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浩,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統與資源環境全國重點實驗室,從事高原湖泊環境變化與古氣候、西藏歷史地理研究;西藏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中詩協研究會會員,科普筆名為藏北野人,出版有《人生寫大湖:科考行紀》。
古象雄王國的歷史至今仍是一個神秘的史前傳說。歷史學和考古學的探究初顯,古象雄在地理上東臨吐蕃、西接中亞,北通絲綢之路、南到今尼泊爾和印度,領域遼闊;它可能草創于前11世紀,在公元前后發展為一個十分強大的部落聯盟型政權,半農半牧,創造了以雍仲苯教為精神內核的燦爛文化;它在7世紀戛然而止,被崛起的吐蕃所滅。關注史前史研究的學者們相信,古象雄王國(保守估計在約前4世紀—7世紀)及其啟創的象雄文明對后來的吐蕃文化以至藏族文化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當惹瓊宗遺址
西部阿里地區曾是象雄王國的腹心地帶,如今僅剩下考古遺跡。因為缺少當時的史料記載,學術界對古象雄相關話題爭論不休。不過,有關象雄王國的完整歷史仍回蕩在藏北羌塘傳說之中,與象雄密切相關的苯教傳承至今。今天,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區仍保留著苯教寺廟或相關遺跡,仍存在著不少苯教信眾。這些都是古老文化的活化石,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資源。位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尼瑪縣的當惹雍措,被譽為苯教神湖,就是其中之一,至今還保有上古遺風,是人們探幽的稀罕去處。
象雄遺址 苯教遺風
古象雄文明現在被視為我國本土形成和發展的一個跨民族且多元交流融合的古老文明,是藏文化的源頭。有關象雄文明的史料目前主要在《古象雄大藏經》 (據《人民日報》2023年6月10日08版報道,目前“古象雄文化遺產調查及搶救性保護研究項目”在西藏丁青縣孜珠山(外象雄中心)啟動,整理翻譯核心的178部《古象雄大藏經》。它不同于現有的《藏文(西藏)大藏經》,后者是明代藏族僧人編撰的佛教叢書,分為教說翻譯和論著翻譯兩部分(音譯“甘珠爾”“丹珠爾”)),它是象雄雍仲苯教的佛法典籍,是一部堪稱古象雄王國時期西藏的大百科全書。它最核心的是《甘珠爾》,現存經書178部,另有《丹珠爾》390多部。這些苯教文獻是了解古象雄王國的密碼,讓我們在田野考古中探聽它們有關象雄的歷史回響,告訴我們關于象雄王國的歷史、疆域和文化。
不妨從當惹雍措的古國遺址探尋已經消亡1 300多年的“象雄文明”。位于當惹雍措湖東岸的當惹瓊宗遺址,被認為是象雄王國的東部城堡,甚至可能是國王李彌夏的行宮,在苯教文獻記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該遺址在尼瑪縣文布南村向南15千米,海拔4 790米,城堡遺跡位于窮宗山南側臨湖的瓊拉山頂上。它是一座獨立的山頭,一座不與周圍山體相連的山頭,矗立在神湖當惹雍措的北部湖區東岸。站在山前,可以看到山頂上石頭砌成的殘墻,這些殘墻高0.5 ~ 1.5米,厚度35 ~ 70厘米不等,大概保留著當時房屋建筑的雛形。除了制高點上的建筑遺存,北邊和東邊低一級的裸石山坡也有殘存。整個遺址有居住、守衛、瞭望的功能。今天來看,這樣一處遺跡放在藏北高原顯得有些孤獨。
>當惹雍錯導覽圖
“象雄”,藏文??????,西文寫作zhang zhung,漢文載為“羊同”。關于象雄的本義存在大同小異的多元解釋,一是雄俠部落的山溝,二是大鵬鳥之地。“象雄”在象雄語中意為“大鵬之地”,音譯為藏語則叫“穹隆”,按現代藏語譯為“穹域”或“瓊域”,意為大鵬鳥的故鄉——“穹”(瓊)是一種神鳥的名字,“隆”是“山谷”之意。古代象雄人以大鵬為圖騰,崇奉雍仲苯教。在現在的苯教寺廟或部分古跡中,仍可見手持長蛇并頭生火焰的“瓊鳥”形象。從這個意義上看,“象雄”實際上是作為一個具有族群性特征的地理名稱,就是崇拜大鵬鳥的“雄俠”或者所謂“穹氏”部落所在的山谷。
據漢藏文獻推測,象雄是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一個部落聯盟型王國,象雄文化應該是游牧部落聯盟型文明。如何聯盟,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中流行的說法是象雄分為上、中、下三部分:阿里地區屬于上象雄(今境外如拉達克地區、巴爾蒂斯坦地區也是當時上象雄范圍。)(以穹隆銀城為中心),而那曲市尼瑪縣、申扎縣、班戈縣等為中象雄(以當惹瓊宗為中心),那曲市東部和昌都地區為下象雄(以孜珠山為中心);另一種是分內(里)、中、外的說法,象雄王國崛起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區和拉達克等地是內象雄,為核心區;衛藏(即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為中象雄,那曲、昌都等地區為外象雄。盡管存在不同的說法,象雄的主要范圍大抵如此。對比而言,里象雄如今只剩下殘垣遺址,中象雄還有居民和大湖,外象雄尚有遺存的活態文化。
>穹窿銀城 視覺中國/供
象雄王國的歷史,當然很古老。盡管歷史學界還沒有一致答案,但據苯教學者的說法,象雄王國的建立時代大致相當于中原的西周建立時(前11世紀),距今3 000年左右,屬于早期金屬時代。近年考古發掘的桑達隆果墓地顯示,象泉河中游札達縣城附近在前2世紀到7世紀中葉一直有人類活動,從早期金屬時代延伸至吐蕃王朝建立初期,正好對應了古象雄王國。該墓地出土的陶器、木俑、動物骨骼以及箭簇等攻擊性武器表明當時的社會生產已經復雜化,存在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貿易的分工。2005年發現的故如甲木墓地印證了古象雄王國存在的歷史記憶,所發現的金面具、絲綢和茶葉更是把傳說中的象雄拉入現實。這說明,它曾與中原王朝共存過,而且通過絲綢之路往來密切。
象雄王國歷經1 600多年,貫穿鐵器時代,必然是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四川大學霍巍教授將象雄王國存續時間考訂為前4世紀—7世紀。另外,還有象雄十八王國的說法,是說曾經出現過十八代有作為的“大鵬王”。)。在3—5世紀它發展成為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的高度文明化政權——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象雄文),有自己的軍隊和領地,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雍仲苯教),勢力范圍或影響區域已經覆蓋整個西藏高原,向外囊括西面的克什米爾和拉達克,西南到今尼泊爾境內,東到康區。然而,根據苯教經典記述,象雄王國在前6世紀已經強大起來,它曾和波斯帝國在中亞草原戰斗過,在2世紀被貴霜帝國壓縮了西邊的疆界。5世紀后,象雄東邊的臣屬——山南(中象雄)的吐蕃(雅礱部落)和藏北(外象雄)興起的蘇毗快速發展壯大,三大部落之間互有戰事,長期三足鼎立,不斷削弱了象雄勢力。到7世紀前期,處于今山南地區的悉補野部落聯盟在贊普松贊干布帶領下,迅速擴張,吞并了象雄王國( 相傳末代象雄王李彌夏是在祭湖時被吐蕃兵暗殺,隨后王國滅亡。從松贊干布到赤松德贊,吐蕃逐漸征服象雄地區,在借鑒象雄文的基礎上創造了藏文,進而推廣佛教與藏文,象雄文失傳,苯教也遭到了法難。),其地被納入吐蕃王朝統治范圍。
>象雄遺風 視覺中國/供
至于古象雄最燦爛的文化,無疑是雍仲苯教。一般認為苯教由辛饒彌沃(象雄第一代國王為其弟子)創立。關于苯教起源時間存在多種說法,有一萬八千年的宗教說法,也有苯教文獻記載為距今3 900年。根據苯教自身發展歷史,學界把苯教分為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前者也稱作世續苯教(或世間苯教),起源于新石器人群的自然崇拜,廣泛存在于青藏高原各種儀式中,這些儀式比較零散、可能互不統屬、互不關聯,但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祛病、禳災、驅鬼等日常生活需要;后者開始于辛饒彌沃時代,他把零散的傳統儀式規范化,如使用“朵瑪”代替人祭,形成今天學術意義上的“雍仲苯教”?!坝褐佟逼鸪踔皇恰皡d”形符的名稱,后來佛教和苯教區分標志后,專門成了苯教標識,意思就是“永恒、不變”;該教派最初并不叫“苯(本)”,而是叫“杰爾”(古象雄文字),后來譯成了藏文的“苯(本)”。才讓太在《古老象雄文明》一文中指出,辛饒彌沃創立的宗教即是苯教,并被后世認為是正統的苯教——雍仲苯教。這也是為了區別原始的苯教,在后世的語境中,辛饒彌沃也是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
雍仲苯教乃象雄王國國教,在長達1 000多年里傳遍青藏高原,也屬合情合理。苯教僧人具有僅次于國王的崇高地位,掌管祭祀、占卜乃至軍國大事。不過,在吐蕃時期,苯教遭到巨大打擊,佛教快速興起。歷經吐蕃瓦解后的割據時代,藏傳佛教在苯教的儀軌上發展起來。例如,第二代古格王益西沃(拉喇嘛)(曾建立托林寺,后來出家,后世稱作拉喇嘛,今札達縣托林寺供有他的“靈塔”。)為了鞏固政權,發布了驅苯的敕令,從此阿里地區的苯教幾乎蕩然無存。按民間學者的解讀,苯教教法是最古老的佛法,為古象雄王子所傳,古象雄佛法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國西藏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今天,在藏北草原、藏東峽谷,除了一些苯教寺廟外,還有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遠近聞名的當雄賽馬節,以及煨桑、轉山、掛經幡等傳統習俗,都是苯教遺風。就苯教現狀而言,有學者把后弘期的苯教稱作“新苯教”,即大量吸收佛教內容,其理論體系、基本教義和理念都與佛教相似,構成廣義上的“藏傳佛教”。
大湖盛景 小村奇觀
當惹雍措,藏北羌塘高原的一顆明珠,湖面海拔4 530米,面積約835.3 平方千米,最大水深達214.5米,分為南北兩個大湖盆。當惹雍措北岸向東北20千米,為當穹措;南岸向西南則有許如措、姆措,等等。從當穹措北岸和東岸、以及當惹雍措的西岸,有S205省道柏油路通行,交通比較方便,可觀高原平波,湖天一色,舊址新幡,村莊畦田,皆具野趣。
筆者曾兩度抵達當惹雍措,最憶的是湖畔的文布南村。2017年1月,到訪尼瑪縣文布鄉[當時還屬于“那曲地區”建制(2017年10月,撤銷那曲地區和那曲縣,設立地級那曲市,2018年4月正式公布。)],并在文布南村考察了兩天。當時村里硬件設施簡陋,只有一條東西向的砂石路,并不平坦,在天干物燥的冬天,塵土飛揚。村里多是單層砂土建造的藏式民居,外墻涂白,房屋比較低矮,但帶圍擋的平房頂??梢杂脕響覓旖涐陀^景。2023年6月下旬,筆者與科考隊員再次到訪文布南村,此時村里已經建有現代化的旅游賓館,就連村民自己也紛紛改建住房,商店多了起來,甚至還有一家大型食宿一體的客棧。
文布南村位于當惹雍措北部湖盆的山腰上,可以鳥瞰整個大湖,東南方向高聳入云處是達果雪山。山腰廣闊而起伏相對平緩,東北岸背靠窮宗山,南臨大湖,湖岸與村子之間還有略呈梯形的青稞田,俯瞰像一塊塊不規則但鑲嵌嚴絲合縫的拼圖。山下就是他們崇拜的神湖——當惹雍措。顯然,它的選址極好,位于當惹雍措最北岸偏東,坡地終年向陽,村子向南面湖而居。這種背山面水的聚居方式彰顯一種地理智慧,與漢地講究山水調和的筑居哲學十分一致。過去所謂風水,現在已為科學的環境美學(或環境規劃學)取代,但現代景觀生態學和環境規劃理論仍然可見古人的智慧。
>當惹雍措湖畔文布南村 視覺中國/供
從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看,位于藏北羌塘腹地的文布南村在地理位置上十分偏僻,遠離主要城鎮,平均海拔在4 500米以上。這里給人的總體印象是高寒荒涼,人煙稀少,與所留存的難以置信的人文奇觀和幽秘歷史大相徑庭。我們在當惹雍措湖畔,聽到不同背景的人講述不同的神話故事?!斑@里是傳說中古老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發源地(或苯教圣地),也是古象雄文明的遺址所在。”這是我們在藏北野外調研過程中聽到的一個籠統認識,盡管這并不準確。從文化旅游的角度講,阿里地區的穹隆銀城、那曲市的當惹雍措都可以說與象雄有關,但就傳承性而論,后者現在依然是“苯教神湖”,湖邊的村民仍然是苯教信眾。
目前,全國存有約500座的苯教寺廟,主要位于藏東、川西、藏北。藏北草原的苯教寺廟如遇彭寺(亦作玉本寺)等則主要分布在當惹雍措周邊。與阿里地區的“圣湖”瑪旁雍措和“神山”岡仁波齊峰一樣,當惹雍措周邊完整地保留著苯教的“神山圣湖”信仰體系——當惹雍措被稱為“苯教神湖”,南邊的達果雪山被稱為“苯教神山”。湖畔遺存有類似行宮的城堡,如遇彭寺旁邊的“江白城”,當地人傳說這個城堡是象雄早期的宮殿,后來遷移到當惹瓊宗(今窮宗山遺址),末代象雄王李彌夏在此被松贊干布的軍隊襲擊而亡。因而,當惹雍措是古象雄王國的縮影,并保存了雍仲苯教的化石。以上是現在人們來此旅游最主要的歷史看點。
在文布鄉,文化上有南村和北村之分。從文布南村向西再向北行50多千米則到了文布鄉上,文布鄉位于當穹措湖畔,湖的東北岸中間點則是文布北村,也建在山腰上,民居建筑非常緊湊。S205省道柏油路從文布北村東頭進入——矗立的新式民房使得道路視感如同巷子,然后就從村子北側穿過,當瓊寺就在道路的另一側山腰上。有趣的是,在同一個鄉轄地內,文布北村信奉佛教(狹義的“藏傳佛教”),建有當瓊寺,教派為噶舉派,屬于佛教文化影響區;而文布南村信奉苯教(雍仲苯教),設有文部寺,當惹雍措湖東岸還有遇彭寺,是苯教文化區。從歷史變遷看,南村應該是古象雄文明的孑遺地,是中象雄(王國)的核心區,而北村的佛教則是文化后來者。
環境考古 文化淵源
“山湖體系”作為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單元,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很有意義。在藏北高原,湖水多為咸水,不可飲用;而入湖的河水,來自雪山,是淺水,可以飲用,是生存的基本條件。以當惹雍措流域為例,在全新世暖濕期以后,氣候轉為干燥,湖面下降,河流延長,形成大片湖畔灘地及草原,提供了農牧業發展的地質基礎;冰川、雪山融水形成的入湖徑流孕育出大片的河谷濕地,提供了飲用水,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這里得以是古象雄王國的重要地區。
現在,關于古象雄王國的歷史還有很大空白,中象雄的歷史遺跡如前文所述,以當惹瓊宗遺址和遇彭寺(江白宗遺址)為代表。在沿湖周邊,較多遺址分布在東岸的窮宗山到達果雪山一帶,二者之間約有70千米路程,其間分布著大小幾十條入湖的淡水河流或溪流。例如,從窮宗山向南行10千米就到了遇彭寺,全稱當惹遇彭寺謝珠扎杰林,海拔4 710米,位于東岸山崖上,始建于990年,由象雄·賽乃噶吾創建,現寺院占地面積約2.26萬平方米,有僧人10名左右。在中象雄,據說它是一座最古老的苯教寺廟,附近的江白宗遺址(江白城)曾是象雄王國的行宮,就位于寺廟后面的山頂。渾圓的石山盡管經過長期風化,但明顯存在被改造的痕跡,如集中散落的長方形大石塊,像是切割后的城磚,表明存在土石結構的城堡。山溝里有大量的洞穴,據說還有暗道。
>當惹雍錯湖岸線
以今天藏北環境而言,令人驚奇的是,文布南村湖岸坡地的土地居然十分肥沃,可以種植青稞和油菜花,這是藏北唯一可以發展農業的地方。更神奇的是,遇彭寺面向湖的一條小溝谷里,居然有小片樹林。2023年6月,我們路過時,看到溝谷底部有兩片茂盛的樹林,綠意盎然,而且聽到錯雜的巨大石塊下嘩嘩的流水聲。
從環境考古上講,“象雄文明”是否有如傳聞的一萬多年,可以參考當惹雍措的流域環境變化。須知,我們今天由當穹措向南到當惹雍措,就是走在過去的湖底世界。當穹措北岸、東北岸發育了極好的湖泊階地,十分齊整,不少直接位于山崖上,且高于目前的文布鄉位置。而當惹雍措北岸也發育了規模很大的侵蝕岸線,作為古水位線,也高于現在的文布南村位置,可能與窮宗山位置一致。
>當惹雍措古地理示意圖
(遙感影像來源:天地圖)
在自然地理上,文布北村所在的當穹措也叫小當惹雍措(海拔4 475米),處在當惹雍措的正北面,二者直線距離只有18千米左右。 科學家根據兩個湖泊周圍山地的侵蝕階地和古湖岸判斷,在第四紀的全新世暖濕期(距今10 000 ~ 6 000年),當惹雍措湖面高出現在100多米(最高古湖岸線為+185米)。 彼時,兩個湖是連在一起的一個大湖,即古當惹雍措。 之后,隨著氣候變化,冷干環境下,古湖水位下降,分開為兩個湖泊(地質構造活動也許有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 距今3 000年左右,湖面回落到4 610米水平,甚至可能更低。 此時,以原始苯教為精神內核的象雄文明可能作為松散的部落聯盟已經出現,在核心區率先發展,牧業興盛——畜牧業人群在藏北廣泛活動。
從地質上看,自最北面的當穹措,到中間的當惹雍措,再到南部的許如措(海拔4 714米),屬于一個地質構造單元。這些湖泊組成近南北方向的一串碧珠,都位于數百萬年前形成的“當惹雍措裂谷”之中。作為南北向的一個單獨斷裂帶,當惹雍措—許如措地塹所形成的巨大而狹長的構造谷地正好為人類提供了交通通道。如果把3個湖的水排干或者測量出高清的水深數據,我們就會看到巨大的峽谷地形。實際上,這3個湖泊在高水位時期都有水道連通著,現在當惹雍措南岸的入湖大河就從許如措東北側經過。此外,當惹雍措正處在藏西與藏東之間,即今317國道(俗稱“大北線”)的中間,這是一條藏北草原通道。因此,這個大湖地區是象雄王國后期的重要核心地區,也符合“天時地利人和”條件。
羌塘當惹雍措眾多苯教或象雄文化遺跡可以和阿里地區的眾多史前考古遺址互為佐證。作為核心區的阿里地區,從象雄到吐蕃、再到古格王國的變遷歷史很清晰,相比之下,作為“郊野”的藏北草原似乎還保持著原本的游牧風俗。盡管學術界有關象雄都城位置還存在爭議,例如穹窿銀城是在卡爾東還是曲龍,不過它們都在今西藏西北部,而與興起于雅魯藏布江中下游的吐蕃在勢力核心上并不重疊。
>當惹雍措湖畔 視覺中國/供
綜上,有學者認為從象雄到吐蕃這一西藏文明中心的東移與氣候變遷有關。過去2 000年西藏高原氣候的冷暖干濕變化與象雄王國的興衰及吐蕃、古格政權更迭、人群流動等存在著共振關系。我們可以大膽想象,在5—7世紀,隨著氣候變化,藏南迎來溫暖時期,雅礱河谷的定居農業興盛,牧業發達,人口壯大,早期吐蕃人(悉補野部落)開始發展起來;而藏西北的阿里地區地表干燥惡化,牧草退化,象雄勢力衰落,此消彼長。
在文化淵源上,盡管7世紀中葉,西藏政治中心已從象泉河流域東移至雅魯藏布江中游,但畢竟象雄王國根基深厚,仍然占據文化主導地位。吐蕃人最初信奉苯教,但隨著對外交流,尤其同東部中原的接觸,佛教開始傳入。經過之后一千多年的磨合后,苯教可以看作是西藏宗教傳統的源頭,而藏傳佛教是西藏傳統文化發展的結果。上述猜想,比較符合歷史上王朝勢力更迭的規律,因為任何文明都不是憑空創造的。班覺、頓珠拉杰所著的《走進那曲》一書中也提到象雄文化傳承發展是一個從西部向東部遷移的過程。因此,我們想要研究古象雄王國及其文化,就要研究吐蕃早期的東西,前者影響了后者。
真是難以想象,現今荒涼蒼茫的窮宗山周圍、當惹雍措湖畔,居然在1 300多年以前是何等草長鵬飛的生態環境,是何等欣欣向榮的文明景象!
作者: 陳 浩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張佳楠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