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總是陷入無盡的精神內耗中?原因只有一個:不該想的想太多了。
生活中的人們,常常被大腦的無意識思考所困擾,這種思考不僅消耗了我們的能量,還可能導致焦慮和抑郁。我們試圖通過思考來尋求幸福和清晰,卻往往被大腦制造的幻象所欺騙。
那么,怎樣才能走出這種幻象,獲得真正的解脫呢?今天分享的天涯隱學絕版神貼,我將從3個角度幫你走出困境。留下一句“醒世菩提”,祝你未來的人生大吉大利。
一、頭腦,并沒有必要時刻待機。
首先,我們應該只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時才啟動大腦的思考功能。智者們能夠自如地控制大腦,他們將大腦視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主宰。比如佛道兩家的修行高手,都擅長通過冥想等方式,讓大腦在不使用時保持平靜,而在需要時則全神貫注。
我們的頭腦并不需要時刻處于高度警覺或待機狀態。過度的思考和擔憂常常會導致精神上的疲勞和壓力,而適當的休息和放松對于保持大腦的健康和創造力至關重要。
二、學會用直覺、良知去審察頭腦活動。
我們不需要用大腦去分析為什么要做某事,或者如何去做,這些問題應該由什么來指導呢?直覺和良知。
其中的直覺,就是發端于細胞層面的欲念、想法,餓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這是完全不需要任何思考干涉的,因為身體的組織肌理,已經給出了一致的答案,照做就是了。
在此基礎上的良知,則可以幫一個人有效地避免觸碰一些高端雷區。比如,良知會告訴你,餓了可以吃,但不應該大快朵頤地猛吃;困了可以睡,但睡到日上三竿,則是不對的,容易滋長懶惰情緒。為什么有的人做了虧心事,心里會局促不安啊?就是因為良知在潛意識層面,譴責著他的行為。
直覺和良知,每個人的身上都先天自帶,只要靜下心去觀察,你都能輕易地發現它們的聲音。
三、過往不念,未來不迎。
“過往不念,未來不迎”這句話體現的是佛家倡導的一種生活哲學和修行態度。在佛教中,這種態度與“正念”和“中道”的概念緊密相關,它的含義,需要分開來解讀。
首先是過往不念:這是指不沉溺于過去的回憶、后悔或執著。佛教認為,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改變,持續地回顧和糾結于過去,只會增加內心的痛苦和困擾。通過放下對過去的執著,人們可以減少無謂的煩惱,活在當下。
未來不迎,說的是不對將來的事情過度期待或擔憂。未來是不確定的,過度的期待和擔憂可能會導致焦慮和恐懼。佛教教導人們要活在當下,通過正念的修行,關注當前的行動和感受,而不是被未來的不確定性所困擾。
結合這兩點,佛教鼓勵人們培養正念,即對當前時刻的清晰和全面的認識。通過正念的修行,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減少對過去和未來的無謂思考,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清凈。
四、結語。
簡而言之,我們應該學會在實際行動中使用大腦,而不是讓它無休止地在無意義的思考中消耗我們的能量。通過上述三重修煉,我們可以逐漸掌握控制大腦的能力,從而減少無謂的思考,逐步擺脫大腦的束縛,實現真正的自由和智慧。
好了,先說到這里,關注我,了解完整版的天涯隱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