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508 篇 原 創 主 文-
金秋十月,當人們紛紛涌向川西雪山、北疆喀納斯、內蒙胡楊林等熱門賞秋勝地時,隱藏在長白山余脈中的一座遼寧小山城,正悄然上演著一場紅楓盛宴。
(滿山秋色,圖源@Veer圖庫)
它隱藏在省會沈陽的光芒之下,“小”得“無足輕重”,卻點燃了東北最早的文明之光,為共和國燃燒血肉,奏響最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本溪。
壹、鐵骨錚錚之都
翻開地圖,將目光投向遼寧東南部,那兩頭寬中間細,形似蝴蝶展翅欲飛的地方,就是本溪。
(本溪山川地理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長白山余脈之千山山脈,從東向西橫貫全境,來自太平洋的中溫帶濕潤季風,流轉于群山之間。
太子河、渾江等眾多河流交織如網,滋養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八山一水半分田”的本溪。
(丹東渾江大轉彎,攝影@VIP讀者·大漠孤煙(請橫屏觀看))
大約40萬年前,文明的火種已在此點燃,本溪廟后山中有著我國迄今為止最北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約與北京猿人同期)。
本溪也因此被稱為“東北第一人的故鄉”。
(廟后山遺址地理位置圖,圖源@本溪市圖書館)
日月星辰輪轉,當國家、民族、政權更迭,如浪潮般洶涌而來,本溪又成為舉足輕重的遼東要沖。
它北靠沈陽、撫順,南臨丹東、通中朝邊境,西接遼陽、東至吉林通化,四通八達、有險可據。
(五女山山城,攝影@老白)
西漢末年,北扶余朱蒙來到五女山,建立了新的王朝高句麗,建州女真在此存續,為努爾哈赤崛起奠定了基礎,1619年薩爾滸大戰,努爾哈赤以少勝多、大敗明軍。
(五女山下的桓龍湖,雨中秋景別有一番韻味,攝影@VIP讀者·祝賀)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晚清以來東北大地硝煙四起,東北豐富的自然資源讓列強的野心不斷擴大。
此刻的本溪又被迫成為“懷璧其罪”的犧牲品,在時代動蕩中走上了工業重鎮之路。
(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事務所舊址)
上世紀初,日本侵略者對本溪開啟了長達40余年的瘋狂掠奪。
1942年4月26日,本溪湖煤礦的一場瓦斯爆炸,埋葬了1500多名中國同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礦難。
(本鋼1號高爐,東北最早的現代化煉鐵高爐)
命運多舛的本溪,終于在建國后迎來了曙光,憑借重要的資源與經濟地位,成為與天津、上海等并列的12個直轄市之一。
從第一批坦克的轟鳴,到第一艘潛艇的潛行,再到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閃耀,都有本溪出的一份力。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讓宇宙第一次聽到了中國的聲音,圖源@央視科教頻道《共和國的一支箭》)
當時的東北被視為“共和國長子”,遼寧則是其中的“遼老大”,這背后離不開本溪的貢獻。
那會兒長大的孩子,童年中大多都有本鋼冰棍、鹽汽水的味道,也會記得八十年代就開放營業的購物廣場和旋轉餐廳。
(本溪地標之一,環球商場“天怡方”旋轉餐廳,圖源@本溪日報 和平攝)
但與其他東北城市一樣,本溪也逃不過因資源枯竭而衰退的命運。
當鋼鐵的喧囂逐漸歸于寧靜,人們開始在這片大地上尋找另一種火紅的熱情。
貳、生來熱血之城
每年十一前后,充分吸收了陽光、雨露滋養的楓葉,幾乎是在一夜間悄然變紅,“中國楓葉之都”本溪從不負秋。
而在本溪賞楓的最佳方式,無疑是駛上“中華楓葉之路”,即本桓公路,來一場沉浸式的紅色童話之旅。
(本溪賞楓之路,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本桓公路(G506),一條連接本溪與桓仁的楓林大道,于山谷中環繞延伸,串聯起多處賞楓景點。
從“東北小黃山”關門山到晚楓獨美的老邊溝,“畫家村”洋湖溝等漫山紅遍、層林盡染。
(洋湖溝,攝影@VIP讀者·祝賀)
公路東段風光更加極致,尤其是新開嶺隧道至大凹嶺隧道,這25公里路段可謂“車在山中行,秋韻伴人歸”。
而且由于公路與本桓鐵路部分并行,若時間正好,你還能欣賞到火車在紅葉中呼嘯而過的畫面。
(通往秋天的鐵路,攝影@宗剛)
繼續向東,公路與G201連接,還可去往高句麗開國都城“紇升骨城”五女山與堪稱中國楓葉之最的楓林谷。
紅色,無疑是本溪,這個季節里最熱烈的顏色,但比楓葉紅得更深刻的是他們。
(老邊溝秋色,攝影@讀者·楊建國)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奮起反抗,紛紛組建抗日義勇軍,與日寇進行殊死戰斗。
1932年4月21日,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唐聚五,于本溪桓仁舉行誓師大會,劃破手指血書,“殺敵討逆,救國愛民”。
(油畫《義勇軍進行曲》,2009年/全山石、翁誕憲作,中國美術館館藏)
并先后發表一系列通電,陳詞慷慨激昂,“哪能甘心做亡國的奴隸”、“響應起來,風起云涌起來”、“不畏炮火,故喊殺欲烈,冒彈雨直進”,當讀到這些句子時,你大概會覺得有些耳熟,沒錯,與我們的國歌很相似。
當年劇作家田漢,正是取材于東北義勇軍的抗戰事跡與豪言壯語,創作出了電影劇本《風云兒女》與《義勇軍進行曲》。
經音樂家聶耳譜曲后,最終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電影《聶耳》拍攝現場,左一為趙丹飾演的聶耳
因此當你沉醉于本桓公路的絕美“楓”景中時,也別忘了走進楓林谷抗聯小路、老邊溝抗聯遺址……,這些都是本溪人民英勇抗日的見證。
下一次唱響國歌時,相信你會想起這座生來熱血的東北小城。
叁、人間平凡之地
如果說楓林是獨屬本溪的美學色彩,那春花、夏水、冬雪則是“沈陽后花園”本溪,一年四季風景獨好的別樣魅力。
本溪市花天女木蘭,在百花爭春后悄然開放,圣潔淡雅如天女下凡。
鐵剎山,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祖庭,“千年鐵剎聚仙地,東北道教第一山”,八寶云光洞內珍藏著大破風吼陣的定風珠。
流淌千年的“衍水”,見證過多少志士的慷慨悲歌,因戰國燕太子丹被秦將追殺至此,得名太子河。
(本溪之秋,攝影@VIP讀者·祝賀)
“九曲銀河”本溪水洞,亞洲最長的充水溶洞,也是東北少見的喀斯特地貌,洞內常年恒溫12℃,即便盛夏前往,要是不穿著派發的棉大衣進入也得冷得直打顫。
(本溪水洞,攝影@讀者·龍行天下)
當西伯利亞的寒風越過內蒙古高原來到本溪,雪落人間,山川同色,霧凇,便出現了,松樹臺河岸玉樹瓊枝、晶瑩剔透。
但冬天的小城并不蕭瑟,一碗小市羊湯、酸菜湯足以溫暖人們的心窩。
(小市羊湯)
而在被遺忘的時光里,是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的昔日輝煌,這里煉出的第一爐鐵水,為開國大典獻上了厚禮。
如今大自然已在斑駁的廠房、廢棄的機器之中悄然生長出綠色植被,陪伴本溪湖沉默地佇立著。
當登上平頂山,看見河流蜿蜒、群山綿延,煙囪高聳于樓房之間,或許你會感受到一份繁華與落寞的割裂感,“誰不愛家鄉/可總有逃亡”,工業綺夢結束后,“出走”成為本溪無可避免的主題,但仍有理想主義者在堅持微小的“文藝復興”。
門洞里書店“Mentally(精神上)Books”,一家開在居民樓中,注重東北文學與女性主義文學的獨立書店。
這里是本地人的心靈港灣,也是外地讀者的一處念想,它就像一盞長明燈,照亮每個本溪人回家的路。
公路“楓”情,圖源@Veer圖庫(請橫屏觀看)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中,受新華社、人民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的本溪,火爆出圈。
假如你正計劃一場賞秋之旅,不如就選擇本溪,此刻秋色正濃、錯峰出行,正是好時候,趕快收拾行李出發吧!
(提前關注圖中官方號,每天實時了解最新楓紅指數,哪里楓葉最紅、景色最美就去哪里~)
有人為六便士出走,有人為月亮停留,當秋天來臨,本溪會以最美的楓景,靜候人們的回歸與探尋。
來源:中國自駕地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