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509 篇 原 創 主 文-
說起黃山,人們往往想起的是奇山“黃山”,而非“黃山市”,對于一座
旅游城市來說,這是福氣也是煩惱。
但相比起這個名字,人們更愿意稱它為徽州,那個如煙雨水墨畫的古城徽州。
從徽州到黃山,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與變遷,黃山之外的黃山又是何種模樣呢?
壹、何以徽州
徽州,脫胎于隋文帝所置歙(shè)州,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并保留了原“一府六縣”格局,黟(yī)縣、歙縣(州府)、祁門、休寧、婺(wù)源、績溪,自此開啟了徽州近800年的傳奇。
(一府六縣示意圖。徽州民間還流傳著一句俗語:“黟縣蛤蟆歙縣狗,祁門猢猻翻跟斗。休寧蛇,婺源龍,一犁到磅績溪牛。”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1934年老蔣為剿共,強行將婺源劃給江西,遭到了徽州人民的強烈反對,并發起長達十幾年的“婺源回皖”運動。
人們喊出口號“寧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頭可斷、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胡適等同鄉學者積極奔走,終于在1947年,贏得了婺源的回歸。
(“全縣一心一德 婺源劃回安徽”)
然而在1949年,出于軍管需要等原因,婺源又再次被劃入江西,延續至今。
此后成立了徽州專區,屯溪取代歙縣成為徽州的行政中心,原屬池州、擁有部分黃山山體的太平縣也被劃入徽州。
(春天婺源油菜花盛放,攝影@讀者·仙翁)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與旅游業發展,黃山自然成為安徽關注的重點對象,于是1984年在太平縣的基礎上,設立了黃山縣級市。
三年后撤銷徽州地區(專區),設立黃山地級市,原黃山縣級市改黃山區,歙縣部分改為徽州區,績溪則劃給了宣城市。
(黃山晨曦,圖源@Veer圖庫)
如此黃山市共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徽州、黃山、歙縣、黟縣、休寧、祁門,而徽州也就不再作為行政概念存在了。
其實為發展旅游,改名的城市并不少,如大庸→張家界、中甸→香格里拉、灌縣→都江堰、南坪→九寨溝。
(黃山市山川地理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但從徽州到黃山,卻時常被人們詬病為,改名最失敗的一個,不少本地人則表示若無徽州之“徽”,何來安徽之“徽”?外地游客也常發懵,人已經到黃山了,怎么離黃山還有好幾十公里?
敲黑板!黃山“一詞三意”,黃山市、黃山區、黃山風景區。
黃山市中心是屯溪區,黃山風景區在黃山區,徽州古城不在徽州區在歙縣,別搞混啦!
貳、天下徽商
南宋《新安志》中說徽州“山限壌隔,民不染他俗”,漫長的地質年代成就了徽州的峻嶺崇山。
(徽州山川地理圖,屯溪區與徽州區為現代行政劃分,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牯牛降、黃山、大會山,在北部連綿展開,天目山、白際山自東向西南排布,中部則屹立著齊云山、大鄣山等。
錢塘江上游新安江穿城而過,閶江、樂安河發源于此,滋養著徽州大地。
(新安江水庫千島湖,攝影@讀者·捷達)
多山地與多人口,導致徽州田地匱乏,包括糧食、布匹在內的百貨皆仰于外,但大山又賦予了徽州富饒的物產如木、竹、茶葉。
于是徽州人開辟古道、利用水運,如翻越天目山到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將特產銷往全國各地,徽州商品經濟由此萌芽。
(2017年杭徽古道勘路活動)
經營有方+報團取暖,明清時期的徽商已是叱咤風云的“天下第一商幫”,其中不乏有名有姓的人物,“程十萬”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祝半州”祝確(朱熹外祖父)、“紅頂商人”胡雪巖、“天下最牛徽商”江春等。
(江春,歙縣人,圖為歙縣石潭村云海風光,攝影@VIP讀者·Tiger Lu)
徽州也是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與集大成者朱熹的祖籍地,自古便極重視教育,被譽為“東南鄒魯”。
民間還流傳著“養兒不讀書,不如養口豬。三代不讀書,不如一窩豬”的俗語,“賈而好儒”的徽商更是將子女讀書視為成功的不二法寶。
(朱熹祖上故居婺源熹園,攝影@袁健雄)
飛黃騰達后的徽商心系家鄉、反哺鄉梓,廣修祠堂廟宇、修路鋪橋,舉辦私塾書院、建造牌坊。
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在徽州大地上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為中國留下了耀眼的徽派文化與別具一格的徽州景色,因此也常有人評價“無徽商不徽州”。
(徽派建筑馬頭墻,攝影@KK DENG)
值得一提的是那句常被用來贊美徽州的“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本意卻并非如此。
這句詩上一聯為“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意思是想要見識銅臭氣,那就多去黃山、白岳逛逛吧。
但我一生追求超凡脫俗,即使夢中也不會去那個充滿名利誘惑的徽州。
(徽州的人間煙火,攝影@KK DENG)
湯顯祖應該想不到他對世俗名利場的這首“Diss”,幾百年后反倒成為了美言。
盡管與原意大相徑庭,不過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對徽州文化的傳承與宣揚了。
叁、秋染徽州
山溝溝里的徽州走出了一代徽商,也因免于過多戰火侵襲與破壞,獨享一片人間凈土。
倘若你初到此地,黃山還是要去的,登臨邂逅“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飛水飛山亦飛”的大好風光。
(黃山“招牌”迎客松,攝影@讀者·大漠孤煙)
黃山之外的黃山精彩紛呈,太平湖靜臥于黃山北麓,84版《紅樓夢》中“黛玉北上”的經典場景取景于此。
翡翠谷彩池成群、流光溢彩,為電影《臥虎藏龍》貢獻了多個絕美鏡頭。
(翡翠谷,攝影@讀者·霞客王松)
道教名山齊云山與黃山南北向往、相映生輝,素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譽。
奇墅湖水杉、烏桕火紅搖曳,余暉之下與山光水色,共同交織出寧靜的秋之畫卷。
(奇墅湖晨霧飄渺,攝影@讀者·霞客王松)
你可以漫步郁達夫盛贊的屯溪老街,“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也可以到徽州古城感受儒雅的古徽州文化。
(徽州古城,攝影@袁健雄)
江南秋色在徽州,而徽州之靈魂在那些,或隱逸低調、或名聲在外的古鎮古村之中(最佳賞秋期:10月下旬~11中旬)。
這里沒有鬧市轟鳴與鋼筋大樓,唯有小橋流水叮咚作響,原始的鄉間小道與緘默的百年老宅。
(塔川之秋,攝影@VIP讀者·Tiger Lu)
與四川九寨溝、新疆喀那斯、北京香山并列為中國四大最美秋色的塔川,滿足你對秋天的所有期待。
相比起大西北暴力黃,徽州的秋色更具層次感,秋日里的西遞,淋漓盡致地展現著大自然的獨特魅力。
(西遞,攝影@讀者·朱孟雄)
“畫里鄉村”宏村,南湖之畔青磚黛瓦、紅葉盛放,村外大片稻田金黃,風吹稻香、醉人心弦。
暖陽下的盧村溫柔無限,烏桕火紅、云霧繚繞,在橋頭品一杯盧村臥溪谷咖啡,愜意得很。
(黟縣盧村,攝影@VIP讀者·Tiger Lu)
徽州之秋還有另一重要主題——曬秋,人們把紅辣椒、黃稻谷、綠豆等農作物晾曬在圓形簸箕里,放在房前屋后、窗臺屋頂。
黃土地人民對糧食的天然感情被一點點曬深、曬濃,此刻的徽州,溫情無比。
(曬秋,攝影@讀者·朱孟雄)
婺源篁嶺、“江南第一村”呈坎,“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陽產土樓都是極佳的觀景點,豐收的氛圍感拉滿,滿滿人間煙火味。
(陽產土樓,攝影@VIP讀者·Tiger Lu)
此外,婺源石城也值得一去,清晨陽光透過云霧,形成丁達爾效應,照射在紅楓與馬頭墻之上,如夢似幻、好似仙境。
(婺源石城,攝影@VIP讀者·Tiger Lu)
美景之外的徽州,擁有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絕對是吃貨的快樂天堂。
臭鱖魚、胡適一品鍋、刀板香、包袱餃、黃山燒餅、毛豆腐……說得小編口水直流。
下一站,徽州!
徽州賞秋自駕路線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來源:中國自駕地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