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平替的平替,都出現了平替,還怎么盈利?”
最近某國產品牌芯片銷售在社交媒體上無奈調侃道:光電源管理芯片這一類產品,從國外大牌和國產替代頭部品牌開始,就能牽出一條冗長的平替鏈,緊隨其后的新老品牌如某微、某泰、某麟、某源、某石等等,價格由高至低層層削減,愈發強調性價比。
來源:抖音@Flash-單片機-數碼管 楊環
芯片國產替代變成替代國產,愈演愈烈的內卷還在當下的芯片市場上演,不斷刷新大家的認知下限。
新一輪需求周期尚未明顯到來,同質化產品已層出不窮,芯片利潤僅幾毛甚至幾分錢,但這仍是許多人不能放棄的市場,也是許多新人進入行業的起點。終端成本不斷下降,困于低端化的部分國產芯片市場,透著入秋般的涼意。國產芯片為何出現“平替的平替”?芯片內卷到什么程度了?該如何破局?
01
國產替代內卷升級
國產替代原本在缺“芯”和芯片自主的口號下發展得順風順水,2022年國內芯片企業的業績飚高。雖然2022年整個行業的庫存同時在飆高,國內芯片企業也開始了低價出貨,但當時更多是為了清庫存。
2023年,隨著芯片庫存逐步出清,以及芯片資本市場的降溫,國產芯片替代迎來轉折,開始了“內卷”。
僅靠低價出貨不再管用,企業們紛紛跟進殺價,比拼成本和競爭力,互相爭奪客戶和市占,內卷愈演愈烈,加上這兩年,終端市場需求一直萎靡不振,大家發現國產替代越來越像“替代國產”。
“內卷”到今年卷出新高度,出現“MCU 卷玩完了”、“就連平替的平替,都出現了平替”等極端內卷的行情。
從成功替代,到大家紛紛想要分一杯羹,“比誰抄得快”,第二家比第一家低,第三家又比第二家低,競爭的加劇不斷拉低價格,國產芯片全面內卷,不少企業選擇閹割性能持續降低成本。
國產芯片MCU和電源管理領域,各自有上百家企業,如MCU賽道加速內卷,過去幾年,國產替代成功將進口芯片價格打了下來,6元價位的 STM32單片機,某對標的國產32位MCU,做到1.8元含稅;8位單片機,也已經打到3毛錢以下。甚至有不少閹割性能的國產MCU,32位低至幾毛錢,8位低至幾分錢。電源管理芯片也是如此,中低端產品價格殺得比白菜還“白菜價”。
射頻芯片和CIS傳感器的競爭同樣達到了白熱化,毛利率甚至逼近10%。以WIFI FEM產品為例,近30家國內芯片品牌,有的企業已經退出市場。
比拼競爭,僅靠一條產品線還遠遠不夠。
新的品牌持續進入市場。主營存儲的企業也開始量產MCU,在某個細分領域橫空出世,用人無我有的成本優勢碾壓競爭對手,32位MCU更是做到低至4毛起。
一些大的芯片公司不去做專,而是去做全。有的主打“什么產品都賣”,電源管理、LED屏控制及驅動、MOSFET、MCU、射頻等等,銷售手冊直指替代某某型號,從各條產品線提高銷售額。
縮DIE,通過優化設計或制造工藝來減小芯片的物理尺寸以不斷優化成本,變著花樣“擠牙膏”,實際沒有本質的創新。一些芯片品牌因而飽受詬病:更新速度太快,許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資料不全,配套不好等等。
為了爭取客戶,在推出新產品的同時,開始“免費送”的無底線競爭。
知乎網友@芯心相印表示,聽說今年一家MCU上市公司開始量產電源管理芯片,為了爭取大客戶,他們免費贈送客戶使用自家DC/DC產品半年。
某終端一個月MCU用量在2萬-5萬片之間,但近期卻遇到兩家芯片廠商直接送出1000片MCU,還有廠家為了推廣新推出的ADC芯片,贈送2000片,并提供1萬元的產品試制費用。
這種內卷已將成本壓縮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可想而知,雖然大家都在爭取出貨量的增長,但虧損、凈利潤下跌成為常態,大家的財報并不好看。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MCU領域上市企業中,仍有10家凈利潤率虧損,其余13家為正。如國民技術歸母凈利潤虧損1.34億元,上年同期虧損2.28億元。
在電源管理芯片領域,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必易微、中穎電子、芯朋微凈利潤均下滑,必易微下滑了903.45%,而杰華特虧損了3.37億元。
大約從2022年開始,國產芯片企業毛利率大面積下滑越來越常見。
2021年至2024Q1艾為電子銷售毛利率在2022Q1達到最高值46.53%,此后卻下滑至最低值22.92%,2024Q1公司銷售毛利率為27.24%,也低于去年同期的24.35%。南芯科技今年一季度毛利率42.57%,二季度毛利率降至40.11%。思瑞浦今年一季度毛利率為47.6%,而去年同期毛利率為57.8%。
兆易創新的微控制器毛利率從2021年的66.36%,大幅下降到2023年的43.10%。部分企業毛利率不到30%,有的已經卷到10%-20%,普冉2023年毛利率在30%以下,中微、恒爍等廠商的2023年的毛利已經低于20%。
02
內卷之下,沒有贏家
在內卷加劇,長期以價換量引發虧損的情況下,傳聞有的企業已經出現資金困難。某芯片設計知情人士透露,他們同類細分市場的就有多家在競爭,而有兩家MCU企業最卷,資金都出現困難。他還表示,今年同行們對整個行情都不看好。
盡管當下各行各業都在追求性價比,但芯片市場出現平替的平替,還有中國芯片設計企業一下子增加太多的原因。
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統計,2023年中國有芯片設計公司 3451家(其中上市公司108家)。從2020年到2023年,僅僅三年就新成立了1233家芯片創業公司。
對比中國大陸之外,有一組數據顯示,全球芯片設計上市公司在100家左右(不含中國),全球芯片設計公司在300家以內(不含中國)。而中國芯片設計上市公司數量已與國外相當,未上市的芯片創業公司數量是國外公司的十幾倍。
背后原因在于,一是2019年興起的資本熱潮涌向半導體;二是借著資本熱,大家跑步進場,都往同樣幾個人滿為患的成熟賽道擁擠,做中低端產品,其中不乏想要快速上市的企業。第三是前兩者帶來的反噬,當芯片過剩,此前的泡沫開始破裂,伴隨需求低迷,大家第一時間開卷。
這些企業不僅數目龐大,其中近2000家年銷售額少于 1000萬人民幣,由于大量的芯片設計企業規模不大,多半無法持續地研發和創新。即使是上市了,大家依然習慣了同一條捷徑,市場沒有增量,在一塊蛋糕上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利潤,打消耗戰。
內卷的行情和緊縮的市場環境,也讓許多企業無力創新。知乎網友@Archer反映,前兩年行情還在高位的時候,一個150人的研發團隊,最多同時有10個研發項目,如今市場環境惡化,陷入同質化內卷,缺乏核心競爭力,只能打價格戰,產品經理不敢輕易開啟新項目,大家手里的研發項目驟減,一下子閑了下來,公司裁員的同時,有人選擇主動離開。
在芯片流通環節,今年有越來越多的芯片分銷商投入國產芯片品牌。在大家看來,客戶降本增效,國產芯片才有訂單機會。
然而產能過剩帶來的極端內卷,無人能幸免。更多的國產芯片品牌支持,在客戶眼里,平替之后還有平替,壓價壓得緊,留給分銷商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量增價跌,不僅是單價幾分、幾厘錢的利潤,“現金流還大不如以前做進口品牌的時候?!毕M類需求一如既往的量大,但“大客戶每季度至少砍一次價格?!?/p>
專做國產電源管理芯片的代理商,今年剛從原廠備的庫存,還沒開始賣就有同行把價格殺下來,他們不得不虧錢跟,打到成本價以下,而這種情況在去年還算少見。
另一位代理商也有類似的情況,早前客戶用的進口品牌已經被國產替代,幫客戶把成本從12元降本降到5元,雙方皆大歡喜,但客戶一段時間沒有需求后,竟有2家同行報價不到5元,半路被搶了訂單,原來廠家確實有小幅降價,但不顧一切的惡性競爭也加劇了內卷。
國內芯片價格戰的激烈競爭,加上需求方降本增效的趨勢,使得內卷現象愈發嚴重,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連ST、TI等海外芯片巨頭也不得不參與其中。一位芯片方案商工程師表示,現在所有客戶都在降低成本,從消費電子到新能源產品,競爭同樣激烈,幾乎不再挑剔,有單就接,身邊也有不少工程師選擇轉行。
03
結 語
短時間內,雖然低端芯片產能過剩、高端芯片實力不足,整個蛋糕無法迅速做大。但今年也有一些好消息,比如半導體產業出現了并購潮的苗頭,這或許有利于打破中低端內卷的現狀。
勝者為王,良性循環的通道,是核心競爭力以及高品質和高性價比的產品。一些企業正在尋求突破,有的從只能“喝湯”到開始“吃肉”。例如,在數字芯片領域通過差異化逆勢增長的樂鑫科技,通過技術迭代提升毛利率的圣邦微,以及其他在細分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的頭部企業等。
內卷這種對內消耗的模式會被打破,國產替代不僅需要追趕者,更需要在國際市場發出強音的引領者。
參考資料:
[1]芯片公司,陷入困境,鐘林談芯
[2]未來90%的國內芯片設計公司會被淘汰、整合,IC交易圈
[3]國內23家上市MCU企業誰最有錢,誰貨最多?,芯查查
[4]模擬芯片企業H1走出市場低谷,電子發燒友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