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作為千寺古都,寺廟神社各有特色,鬧中取靜,我在京都養成了造訪寺廟的習慣。
這次在重慶,我也去了比較有名的寶輪寺。
寶輪寺位于崇明知名商業旅游區——磁器口,一大早就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唯有掩藏在巷子中的寶輪寺尚有一絲安靜。
我在日本的時候,就對日本的寺廟經濟大有感觸。
東京的淺草寺,京都的清水寺、金閣寺都給當地的旅游帶來了巨大的亮點,或者說,掙了很多。
在 2019 年的一項城市調查中,90% 的外國游客和 60% 的日本人將“寺廟、神社、名勝和歷史遺跡”作為訪問京都的原因。該市旅游相關消費為12367億日元。該規模相當于京都城市生產總值(約6.6萬億日元,2018財年)的20%。
在“失去的三十年”里,沒有經濟高增長預期的日本人,轉而從宗教中獲得安慰。去寺廟拜拜成為日本人的日常。可以說,寺廟經濟已經成為京都乃至日本的一項支柱。
那么日本的寺廟,為啥比中國的寺廟更網紅、更掙錢呢?
其實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寺廟的掙錢點不少,傳統的比如:
1. 捐獻
2. 點燈點蠟燭
3. 許愿
4. 紀念品
除了以上的盈利點,日本寺廟更能來事:
1. 御朱印
幾乎無本套利的絕佳案例,一頁御朱印大概15-50元rmb不等。
根據季節、屬相和星座還有限定款御朱印。
有時候幾個寺廟聯合起來做一系列御朱印的打卡活動,這就燃起了人類的收集癖,一本御朱印手帳集滿至少得花上千元。
2. 限定款御守
這兩年國內寺廟也學乖了,搞了各種垂類御守,學業的事業的生產的交通的婚戀的,但日本人更精細,細化到頭發、腰足、心臟這種部位級別,精準打擊,試問誰不擔心自己逐漸衰老的肝臟和頭禿?
此外還有季節限定、寺廟限定御守,數量限定,設計也是美侖美奐,比如下鴨神社就出了四季御守,小小一個就要50。
3. 寺廟特點營銷
國內的寺廟最經常營銷的就是“很靈”,要么是求財靈,求愛靈,求健康靈。但日本的寺廟已經到next level了,大阪的勝尾寺圍繞紅色達摩,硬是把寺廟做成了達摩主題公園,秋天和漫山遍野的紅葉相映成趣。
其實寺廟就是買了一大堆各種型號的紅色達摩,放在能放的所有地方,毫無內涵但就特別出片。
4. 不遺余力的裝修
日本的很多寺廟都是二戰后多次修繕的,特別是清水寺那紅彤彤的漆,一看就新的不行,和我們追求的古色古香,完全不搭噶。
但沒辦法,這種橘紅色的漆,特別上鏡奪目,還是那句話,出片,效果好。
日本很多寺廟經常修繕,非常精美,完全不care做舊如舊,但游客就是買賬。牢記旅游業就是出片至上。什么歷史啊文物價值啊都沒有意義。
5. 寺廟+商店街模式
去過淺草寺前面的商店街,清水寺前面的二年坂三年坂的朋友們,摸著良心說,這些商店街,和國內商店街有啥區別,都是本地人不會買,專門面向游客的東西,但就是氛圍好,從寺廟出來,穿越時空,看到一個江戶時代的步行街,心知肚明賣的東西有溢價,但還是心甘情愿掏錢。
寶輪寺就在磁器口步行街里,但問題是步行街的主角不是寺廟,寺廟只是步行街的陪襯,二者沒有做到很好的融合,商店街太現代,和寺廟的文化一點關系都沒有。
說回題目,中國要不要搞寺廟經濟?
可以搞,但鑒于我國的價值觀,不可能大搞特搞,畢竟也不指望寺廟收稅,而且無神論還是占社會主流,中國人還是務實,有點閑錢心情不好寧愿多打賞幾個主播也不太可能瘋狂捐給寺廟。
這也蠻好的,錢不能拿來投資,至少也要買來直給的快樂,而不是虛無的期望。
歡迎在各大平臺關注我:
公眾號:鄧小閑之辯:原創文章;歡迎投稿;圈內咨詢揭榜
小紅書/抖音/微博:鄧小閑koki(文章、視頻、日常)
歡迎聯系我微信,m61502202,好友申請請說明來意,并開放咨詢。
律界百曉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日本反對日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