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鄉村是什么樣子?是風吹麥浪的田園詩?是閑話桑麻的煙火氣?還是山水相依的水墨畫?
今年暑假,清華大學、江南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們紛紛來到宜興市徐舍鎮美棲村,在玫瑰花田、現代農業產業園、美棲花田工廠以及網絡直播間,探究美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寶貴經驗。一個農村為何能吸引這么多優秀青年學子的關注?讓我們到這個農村一探究竟。
千里運土尋良種,繪就鄉村美麗圖
走進美棲村,迎面撲來的就是一股香甜的味道。“這是法國墨紅玫瑰的味道。”美棲村駐村選調生郝運晗告訴記者。漫步花田里,三三兩兩的花農正在田間除草、打理花苗,花苗上的花蕾布滿露珠、含苞待放。產業園和工廠內,各種以玫瑰花為原材料的食品、飲料、日用品等10余種產品在生產線上川流不息。沉浸式數字鄉村主播孵化基地里,主播正在向網友熱情介紹美棲村的旅游和農產品,訂單通過網絡從全國各地紛至沓來。
坐落在徐舍鎮東北邊緣的美棲村,村域面積4.4平方公里,農田耕地面積為3530畝,是典型的江南圩區。“在過去,因缺乏天然優勢,村民主要依賴種糧和養魚維持生計。如何增加村民收入,如何促進村集體經濟增長,是村兩委一直不斷思考的問題。”村主任助理宗佳一說。
2016 年起,美棲村開啟了產業轉型的探索之旅,多次嘗試后,最終選定了玫瑰花這一農業類別,傾力打造“美棲花田”特色基地。為了尋找更加適宜美棲村種植的玫瑰品種,2018年,村黨總支書記宗華東背著村里的土,趕到全國最適合種植玫瑰花的云南,多次登門拜訪云南農業科學院的花卉專家,檢測村里土質,尋找最適合種植的玫瑰品種。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的美棲村,花卉產業蓬勃發展。村內建設了23畝鮮切玫瑰花大棚以及750畝食用玫瑰花基地,還引進了千畝食用玫瑰全產業鏈項目,玫瑰花相關產品10余種,“花”文章越寫越漂亮,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也不斷水漲船高。2023年,美棲村共接待游客25萬人次,鮮花產業銷售產值達800多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3萬多元提高到2023年的4萬多元,村級穩定收入達300萬元,同比增加40%。“今年5月,省第十屆農民運動會在我們村舉辦,全省的農民運動健兒齊聚美棲,充分展現農民體育與鄉村文化的魅力。省級運動會放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村舉辦,極大鼓舞了村民的精氣神。”言語中,宗佳一自豪感溢于言表。
美棲花紅映初心,釋放農村新活力
美棲村引進玫瑰種植后,每年花開時節都會吸引周邊城鎮的游客前往觀賞,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商機。青年黨員蔣永波預見到家鄉的發展潛力,帶著自己的農業知識返鄉創業。他在美棲村黨總支部的幫助下,帶頭承包了田地種植玫瑰,將物聯網控制技術和農業生產相結合,提高玫瑰的質量和產量,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他也牢記著“回饋桑梓”的社會責任,村里遇到生產技術難題時,他總是積極響應,上門面對面、手把手地開展指導。村民原本還抱著懷疑態度,但看到青年黨員通過玫瑰產業實現增收致富,又有黨組織提供技術支持,紛紛加入種植玫瑰花的隊伍。
美棲村黨總支始終踐行“美棲花紅映初心”的使命擔當,將陣地建在產業鏈,將組織延伸到第一線,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們采用‘黨員+項目+農戶’模式,優秀黨員帶頭參與玫瑰產業園項目建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做好宣傳解釋、矛盾調處等工作,幫助農戶建立創富信心,掌握致富技能,走上共富之路。如今,在黨員示范戶的帶動下,本村及周邊行政村已經有500多名‘老農’變‘花農’,人均每年增收24000余元,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宗佳一說。
花開美棲筑基礎,鑄就鄉村紅色魂
挖掘本地特色的紅色故事,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方式。美棲村通過提升完善宗益壽事跡展陳館,深入挖掘發生在身邊的革命故事,在展現紅色基因傳承和紅色文化建設的同時,拓展開發紅色旅游套餐,為產業發展注入紅色力量。
美棲村創新開創“花田暢想”宣講活動,將黨課搬進花田、把黨員示范崗設在田間地頭,邀請先進黨員講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促進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形成黨建引領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使黨建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而激發組織的內在活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肖雷 李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