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在人民大會堂發表關于國家品牌競爭力的主題演講
文/李光斗
百年大變局,也包括財富的大變局。
大家都覺得錢越來越難賺,這是很正常的。任何行業包括中國互聯網的頭部企業阿里巴巴和房地產龍頭企業萬科也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為什么會發生財富的大變局?因為財富的產生、分配和消耗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財富大變局:新錢從哪兒來》
李光斗 著
中國財富出版社
2024年8月
香港人常說:打工不出頭,出頭就該入土了,話毒理不糙。你的錢是從哪里來的?掙工資發不了大財,除非你是打工皇帝,或者擁有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中國有錢人的橫財——原始積累從何而來,有的人開廠賺了錢,有的人做買賣賺了錢,有的人挖礦賺了錢、有的人炒房賺了錢,有人辦網站賺了錢,有人搞直播賺了錢,從前也有人炒股賺了錢……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人的財富之旅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之前我們處于整體貧困的狀態,土地還是那片土地,資源還是那些資源,人也還是那些人,從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潑天的富貴從何而來?
從前同樣地大物博,但為何人們一貧如洗?因為資源靜靜地躺在地下,沒有開發。從前中國土地同樣廣袤,但沒通高速和地鐵,土地不能交易,產品不能出口,沒有房地產行業,也沒有個人貸款。
資源凝固創造不了價值,沒有流通就沒有財富。
人們看《狂飆》看得熱血沸騰,之后人們又對《繁花》情有獨衷,潮流的變化快得讓人看得猝不及防。80后開始懷舊,是因為現實的環境太過逼仄,繁花盛開代表著青春期的美好,但人們更懷念的是那個遍地黃金,處處都是機會,人人都可以發財的年代。
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的第一個財富機會是由商品經濟帶來的,而計劃經濟是一種指令性經濟。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掌門人米塞斯有句名言:“如果你在撒哈拉沙漠搞計劃經濟,那么連沙子都會短缺。”早在20世紀20年代米塞斯就對計劃經濟有過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如果沒有自由市場,價格機制就無法形成,權力尋租最后會導致所有商品的短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的大門打開了:企業只要把產品做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從短缺到過剩似乎是一夜之間的事。
而如今是品牌創富、創新創富和服務創富的時代。
以前是人傻錢多,是買家壟斷信息:一切交易源于信息不對稱,買的沒有賣的精。現在是一切的交易源于信息對稱,消費者買任何東西之前先上網比價,一切都是透明的,利潤也是透明的。這個時候利潤就會越來越薄,賺錢變得越來越困難。
中國經濟上半場我們的財富從哪來?
現在公民可以辦企業是一種天然的權利,人人都可以注冊公司,但這個權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被賦予的?是1984年。1984年中國的老百姓才可以以個人的名義注冊公司,直到1997年還有投機倒把罪,倒買倒賣按法律是要坐牢的。聯想和海爾這些中國產業的巨頭都是在1984年成立的。
全世界都有一種傳統:喜歡老錢不喜歡新錢。
什么可以稱之為老錢?倉稟足而知禮節,有恒產才有恒心,老錢是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財富需要積淀,藝術也需要積淀。所謂“老錢風”就是品位、從容和優雅,有老錢的才有貴族風范;暴發戶則是財富有余而品位不足:樹小、墻新、畫不古……
中國人往上數三四代都是窮人,因為那個時候是計劃經濟、平均主義,雖然土地還是這些土地,資源還是這些資源,人還是這些人,但改革開放,生產關系一變,經濟的活力就迸發岀來了。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第一個財富機會是商品經濟。
在1984年之前,商品經濟這個詞還是負面的,和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計劃經濟的核心是配給制,一切商品都由公權力分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們讀大學的時候,吃飯還要憑糧票。
網上有個段子:交警查車,查到路邊有輛車違停,一男一女倆人卿卿我我。交警問,車是誰的?司機說,車是單位的;身上的制服呢?制服也是單位的;旁邊這女的是誰?回答也是我們單位的。
這樣的單位,誰都想去。
計劃經時代,單位管一個人包括吃喝拉撒睡的一切,前提是要上繳一切的個人權利。
中國人致富的第一步就是發展商品經濟,哪怕炒瓜子也能發大財。當年一塊來路不明的電子表帶到內地就能換一塊袁大頭銀元,各行各行都有巨大的套利機會。只要膽子大,干什么幾乎都能發財。正所謂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但當時正處于體制新老交替,第一批下海經商做買賣的個體戶都是沒有單位、被體制邊緣化的人,被戲稱為山上下來的人。
計劃經濟的特點是一切商品都由組織分配憑票供應。雙軌制就是允許國家計劃外的私營商品經濟發展:一個產品兩種價格,內賓是內賓價,外賓是外賓價,人民幣都有兩種價格,外匯結匯要有外匯券。“倒爺”能夠拿到計劃內的價格,然后以市場價銷售,從中賺取差價。買大件商品需要指標,一輛桑塔納轎車要倒20多手之后才能到真正的使用人手里。
第二個創富的機會是制造業。
從1949年到1978年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什么東西都缺,買自行車、縫紉機、手表都要憑票。改革開放之初,廠家只要把產品造岀來,不愁賣不出去,甚至質量有問題的不合格產品標個二等品、殘次品,也能賣出去。中國一下子涌現出幾百家洗衣機廠家。當時的腐敗現象之一就是買電冰箱要找廠長批條子,上菱電冰箱廠的廠長就是因為批條子收錢私下賣冰箱被判了。
第三個財富機會是外貿。
進入21世紀,經過漫長的談判,2001年中國人中國加入了WTO。
WTO就是世界貿易組織,以前中國外貿面對的一個最大的壁壘就是關稅。加入WTO之后,等于打破了和西方國家的關稅壁壘,取得了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永久貿易最惠國待遇。人民勤勞、土地廣袤、勞動力充裕、產業鏈完整等競爭優勢一下子迸發出來,中國制造開始在全世界橫掃千軍:紡織業一枝獨秀,歐美不是對手;服裝制造全球第一;家電超過日本,新能源汽車獨占鰲頭。
中國已成為唯一一個擁有全產業鏈的工業大國,據聯合國的統計,工業產品全球500多個類目,其中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
第四個財富機會是能源。
隨著制造業的擴張,能源價格飛漲。煤碳在中國加入WTO之前,最便宜的時候只有30塊錢一噸,到了2008年,企業一級焦炭價格已經突破2000元/噸。正是因為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為全世界制造產品,全面帶動起中國的能源需求;也正是在2002年國家取消電煤指導價,開啟了“煤炭黃金十年”,“煤老板”成為一個時代財富的代名詞。
煤老板們一夜暴富。
第五個財富就是房地產。
比煤老板更大的第五個財富機會接踵而來,就是房地產。
計劃經濟年代,房子不是商品,國家蓋好房子之后根據有分房資格人的職務高低來分配,科長住多少平米,處長住多少平米,都有相應的標準,一個人可能要排上幾十年才能分到房子。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充滿了艱辛,激蕩壯烈,和中國革命一樣走的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1978年11月24日深夜,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十三位農民為了承包分地、包產到戶甚至寫了血書:以后咱們要是誰被抓了如果要坐牢要砍頭,咱們的孩子大家要一起幫他養………這份按了手印的血書現在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農村改革成功了,城市改革開始啟動,但無法做到“一包就靈”,甚至出現了大批工人下崗等社會問題。亞洲金融風暴之時,中國的地方經濟也陷入了三角債之中,相互拖欠成風。
為尋找新經濟發展動力,時任副總理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到廣東考察。在深圳的經濟發展座談會上,萬科房地產公司的王石講了個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美國老太太和一個中國老太太他們死了之后在天堂相遇了,中國老太太說我一輩子省吃儉用臨死前才攢購錢買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新房,但沒住幾天就上天堂了。美國老太太說我從大學畢業的時候就開始向銀行貸款買了一套大,還了幾十年的貸款,到臨死前才還清房貸,但住了一輩子大房子。
領導很聰明,聽懂了其中的涵義。很快中國人民銀行開放了個人住房貸款,以前各大商業銀行只有批發業務,就是貸款給企業;此后才有了零售業務,可以貸款給個人。中國房地產進了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第六個財富機會是互聯網浪潮。
當年搜狐、新浪、網易、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京東這些互聯網巨頭,它們巨額投資的錢是哪來的?是從華爾街來的,這些公司按照中國的會計法則是不可能上市的,因為當年互聯網企業并不賺錢,它只是賣愿景講故事:未來我會賺錢。全世界只有美國的納斯達克是允許虧損企業上市的。這些公司通過V I E結構,也就是可變利益實體通過簽定合同把實體在中國的公司的利潤劃歸開曼群島離岸公司;變成了實體公司在中國,而境外公司有利潤。這些中國概念股公司就可以到美國去上市。上市后從華爾街融到更多的錢,跑馬圈地大舉擴張,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得到了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大發展。接下來還有中國兩大互聯網公司上市的財富機會,一個是字節跳動,抖音和今日頭條的母公司,還有一個是螞蟻金服也就是支付寶的母公司。還有一家做工業互聯網的希音(Shein)也值得關注。
第七個財富機會是IPO。
海外上市的巨大財富效應展現了資本的力量,通過公司上市IPO賺錢讓很多資本大鱷一夜暴富,中國上市公司數量多達5346家,但這巨量財富并沒有形成涓滴效應從一級市場溢出到二級市場(股市),而是形成了財富的馬太效應,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東都發了大財,買上市公司股票的中國股民卻很少賺到錢。
商業模式的核心是資金周轉率,資金周轉的越快賺的越多。
第一產業很容易虧錢,因為農牧業是長周期產業。北方一年只能種一季小麥,周期長達七個月。南方種橙子一年也只能掛一次果,養豬10個月才能出欄;肯德基的快餐雞站在籠子里,也需要30天。
工業品可以靠生產線,只要有需求,造汽車、造火車,造飛機都可以隨時擴充產能,不受時令的限制。
但是資本市場可不是這個玩法,資本市場賣的不僅是產品,還有未來和故事:我這里有1000畝的土地,假如一畝地能種10棵橙子樹,我就有1萬棵的橙子樹;如果我有10個萬畝橙園,想想未來20年我可以賺多少錢,而且未來20年,我每年的利潤都會增長。上市公司賣的是至少未來20年的利潤,是未來,是愿景、是故事………資本市場為什么會給你20倍的溢價,是因為相信了你的故事,它購買的是你未來20年你的財富增長,通過IPO上市,企業成為可變利益實體,把未來20年的利潤提前變現。
上市公司賺的是兩份錢,一份是企業經營賺的錢,一份是資本巿場的紅利。
很多人認為公司不上市才是正道,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公司上市說明得到了資本巿場的認可,而且公司上市后變成一家公眾公司,具有融資功能,抵御風險的能力會大大加強。
上市是企業發展的路徑選擇。上市之后變成公眾公司,決策過程更透明,管理受到的監管也更嚴格,企業犯顛覆性錯誤的機會大大減少。
上市不等于圈錢。公司不上市依然會遇到各種挑戰。
很多老板認為自己的公司現金流充沛,不需要上市。
貴州“老干媽”品牌創始人陶華碧一直堅持不借貸,不融資,不上市,不炒房地產……她堅守8至15元一瓶的辣椒醬生意,高頻、海量、剛需,老干媽通過規模效益把大部分對手擋在了競爭的大門之外。但性價比筑起的防火墻終究是不牢固的;當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漲時,為守住15塊錢的終端定價,老干媽選擇了用河南辣椒取代貴州辣椒。食品產業的核心是口味,消費者的味蕾是有記憶的。于是,消費者紛紛轉投其它品牌的懷抱,高端辣椒醬趁勢出爐,競爭對手一涌而入,沒有品牌溢價,老干媽的市場開始被競品蠶食。
蒙牛剛進軍中國純牛奶市場時,采取的也是以利樂枕產品打開巿場的低價策略。但從2006年開始對產品和品牌開始全面升位,特侖蘇的橫空出世,使蒙牛在品牌高端化進程中領先其它乳品企業一步。如今特侖蘇占蒙牛所有產品線銷量的20%,利潤值貢獻卻達到了50%。
所謂靚女先嫁,就是趁著姑娘年輕漂亮的時候結婚成家,“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海底撈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餐飲行業的第一品牌,就是因為借助了資本的力量。海底撈和西貝莜面村這兩大餐飲企業發力全國市場的時間差不多,都是從上世紀末開始,2008年海底撈在港上市后市值即破千億大關。疫情期間,海底撈一看房地產的鋪租這么便宜,迅速在全國開了500家新店,結果沒想到消費增長乏力,有300多家開不下去關店大吉,減值損失40個億人民幣。但人們不知道的是,海底撈逆勢開店,股價迅速拉升,海底撈的核心股東趁機套現,百億現金落袋為安。如今,海底撈已開始大舉進軍海外巿場,成為全球能見度最高的中餐火鍋品牌。2023年,海底撈全年營收414億元人民幣;2024年,海底撈又全面開放連鎖加盟,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IPO上市之后,公司就有了高維優勢,同一個行業,上市對非上市公司就可以降維打擊。因為上市公司有兩套賺錢的邏輯,一套是產品消費的邏輯,一套是資本巿場的邏輯。
而西貝莜面村錯過了市場高速成長時上市的最佳時機,三年疫情期間是第一個岀來呼救的企業,相較于海底撈上市后雄厚的資金實力,西貝當時的現金只能撐三個月。度盡劫波后,西貝2023年創造了全年62億營收佳績,但和海底撈414億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第八個財富風口,是5G。
5G帶來直播帶貨和個人IP的繁榮。5G不僅引發短視頻革命,更重要的是因為流量便宜了,每個人都可以實現電視級的傳輸,實現了一個人的電視臺,一個人的百貨公司,從而啟動了直播帶貨。
李佳琦“雙十一”一天就可以賣貨100億,全年利潤超過93%的A股上市公司。為什么俞敏洪千方百計也要hold住董宇輝,因為董宇輝一年給新東方帶來超過50億的收入。
2023年,后起之秀拼多多的市值一度超過了老牌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它憑什么?是因為兩家企業不同的戰略選擇,阿里巴巴把戰略重心由淘寶轉向天貓,賭的是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賭得是中產階級人數不斷擴大,人們買東西會越來越重視牌子貨,消費會越來越講面子。拼多多賭得則是下沉市場,是消費者越來越理性,賭得是平替市場、極致的性價比。
阿里巴巴本質上是一個廣告公司,你投得廣告費越多,我就越幫你推薦,你的位置就越來越靠前。
拼多多則是游戲思維,讓親朋好友砍一刀。誰的東西便宜,誰的位置就越靠前。網上有個段子戲稱,當拼多多上的商品賣得比阿里多時,阿里就會連夜開會,搞出很多新名詞,像什么中盤、打法、戰法、情緒價值……甚至世界觀都搬出來了。但拼多多就兩字:降價,甚至還搞了一個“僅退款”的名頭,不滿意直接退錢就是了,貨都不用退回去。
過去的增長是鋼筋水泥硬經濟,現在是直播網購軟經濟。過去是剛性需求現在是彈性需求,以前買房子后才有資格叫丈母娘,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婚不育和丈母娘脫鉤了。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剛需,從炫耀性消費到平民消費,再到治愈性消費,消費的風向也在變化。
中國經濟的上半場,是伴隨著改革開發、打開國門、工業化的突飛猛進的大發展,用短短幾十年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發展之路。然而,當第三次工業革命臨近尾聲,資源紅利、人口紅利吃盡,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萌芽,接下來的財富機會在哪里?很多靈敏的人已經開始向外尋求更大的市場機會了。
第九個財富機會 是從內卷到外卷。
內卷是指沒有效益的內部競爭。大學生送外賣,研究生當保安是職場競爭白熱化的結果,因為機會少了。內卷之后我們要想方設法外卷,像希音(Shein)一樣,打通中國的產業鏈賺全世界消費者的錢。向內求生存,向外求發展。
區域經濟的內循環要謹防東北化,歷史上東北是計劃經濟的大本營。有人說東北重工業是燒烤,輕工業是直播,人人都考編。2000年的時候東北東三省(黑吉遼)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是1.067億,到2022年下降到了9,600萬,新生兒只有30萬。人口負增長不僅僅是新生兒少了,還有人口外流。2022年東北的人口減少了83萬人。這其中很多有錢的東北人去了三亞。于是網上就有了個調侃梗,三亞是黑龍江省三亞市。
看一個地方發展有沒有后勁,看飯局上的座次,如果企業家請客都是小科長坐上首,那說明這個地方官本位嚴重。有句話叫物極必反,發展靠思想,致富靠觀念。觀念一變,黃金萬兩。中國經濟下半場如何創造財富,激活財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哈爾濱的冬天是怎么熱起來?哈爾濱的冰雪節搞了幾十年,一直不溫不火。是如何突然火爆的?
因為改變了思維和推廣的方式,以前是傳統媒體和計劃經濟的方式。2023年把黑龍江電視臺的一個金話筒主持人、文藝部的主任導演,提升為正廳級文旅公司的總經理,全國負責哈爾濱冰雪節的推廣。就像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一樣,不是只請張藝謀這樣的導演執導開幕式,而是請商人尤伯羅斯負責整個奧運會的運營。
從商業和文化的角度來看,哈爾濱冰雪節上的第一個熱搜是向消費者道歉,像拼多多的僅退款一樣,只要消費者來了不滿意,就可以退款。網上還有很多的秘笈,教人怎么樣玩完之后把錢給退回來,這其實是主辦方故意賣的一個破綻,目的是引爆口碑。游客怕冷,就在街上搭臨時暖房;游客怕雪天路滑,就在路上鋪紅地毯……在一輪一輪把游客視為上帝的舉動下,哈爾濱終于引發全國性的熱潮,變成了全國網紅必到打卡地。這就是體驗經濟的魔力。
過去是以房為本,土地是財富之母,現在是以人為本。
第十個財富機會就是AI人工智能。
英偉達已聯合三星、ARM、愛立信、微軟、諾基亞、軟銀等半導體、電信、軟件巨頭發布了6G通迅標準,把華為和中興排除在外。全世界的人工智能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6G將實現從手機到腦機的跨越。Sora視頻生成器將對影視、廣告、短視頻等行業產生顛覆性的改變。司機、秘書、外賣員、繪圖員、插畫師、保潔、導游、初級律師、翻譯、播音員這些職業可能都將不存在了。
6G時代,將迎來自動駕駛的時代。智能汽車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汽車將成為一個公共資源。人將被智能家居包圍,和腦機融為一體。
從碳基生命到硅基生命,和全球化密不可分的中國新經濟時代還會迎來潑天的富貴,關鍵要看你能不能接得住。
所以經濟發展的下半場,缺的是人工智能、高新科技人才,而科技的高度發達帶來的是人和人之間原始樸素的情感溝通能力。這都也給新品牌的誕生提供了巨大機會。
中國經濟下半場的新商業趨勢和三大法寶。
第一營造新消費場景:構建人貨場,找到流量的入口。
第二釋放情緒價值。人們之所以更愿意去買董宇輝推薦的產品,甚至因董宇輝而打破網上只能賣低價的魔咒,是因為董宇輝賣的不僅是產品,還有產品背后的故事。
董宇輝一夜出圈緣于一篇文采飛揚的小作文:“我無法牽你的手,去看長白山的皚皚白雪;我無法牽你的手,去看那里熟透的稻穗彎下的腰;我無法帶你去五常市吹那個稻田吹過的風;但是我可以讓你嘗一口那里的大米,它散發的香氣,是我想帶你穿越的人間煙火。”這讓成千上萬的人在當晚涌入東方甄選直播間,買了半年都吃不完的大米。
第三是品牌賦能。
品牌有三個價值:使用價值、情感價值和社交價值。
為什么消費者不愿意分享你的產品,不愿意在朋友圈曬你的品牌。很大可能是因為消費者覺得不夠高大上。可見,做產品不能只賣功能,功能之外還要有故事。
正因如此,未來創造財富的三大法寶就應運而生:創業AI化、個人IP化和企業品牌化。
(本文節選自李光斗新著《財富大變局:新錢從哪兒來》。首發于《財經》雜志;編輯:許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