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時,日本放送協會正式對外廣播天皇裕仁宣讀的《終戰詔書》錄音,宣告了日本的投降,中國人民迎來了14年抗戰的勝利。一紙降書落芷江,今湖南省懷化市芷江縣,成為了當時中日洽降的地點,是中國接受日本投降的開端。
芷江地處湖南省西部,以境內芷水(古稱無水、巫水、舞水等)兩岸,多芷草而得名。《方輿勝覽》:芷水。即沅水之別派,其兩岸多生杜蘅并白芷。
秦朝時屬黔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縣,因其地處無水北岸,取“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之意,山水地形結合,得名無陽縣,屬武陵郡。后歷經變遷,明清時期為沅州,乾隆元年(1736年),設芷江縣,為沅州府治附郭。
芷江素有“黔楚咽喉”之稱,具有“控荊湘,扼滇貴,拊蜀而復粵”的戰略地位,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期間更是戰機密布,重兵云集。
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芷江境內各種軍隊及大小軍事單位多達 220個。其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所轄的5個,軍政部所轄的28個,后勤部所轄的15個,空軍指揮部所轄的33個,憲兵總部所轄的28個,西南聯勤總部所 轄的12個,軍事院校3所,軍隊醫院、榮軍教養院8所,第六戰區所轄的3個,第一集團軍所轄的5個,蘇空軍1個,美軍13個,其它中央軍、地方軍連、營以上單位66個。
1944年夏,大批援華美軍來芷,在七里橋、竹坪鋪等處分別設立“美空軍司令部”和 “美軍后勤司令部”,并修有倉庫、營房、俱樂部,最多時達6000人,1945年秋撤走。
1945年4月9日,正面戰場的最后一次大型會戰“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會戰”打響。為摧毀芷江機場,威逼四川,劍指重慶,日軍兵分三路,向芷江地區發動進攻。
此役日軍出動5個師團及3個獨立混成旅團,配備各式飛機135架,動員兵力近10萬人。中國方面集中8個軍20個師,飛機400架,兵力近20萬人。
中國軍隊依托雪峰山有利地形,采取誘敵深入、分割包圍、防守反擊的戰術,經2個月激戰,至6月7日敵軍敗退。此戰我軍以傷亡1.9萬余人(其中陣亡7737人)的代價,斃、傷敵人28174人(其中斃12498人),俘敵247人,繳獲大小火炮24門,步槍1300余支,機槍100挺,戰馬347匹,其他戰利品20余噸,粉碎了日軍攻占芷江機場的企圖。
從此攻守易型,中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日軍被迫進行防御收縮。芷江,可謂是中日戰爭的轉折點。
1945年8月18日,蔣介石電令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派代表于21日飛芷江洽降。
8月19日岡村寧次復電遵辦。定21日派今井武夫總參謀次長及隨員飛芷江洽降。
8月20日上午,各戰區及各方面軍長官張發奎、盧漢、王耀武、余漢謀、顧祝同、湯恩伯、孫蔚如等陸續到達芷江。黃昏,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率蕭毅肅等和行政院顧問團及新聞記者50余人由渝分乘四架運輸機,飛抵芷江,隨即成立“陸軍前方指揮部”,負責全部受降事宜。
1945年8月21日,上午十一時,侵華日軍總參謀次長陸軍少將今井武夫一行8人,飛抵芷江。
下午3時至5時,國民黨陸軍總部參謀長蕭毅肅,美軍作戰參謀長柏德諾準將等與今井武夫在七里橋陸軍總部會場舉行洽降會談。
8月22?2 3 日,中美軍方代表與日軍代表進行事務性 會談,何應欽接見今井武夫,23日下午日方代表離芷飛返南京。
8月25日,各方面軍司令長官張發奎、湯恩伯、王耀武、盧漢 、杜聿明及高級將領黃琪翔、吳奇偉、廖耀湘等返回各自防區,準備接收日軍之軍用武器裝備。
9月5日4時 ,美 空 軍 第 十 航 空 隊 首 批 運 輸 機32架,由芷江機場起飛,為蔣介石空運新六軍至南京,至9月底止,共運兵員3萬人。
9月8日8時,何應欽及美軍中國作戰司令麥克魯,由芷江乘機飛往南京,接受日本正式簽字投降。是年秋,美軍撤離芷江時,將藥品、被服、電信器等大批軍用物資轉移至天主堂。
1946年,為紀念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的歷史事件,在七里橋原洽降地動工修建“受降紀念坊”,于翌年2月竣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