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史書給予后人最大的貢獻是什么?是讓后人知道2個字:興衰。知道了興衰,自然就知道了進退。人生自然就找到了安全進階的通路。
有這樣一本史書,被曾國藩譽為“先哲驚世”第一書,作家馮唐更是將其譽為“成大事者的必讀書目”,它就是由北宋大文學家司馬光,歷經20年心血寫成的《資治通鑒》。
本篇文章,筆者將從4個方面,分享如何閱讀《資治通鑒》,如何從這部古籍中獲取知興衰,知進退的本領。
留下一句“醒世菩提”,祝你未來的人生大吉大利。
一、以史為鑒思考人性。
《資治通鑒》作為一部古典編年史,著重探討了人性。
司馬光在294卷的歷史故事中,為我們展現了豐富的人性畫卷。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復雜,從而在工作與生活中與人更好地相處。
例如,在魏文侯守信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君王對誠信的堅守,這種品質贏得了臣民的信賴,使國家強盛。魏文侯身為君王,卻甘愿冒著大雨去向管理山林的人致歉解釋,可見他對誠信的重視。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做到了誠信待人,是否因為一時的利益而忽視了誠信的重要性。
二、領悟成事之道。
項羽與劉邦的故事是《資治通鑒》中一個經典的例子。
項羽出身貴族,擁有強大的武力和資源,可謂一手好牌;而劉邦出身平民,實力相對較弱,看似一手爛牌。然而,劉邦最終贏得了天下,項羽卻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這其中,包含了能否成大事的關鍵,也就是作家馮唐所理解的“道”。這個道是什么呢?簡單說,就是“共贏”的智慧。
劉邦善于用人,懂得分享利益,能夠聽取他人的意見,這些性格特點使他能夠聚集一批優秀的人才為他效力。而項羽則嫉賢妒能,疑心重重,蛋糕只想自己獨吞,因而也很難充分發揮己方的全部優勢。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到成事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如何發揮優勢成事。
三、堅守誠實品質。
《資治通鑒》中強調了誠實守信的重要性,甚至司馬光本人,也是親自實踐著誠實至上的原則,司馬光賣馬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他在賣馬時,堅持要把馬的毛病告訴買主,即使這樣會降低馬的價格。
這種行為,看似導致了原本可以賣出高價的產品,不得不按底價售出,司馬光受損了,但是,他那高潔的品格,卻可以通過這件事,迅速傳遍天下,讓司馬光本人,獲得任何金錢都不可比擬的寶貴回報:來自民眾的一致贊譽。
靠誠信才能獲得真正的名聲,進而獲得源源不斷的善報。這是無數成就大事的人們,普遍奉為真理的重要原則,可惜的是,不少自詡“聰明”的庸人,卻喜歡反其道而行。
四、打破對權謀的迷信。
《資治通鑒》中雖然有很多關于權謀的故事,但是,司馬光本人,對迷信權謀的人,卻秉承了極度鄙夷的態度。權謀或許能在一時取得成功,但從長遠來看,靠權謀得來的利益是短暫的。真正的成功需要靠腳踏實地的努力和誠信的品質。
例如,劉邦在與項羽的爭斗中,雖然也使用了一些策略,但他最終的勝利是靠他的用人之道、誠信品質和對百姓的關愛。
而那些靠小陰謀、小手段獲取利益的人,都給其他人做了一個很壞的榜樣。比如禍亂唐朝的安祿山,史思明,集團內部勾心斗角。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殺死,史思明又殺死安祿山的兒子,而自己也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五、結語。
言而總之,閱讀《資治通鑒》,最需要秉承的基本心態,就是“腳踏實地”。別想著走捷徑、別想著耍陰謀、別想任何花里胡哨的歪招式。要知道,大家都是聰明人,冥冥中的所謂天意,更是至明至慧,任何小心思,都只能為你帶來無窮無盡的反噬!
好了,先說到這里,關注我,了解完整版的天涯隱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