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博望坡”是三國戲中的著名橋段,很少有人知道,諸葛亮這把火,還燒出了史上最早的壓縮餅干、南陽方城獨有的美食——博望鍋盔。但也有人認為,在諸葛亮放火300年之前,博望鍋盔已成為漢代著名驢友張騫的居家旅行必備之物。
蔣瑞東|文
博望鎮位于河南南陽方城,地勢險要,被稱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鎮里面最有名的小吃就是博望鍋盔。這鍋盔可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它有著鍋蓋大的碩大體型,圓圓的身軀中部凸起,每個厚2寸,直徑1尺有余,重四五斤,敲起來嘭嘭的響,放幾個月還能吃。
烤好的博望鍋盔不焦不煳,切開后是生面的顏色,吃起來卻是熟饃的味道,而且筋香柔韌,質脆酥香。開集的時候,看見有人賣就得趕緊排隊去買,下手晚的只恨爹媽給自己少生了兩條腿。
小孩子要是沒吃到嘴就拽著媽媽衣服死活不撒手,小伙子要是沒買到手也只能干看著心儀的姑娘嘟著嘴跺著腳,就連掉牙的老大爺也要掰開一塊,放入口好好享受一下面香。誰讓這東西男女老少通吃呢。
博望鍋盔起源有兩個版本的故事,最早的傳說與開通絲綢之路的張騫有關。
公元前123年春,張騫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封地就是今天的南陽方城博望鎮。漢代紅頭文件,封侯的人得在封地老實待著。張騫就帶著老婆孩子來到了博望,他在博望建城邑,設官吏,獎勵墾荒,減免賦稅,很得老百姓的歡心。
據說,方城現在留存的大公館、倉房院、馬號院等都是當年張騫建的,他還把當地的絲綢業搞得風生水起,后來南陽方城就成了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之一。
可惜兩年后張騫跟著飛將軍李廣出去跟匈奴干仗時失敗了,被奪了爵。老張只得帶著一家老小返回老家陜西城固。為了不麻煩鄉親們,老張準備半夜悄悄溜走,結果走到大石橋才知道鄉親們都等大半夜了。
在這之前,城邑中每戶人家連夜都從糧倉中獻出一把麥子,烙了厚厚的六張大餅,讓老張帶著路上吃。六張大餅透著一股濃郁的面香味,這大餅是用發面制作,經過文火反復烙烤,炕干水份,放置一年半載都不會發霉,實乃居家旅行必備之物。
鄉親們私下里稱它為大烙餅,老張看著這東東有鍋蓋大小,外形極像頭盔,就改名鍋盔。從此博望大烙餅就正式更名為“博望鍋盔”啦。
另一個版本,則是三國著名人物諸葛亮發明了博望鍋盔。那時是諸葛亮剛被劉備三顧茅廬后出山,鎮守博望坡的關羽發來雞毛信,說久旱無雨,做飯的水都快用完了,將士們饑渴難耐,軍心浮動,請求軍師拉兄弟一把。
孔明先生拿著羽扇搖一搖,搖出了一條錦囊妙計。隨后,這個錦囊送到關羽手中,上面寫道“用干面,滲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饋,餉將士,穩軍心。”
老關看后摸摸胡子哈哈大笑,這可是一個用最少的水做出食物好主意。錦囊中的饋餅指的就是鍋盔,也算是最早的軍用壓縮餅干了,戰神關羽和將士們就靠著它度過了難關,守住了博望城。后來才留下一段火燒博望坡的著名故事。
羽扇輕搖的諸葛亮在這一戰中留下“博望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的佳話,博望鍋盔應在功勞簿上記上一筆。
鍋盔的做法看似簡單實則講究:需要用發酵面、干面反復盤揉,做成盾牌形狀上鍋炕,待兩面凝結后,把數個鍋盔疊立起來放在鍋內,不加水,用文火蒸烤至熟就可以了。這特別考驗對火候的掌控能力,會做的朋友們教教小編唄?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