是,既有“有意義”的,又有“有意思”的。
只是:
我們真的都太累了,不想深刻了。就想無腦笑一下,有錯嗎?
這個世界不能只有意義,沒有意思。
其次:
我們現在缺少“有意義的作品”,是這些“有意思作品”的錯么?
“義父”們只敢罵兒子,卻不敢罵爸爸。
這就有點孫子了。
————微展————
王左中右|《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