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近代詩壇,遠不如唐詩宋詩之盛,也未必有古人作詩工麗。但近代國家遭難百年,山河支離破碎,百姓民不聊生,國家不幸詩家幸,近代的詩人們詩詞吟詠,或沉痛、或鏗鏘、或激昂、或壯懷,俱都以振興國人、恢復中華,形成了獨有的近代舊體詩風格。
如秋瑾,一介女子竟道出“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之語;魯迅甘于“我以我血薦軒轅”;郁達夫悲呼“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周總理少年立志“面壁十年圖破壁”;毛主席欲“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百年屈辱的近代史,數代人杰前仆后繼才造就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他們留下的壯懷詩篇,在今日讀來依然振奮每一個炎黃子孫。今天向大家推薦的便是開國元勛朱老總的一首小詩——《出太行》:
出太行
近現代·朱德
一九四零年五月,經洛陽去重慶談判,中途返延安。是時抗戰緊急,內戰又起,國人皆憂。
群峰壁立太行頭,
天險黃河一望收。
兩岸烽煙紅似火,
此行當可慰同仇。
朱老總此詩放在唐詩宋詩中未必是佳作,但放在近代史的背景下卻是一首極佳的山河畫卷詩。此詩作于1940年,當時正值抗戰最艱苦的時期,然而國民黨反動派卻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悍然出兵進犯我抗日根據地。朱老總親率太行山軍民自衛反擊,殲滅敵三個師。為了抗日大局,朱老總于當年從太行山出發前往洛陽與衛立煌會晤,并經洛陽赴重慶進行談判。此詩正是途中在太行山上所作。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開頭一句“群峰壁立太行頭”從雄奇的太行山壯景起興,寥寥七個字,便勾畫出了太行山群峰聳立、重巒疊蟑、巍峨峻秀的雄姿,為全詩定下了大氣磅礴的基調。寫景之外亦是寓情,太行山的高大雄偉,同事代表著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壯大,暗涵詩人對根據地的贊美謳歌。
次句“天險黃河一望收”明寫黃河天險滔滔蜿蜒,磅礴雄姿盡收眼底,實則也是反襯太行山的高大雄偉。要把千里黃河“一望收”,須登高遠眺,方有千里之目,詩人此刻無疑是站在太行山巔舉目遠眺,反襯出太行山的高大。一山一河,一群峰一天險,一遠一近,一靜一動,僅此兩句便描繪出一幅雄偉壯麗、氣勢磅礴的中華山河畫卷。
緊接著"兩岸烽煙紅似火"以無比豪邁的筆調,描繪出根據地軍民為抗擊日寇、保衛祖國大好河山而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敵后戰爭,呈現出一派轟轟烈烈的抗戰大好形勢。結合背景,敵后根據地的英勇抗戰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消極抗戰形成鮮明對比,而反動派卻無恥地破壞合作,悍然進犯根據地,令親者痛仇者快。結尾,“此行當可慰同仇”照應“出太行”之題,前往重慶談判。此行是打退敵人進犯后后有信心有理有據的談判,因而詩人也對此行充滿信心,希望能繼續合作同仇敵愾團結抗戰。大有樂觀主義精神和對抗戰勝利的信心,鼓舞振奮,頗為壯懷。
朱老總此詩,雖然不是名篇名作,但也絕非下品,此詩格調既高,寫景壯麗抒情壯懷,是一首難能可貴的壯詩。尤其是前兩句寫景,將祖國的大好河山描繪地雄壯偉麗、氣勢磅礴,大有心懷天下的壯氣。
↓↓↓更多唐風宋韻,關注讀書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