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生育率的暴跌與各地財政告急,我國1800萬教師未來將走向何方?教師是否依然是未來優質的職業選擇,已經是當下的熱點話題。
而相同的教師過剩困境恰好也發生在泡沫破裂之后的日本 ,并讓日本走過了一輪教師改革之路。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重新回顧日本這段教師改革史,看看當年的日本留下的經驗與教訓,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借鑒意義。
泡沫后財政與人口沖擊
1990年由于地產泡沫破裂帶來的經濟衰退沖擊,日本財政體系開始迅速惡化,至1992年社會就迎來泡沫后首次財政赤字。
此后政府被迫壓縮經費支出, 而占到每年支出五分之一的教育經費成為縮減的重點方向。 但隨著經費減少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政府面前,那就是當教育經費大幅縮減后,如何才能供養龐大的教師隊伍。
要知道此時中小學剛剛經歷過70年代嬰兒潮后的教師大擴招,全國有近100萬中小學教師,正處于歷史以來的最高峰時期。
而比經費縮減更糟糕的是生育率也開始暴跌,90年代本應是日本第三次嬰兒潮時期。但經濟崩潰后年輕人生育意愿大幅降低, 第三次嬰兒潮根本沒有發生,這又導致中小學教師出現嚴重過剩 。
最終政府于90年代啟動一系列中小學教師改革以緩解財政緊缺與教師過剩的壓力,而這就是在日本教育界備受爭議的平成教師大改革。
改革后教育經費10年間縮減近5成,大大緩解了財政壓力。但也讓教師的工作強度與淘汰壓力大幅升高。 如今教師在日本社會被稱為黑色職業 ,是過勞死最嚴重的行業。
那么當年的日本究竟是如何進行這場改革,教師群體又受到了哪些影響,接下來我將按照時間線回顧這段歷史。
教師大縮招
1992年—1995年
1992年文部省啟動了泡沫后第一輪教師改革,而這也成了平成教師改革的開始。為了應對嚴重的教師過剩, 減少新教師數量成了這次改革的核心 。
5年全國招聘教師數量縮減近6成。據統計整個80年代日本總計招聘了42萬名教師,而90年代只招聘18萬名。 引用日本文部省
那么為何這輪縮招如此劇烈,其實除了減少教師數量,降低財政負擔以外,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政府在第三次嬰兒潮上的決策失誤 。
80年代中期政府提出第三次嬰兒潮應對計劃,當時預計70年代2000萬出生人口將在90年代生育1600萬新生兒。為避免70年代教育資源緊缺問題重演。
政府在80年代后期擴招近15萬教師,同時大幅上調教育經費??倓帐〗y計, 1985年教育支出占比還不到15%,而到了1989年就已經接近20%。
但今天的我們都知道,90年代正是日本少子化危機的開始,經濟崩潰導致就業困難,民眾結婚生育率大幅降低,嬰兒潮并未如期到來。據統計90年代日本僅出生了1100萬人,比預期整整少了500萬人。
嬰兒潮的消失直接導致此前的教師擴招演變成教師過剩 。但當時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序列根本無法裁撤。因此只能選擇先減少新教師數量。
但縮編必然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大量教育專業學生無處就業。1995年全國教育學院就業率僅有50%,成為當時就業率最低的專業。
由于教育專業單一,一旦未能成為教師就很難在就業市場找到工作。厚生省統計, 整個90年代全日本有100萬教育資格證持有者未能成為老師 ,其中大多數都是教育相關專業。后來這一問題也被稱為就業冰河時期教師就業困境。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教育背景與文科十分相似,此后未能就業的他們又與文科專業,在就業市場爭奪本就稀缺的文科崗位,最終導致教師就業困境逐步演變成90年代的文科就業困境。 可以說學生們成了第一輪改革的犧牲品。
那么犧牲如此巨大的情況下,這輪改革就此結束了嗎?
教育市場化改革
1996年—1999年
1996年通過多年的大縮招,日本教育支出開始回落,當年占政府開支比例首次回落到12%以內。但Boden要強調, 雖然教育支出減少但財政赤字卻更加嚴重了。
這是因為泡沫破裂后社會失業率飆升,政府被迫啟動大基建計劃,創造海量就業以緩解失業潮,而這又產生了新的財政赤字。
面對這一財政困局,此后政府選擇繼續加大基建投入,這導致財政被進一步壓縮,而教育再次成為壓縮方向。而這也促成了泡沫后日本第二次教師改革。
1996年底,日本啟動了第二次教師改革, 當年政府提出經濟利益至上的教師市場化改革,此后義務教育由公益化向市場化轉變。 而在這輪市場化改革中,推廣臨時教師制度與擴大教師工作范圍成為重點方向。
1. 臨時教師制度
我們先說說臨時教師制度, 由于當時龐大的編制內教師給財政造成巨大的負擔,其每年僅工資一項國庫支出就高達三萬億。
由此政府提出需要對教師編制實施只出不進的總量控制, 此后新增教師基本以合同制的臨時教師為主。
根據文部省數據,改革后臨時教師數量增長近5倍,最高峰時占到全國教師總量的六分之一。
日經新聞
而通過該制度,正式教師數量被有序壓縮 ,此后5年正式教師數量被縮減近7萬人。但這輪改革又給學生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由于新增教師編制被嚴格管控,成為正式教師極為困難甚至需要國會議員進行推薦。
再此背景下,多數學生被迫成為臨時教師,但要知道臨時教師合同一年一簽極不穩定,收入也僅有正式教師的一半。
這給后來的社會造成了十分嚴重的臨時教師貧困問題。 但站在當時,由于社會正處于失業潮期間,即使是沒有編制的臨時教師,也讓無數名校學生趨之若鶩。
根據日經新聞報道,2000年東京地區的臨時教師報名錄取比例甚至低于9%。而其中大多是在縮編潮中沒有找到工作的教育專業學生。
可以說大縮招后的學生們再一次成為了改革的犧牲品。
2. 工作擴大化改革
說完臨時教師改革,我們接下來說工作擴大化改革,如果說臨時教師改革還只是傷害學生們的利益, 那么工作擴大化改革則是直接指向當時100萬編制教師。
1997年政府連續修訂教師考核體系,行政性事務的考核比重被大幅提高。此后各學校的行政工作主要由教師義務兼職,由于不再需要為這些工作支付薪水。
改革后僅學校管理費一項就減少了4000億支出。但Boden要說,雖然開支減少,但教師的工作強度卻大幅提高了。
由于需要同時處理教學與行政工作,教師工作時間被不斷增加。文部省統計,改革前教師工作已經十分忙碌,每周工作時長達到50個小時, 但改革后竟直接突破62個小時。要知道日本過勞死的標準也不過60個小時 ??梢哉f教師們都在過勞死的邊緣掙扎。
此后為了繼續壓縮經費,政府又提出全科教師普及化,要求教師同時負責多個學科以壓縮人力成本,這導致其工作時間被進一步拉長。這也是教師在如今的日本被稱為黑色職業的原因, 因為其工作強度即使在社畜文化中也是最高的存在 。
但你以為他們面對的只有加班壓力嗎?
3. 校園失控問題
事實上當時教師還必須承擔來自社會的巨大心理壓力,而這就是讓日本教師聞風喪膽的校園失控問題。
簡單來說, 受到經濟崩潰導致的失業潮影響,學生們厭學情緒嚴重 ,認為即使努力讀書也不能找到好工作,而校園暴力案件更是幾何倍增長,1999年全國50%的刑事案件都與青少年有關,后來社會將這一問題稱為校園失控。
但當時的社會并不認為這是經濟問題,而是歸結于教師的管理能力不足 ,家長們認為是教師不負責導致教育質量下滑。
而反映這種心態最好的例子, 就是2000年以后龍櫻與極道鮮師等黑道教師電視劇的爆火 。這些黑道老師通過強力手段管理班級,最終讓學生們考上名牌大學的電視劇。恰恰反應了當時社會對教師能力的失望,認為即使是坐過牢的黑幫成員也比這些教師們更有能力。
迫于社會大眾的不滿情緒,1999年文部省修訂新的考核標準,強制要求教師降低所在班級的學生犯罪率。
但今天的我們都知道,校園失控的本質是經濟問題,這又怎么可能是教師可以解決的 。但民眾的不理解與政府的一再施壓,又讓曾經備受尊敬的職業成為經濟崩潰后社會的出氣筒,許多教師出現嚴重的自我否定情緒 。
而這也是教師在如今的日本被稱為黑色職業的原因,因為他們承受的生理與心理壓力,遠超其他職業。
至2000年,通過近10年的改革,日本教師人數首次被壓縮至80萬以內,同時教育經費占總支出比例也壓縮至10%以內。
那么這場對教師們影響巨大的改革就此結束了嗎。
大部制改革與教師改制
2001年以后
2001年由于長期的經濟衰退與過量的大基建投資,日本財政已經處于崩潰狀態, 在此背景下,政府啟動了那場被無數公務員視為夢魘的大部制改革 。
改革后原有22個國家部門被削減至僅有12個,海量公務人員失業。這場改革在不同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這場改革在鄉村被稱為平成大合并,導致一半的基層崗位被裁撤。在高校它引發了國立法人化改革,此后大學被迫自負盈虧。而對于教師,這場改革則被稱為身份改制。關于平成大合并與國立法人改革我在此前文章已經回顧了,這里就不再多贅述了,我們今天主要說說這場身份改制。
2003年由于國庫無力負擔龐大的教師隊伍,政府決定對教師身份進行改制。此后教師不再等同國家公務員身份。政府將學校的實際管理權限移交給地方,改制后中央每年只承擔教師30%的工資,剩下經費均由地方自籌。
這場改革大大緩解了中央財政,其每年僅教師工資一項就減少了1.5萬億支出。但這場改制卻給地方造成了承重的負擔。 因此后來社會也常常指責,這輪改制是將教師作為財政負擔,不負責任的扔給地方政府。那么改制后教師的命運是如何的?
由于當時各地剛剛遭遇過平成大合并的沖擊, 其財政根本沒有能力負擔如此龐大的教師隊伍,就此一場史無前例的降薪浪潮被開啟。
2003年已經運行近30年的教育公務員特例法被修改:教師的法定津貼被大幅削減。 2004年政府廢除教育人才確保法:此后中央不再干預教師的工資待遇,各地可按照自身財政情況調整待遇。 文部省
法案廢除后各地紛紛壓降教師工資。
據統計降薪潮期間,日本教師綜合工資下降近30%,2007年其平均工資甚至一度低于430萬日元 。要知道作為日本工作強度最大的職業,教師每月加班時長超過80個小時,這導致其時薪甚至一度低于派遣員工。
但比降薪更可怕的是鐵飯碗被打破,由于不再歸屬于國家公務員序列,再加上當時社會因為校園失控問題對教師的怨氣。
2006年日本推出不合規教師考核法(不適切教師管理辦法),一旦考核不通過就有可能面臨失業。 據統計法案推出首年有900名教師未能通過考核。
此后更是一路從嚴。出現過僅因數次缺勤就差點不能通過考核的案例。要知道當時還處于就業冰河時期,一旦失業就只能成為派遣員工,這種嚴酷的考核制度讓教師們充滿恐懼,不敢請假更害怕生病。
最終在高強度的加班、降薪與連續不斷的考核壓力中,日本教師終于出現了群體性崩潰。 2003年后教師精神疾病比重持續升高,最高峰的2010年,全日本輕度抑郁的教師占比高達30%。
更是有7000名教師因為精神壓力過大選擇辭職,占到當年教師總數的1%。
而厚生省統計,改制后每年有超過100名教師,因壓力過大選擇自殺,成為日本自殺風險率最高的職業。
尾記
2014年以后,隨著70年嬰兒潮時期大擴招的教師逐步退休,日本逐漸從教師過剩走向了教師緊缺,至2020年全國有11%的中小學存在教師缺口。
此后政府開始不斷擴招教師。至2024年招聘數量更是再次突破4萬人,而日本上一次教師招聘超過4萬人,還是泡沫經濟時期的1989年的,如今教師荒已經成為日本各學校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回望這一代教師群體,他們曾經是社會最受人尊重的一群人,但卻在人口暴跌與財政危機中,變成了所謂的財政負擔,最終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中,成為泡沫崩潰后的犧牲品。
PS: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還請點贊與轉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