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蘇洵及其兩位更出名的兒子蘇軾、蘇轍,三人都是四川人,而三蘇墳卻在遠離天府之國的河南平頂山,位于郟縣茨芭鎮蘇墳村的東南隅。
蘇轍
這是為何?沉睡在河南的九個半唐宋頂尖級文豪又都是誰?
豫州老寒 |撰文
唐宋兩朝是古代中國的文化高峰,群星璀璨般地涌現出了李白、杜甫和“唐宋八大家”等詩人墨客。
在那個充斥著錦繡詩篇的時代,唐東都洛陽和宋皇都汴梁有著巨大的文化吸引力,河南,成為了這些文豪們爭相向往的地方。
唐代的洛陽是何等的華麗,隋煬帝斥資建造的東都在武則天的“寵愛”下如同牡丹花一般富貴甲天下。宋代的汴梁更是集財富和文明于一城。
千年前的開封正如現代的紐約,堪稱全球最閃亮的焦點。在學而優則仕的氛圍下,天下文人熙熙攘攘奔向中原,或生于此,或長于此,或宦于此,或亡于此,或葬于此。
不知不覺,太多唐宋名流在河南沉睡了千年。這里有九個半文豪不得不提,沒有他們,后人就必定要重寫中國文化史。
在河南有兩座杜甫墓,兩處的距離也不太遠。
一者位于洛陽偃師的首陽山,一者位于鄭州鞏義。偃師杜陵位于城西4公里的前后杜樓村之間,公元770年杜甫客死湖南,43年后其孫杜嗣業尊遺囑將杜甫靈柩北歸,安葬在杜家先祖、晉朝名將杜預墓一側。
唐代詩人元稹親自撰寫墓志銘。那為何在鞏義康店鎮的邙山還有一座杜甫墓呢?原來,鞏義杜甫墓曾發現一塊兒立于康熙年間的石碑《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上頭記載杜甫(號“少陵野老”)曾葬在偃師杜預墓周圍,杜家后人將其移至鞏縣與他的兩個兒子葬在一起。
兩處杜陵如今都是文物保護單位,到底一代詩圣長眠何處?這還是未解之謎。
韓昌黎文集
韓昌黎祖籍河北,卻是不折不扣的焦作孟州人,他當過監察御史,做過吏部侍郎,干過國子監校長,任過首都父母官,政治上極有作為。然而他最令人熟悉的名字是韓愈,最令人難忘的文章是“傳道解惑”的《師說》,最令人稱道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公元824年,韓愈因病辭官,當年底病逝于長安。次年開始建造的韓愈墓位于孟州城西6公里的韓莊村北半嶺坡上,墓冢高十余米,前院有唐代古柏兩株。
2006年,韓愈墓入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劉禹錫墓
劉禹錫的《陋室銘》傳頌天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堪為中華傳統詩文的經典。劉禹錫祖籍河北中山,是漢景帝之子劉勝的后代。
但劉禹錫的七世祖舉家遷至洛陽,“家本滎上,籍占洛陽”,這也是劉禹錫死后歸葬中原的歷史淵源。劉禹錫一生瀟灑磊落,在官場上幾度沉浮,但在詩文上成就很高,被白居易成為“詩豪”。經歷了23年的外放生涯,晚年的劉禹錫回到了洛陽,官至禮部尚書,公元842年前后病逝于此。
死后劉禹錫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檀山。如今的劉禹錫墓已經成為一處4A級人文景觀公園——詩豪園。
與杜甫在全國有8處墓園不同,同為唐代大詩人的白居易安葬在龍門白園是毫無爭議的。白居易官至太子少傅,晚年定居在洛陽,號香山居士。公元846年8月病逝,葬于龍門東山的琵琶峰頂。
白居易
巧合的是,白居易一生作詩3000多首,以《琵琶行》為最傳神之作,詩人的白園正巧位于琵琶峰,可謂獨具匠心。如今的白園已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郁郁蔥蔥的墓園緊鄰香山寺,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隔伊河相望,這是多么的詩意和灑脫!
逝世于公元858年前后的李商隱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其墓園位置一度也存在爭議,和杜牧并稱“小李杜”的他有三座墳塋,分別位于焦作博愛,焦作沁陽以及鄭州滎陽。
李商隱詩作
李商隱,字義山,原籍位于沁陽,祖輩遷居滎陽,他也生于此地。
滎陽的李商隱墓與劉禹錫墓相聚很近,都位于檀山,如今也被開辟成了文化公園,如果此墓為真,兩位大詩人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祖籍沁陽的李商隱墓在沁河南岸的李家大墳,世代耕耘使得這片墓冢已經被夷為平地,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才重新整修,清康熙32年《河內縣志》古跡圖中明確標示過“李義山墓”位于此地;博愛縣的李商隱墓園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陵堡村。該墓借全國第四屆李商隱研討會的東風得到擴建,規模較大。
博愛縣是上世紀初從沁陽分離出來的,地緣關系很近,滎陽又是詩人的出生地。到底何處是李商隱的真墓,只能留待讀者去思辨了。
憂國憂民的范仲淹
曾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是有宋一代的大官,曾任參知政事,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政治家和軍事家。
史料記載他在公元989年生于正定,公元1052年死在徐州,但是他的墓卻在洛陽伊川。原來這位副宰相祖籍在陜西,他的祖輩范履冰曾在武則天時代擔任過宰輔,直到太爺爺一輩才去江南做官。后因北方戰亂,范家一族就在吳縣(今蘇州)定居了。
在范仲淹曾寫過的信中,有“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類的話,足見其歸北心切。范仲淹墓的附近是另一位唐宋名臣的安居之所,他就是唐代三朝宰輔姚崇,范仲淹和姚崇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對其評價也很高。
看來,范文正公選擇身后之地也是費了一番思量的。
新鄭歐陽文忠公陵園
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有個歐陽寺村,聽到這個名字我們很容易想到一位文豪——歐陽修。
“一代文宗”歐陽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被譽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卒于潁州,享年66歲,追封兗國公。宋皇廷鑒于歐陽修的功績,于1075年賜葬于開封府新鄭縣旌賢鄉劉村,也就是如今的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
歷史上的歐陽修墓西依崗阜,東臨谷溪,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成為清代新鄭八大景之一“歐墳煙雨”。
然而在1958年的“大躍進”和后來的“文革”期間,歐陽修墓園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到1988年才由文物部門進行修復。如今的歐陽修墓現已建成歐陽文忠公陵園,并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蘇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關系特殊的文壇巨匠,著名散文家蘇洵及其兩位更出名的兒子蘇軾(蘇東坡)、蘇轍為后世留下了太多優美的詩文詞賦。
三人都是四川人,而三蘇墳卻在遠離天府之國的河南平頂山,位于郟縣茨芭鎮蘇墳村的東南隅。這又是為何?原來在宋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蘇轍擔任汝州知府,蘇軾從定州赴英州走馬上任的途中來見弟弟。
兄弟倆游走在汝州山水間,二人登上黃帝鈞天臺,見蓮花山余脈下延,“狀若列眉”,酷似家鄉的峨眉山,就商定以此作為歸宿地,這里也就是如今的郟縣嵩岳余脈蓮花山。
蘇東坡
公元1101年,蘇東坡病逝于常州,11年后蘇轍逝世于許昌,兩人的后代尊父輩意愿將他們葬在蓮花山下。
其實真正的蘇洵墓位于四川眉州的眉山故里,但為何“二蘇墳”被稱作“三蘇墳”呢?這與元代至正十年的郟城縣尹楊允有關,作為父母官的他多次拜謁二蘇安息之地,認為“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于是在這里設立蘇洵的衣冠冢,三蘇墳就此告成。
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范仲淹、歐陽修、蘇東坡、蘇轍九人的詩文,想必讀書人都曾拜讀甚至背誦過。雖然他們已經在中原大地消逝千年,但他們的文采飛揚仍然活在字里行間。
九座文壇巨擘的墓園,加上蘇洵的衣冠冢,河南埋葬著九個半唐宋頂尖級的文豪,這是何等的文化奇觀?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