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企鵝家有兩款軟件進行了大版本更新,一個是國民軟件微信4.0PC版本,一個是從QQ衍生出來的辦公版本TIM4.0手機版本。
這“爺倆”都進行較大改變,微信4.0用了Qt C++原生跨平臺架構,TIM則用了QQ-NT 架構。
微信近期的變化還是挺快的,一直在更新純血鴻蒙版,同時也把Linux上的界面和功能優化了,還順手更新了官網的下載頁面,一番風風火火的景象。
今天借著這倆軟件的更新,來聊一聊國內外大型軟件這些年的趣味變化。
從網絡手機電腦普及以來。這些巨大體量的軟件變化影響,都是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以未來的視角來看現在的每一刻,當下體驗到的軟件演變都是“最新”的史書。
一、“膨脹而簡約”的大體量軟件
說起來這個微信的QT更新,有小伙伴之前可能聽到過,相關的新聞,說QT人才缺乏啥的,怎么又支棱起來了?
其實對于吃瓜群眾來說,騰訊作為一個統稱,指代的范圍是非常廣的,像是他們旗下的事業群,有眾多的事業和產品線,都涵蓋許多人和團隊,在某個團隊發聲的時候,一般指的是自己所屬的團隊,而不是整個架構本身。
之前那是QQ說的,與微信的所屬關聯不緊密。
個人不用去在乎這些,對于用戶來說,換了新的技術架構之后,大家對微信的變化更多的是可以使用黑夜模式(TIM4.0也是新特性),界面變得更加“青春靚麗”了,反應速度也更快,多端的體驗更統一。
這些更新之后,會為后續添加更多功能打下基礎,如今的軟件都是朝著“膨脹而簡約”的方向發展的,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看起來自相矛盾,功能增加和簡約也能同時出現在一款軟件里嗎?其實是可以的。
像是微信,很多老年人就拿來聊天,感覺不到有什么功能復雜,當然說的不是開啟了“老年模式”,就是功能上的使用。
但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就知道公眾號,訂閱號,視頻號等一大堆內容,除了內容外,還有小程序和各種與機構綁定程度較高的生活服務,再深入一點,微信還可以是企業微信的連接器,對于游戲運營方來說,它甚至是一個游戲分發平臺,結合購物也能附加交易屬性,結合嘀嗒清單和筆記軟件來說,微信是功能拓展的衍生,類似例子很多。
因為在不同人的眼里,微信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所以這種因人而異“啥都能做”的特性,也被大家戲稱為微信OS。
其實不只是微信,像是支付寶等用戶量巨大的軟件,在擴展新功能的時候,大多會采取模塊化的方式,讓用戶自己剔除和關閉不需要的方式,來達到功能與不臃腫的平衡。
而到了實在難以分開和需要一個新的軟件定位時,就有了TIM這樣的分裂體,作為辦公版的QQ,TIM分離出成單獨的軟件后,從大家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出來,TIM的人氣是遠遠不如QQ本體的。
大家當成官方簡潔版的QQ使用,就算是調侃,也說的是你們老板用的是微信還是QQ辦公?要是問出:你們在TIM上辦公嗎?——估計瞬間就冷場了。
這樣比較尷尬的定位,讓官方對其更新節奏也不是很頻繁,所以不少聽到TIM4.0更新后的朋友比較詫異,紛紛表示這玩意竟然還活著。
二、根深到每個人的生活
活著,那意味著是會消散的。跳出企鵝系來看,你會發現APP們都在分裂,但又彼此獨立,各家的“初始科技基因”在保持著他們的獨特點。
抖音也會裂變出抖音精選、抖音百科、抖音商城等等,種種嘗試。
在軟件企業的視角來看,現代人的生活就是基于各種APP之上的,怎么占據人們的設備時間,占據更多的流量入口,始終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而為了侵占“對方的地盤”來得到更多人氣,則是網絡看客喜聞樂見的話題。
360和QQ,TikTok和臉書,又或是優酷和土豆的故事,這并非只是在國內在發生的事情,而是世界的軟件演變劇情。
推特——現在的X,在馬斯克的管理下也變得更加的模糊不定,它的定位變成了個人創作工具,也是輿論工具,也是個人分享平臺,也在增加新的東西,APP與網絡平臺的命運似乎就是:不斷推出新功能來抓出人們的注意力,你不去做,你的競爭對手就會做,搶走你的流量供應,然后枯萎消失。
而巨型軟件怎么樣才不會枯萎?那就是根深于每個人的生活,盡量與生活深度綁定,社交功能用開源項目搭建一下都有,辦公功能哪個公司都能做,區別在于,是否融于生活。
TikTok如果被封殺,對于國外用戶來說,換個軟件照樣刷,只是會生氣很長一段時間。但是TikTok要是融于其他國家的生活,在物流和商業從業人員的比例較高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達到的比例越高,對其生活的影響就越大。
工業軟件、影視行業的軟件、基礎軟件的更是如此,即使在軟件相關的行業的,大家這幾年也能感受到科技的國界,也不乏一些“荒唐的劇情”。
融于生活的同時,也能不斷從廣大群眾里吸取養分,來不斷變得更強,但是這個過程會有一個極限,在認識達到一個極限,占據了所有人的認同共識之后(完成某類軟件的任務后),就是終點。
大家可能聽說過一些說法,像是某某公司做不好社交,某某公司做不好內容,某某公司做不好電商,某某公司做不好二次元等等。
但這些調侃不會改變它們變得越來越復雜的事實。掌控某個軟件領域的話語權,掌控自研,將會是未來大的方向,不管是誰,不管是哪家公司來貢獻,底層的工具都最好要有。
對于國與國之間來說,被拔除了生活的供氧管,還能活下去是最重要的。
三、還沒有出現的軟件
以回顧歷史的角度來看,軟件發展至今還是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在人類歷史的占比就更小了,現在還沒有出現一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通用的超級APP。
這就像是語言,人們會因為政策和地區發展差異來構建出不同的軟件應用,還要適應各個地區的差異,而在一個地區達到認識極限之后,那么就需要擴展其他領域,或國際方向發展了。
而在這些領域做得比較好的跨國軟件公司,在吃瓜群眾里叫得上號的國內工具就更少,即使是巨頭,放在全球也是很頭疼的事情,不過能被廣泛地“應用軟件”,現在看來似乎是更接近底層的 AI,在以前是想 Siri 一類的語音助手。
正是因為軟件在人們生活的占比越來越多,監管也會越來越嚴,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會成為更廣的共識,軟件本身要不斷增加新功能的特性又會與其沖突,所以,你能看到微軟谷歌天天在國外被各種理由罰款,一個不注意,新功能就被逮住把柄了。
如果你再回過頭來看,就能知道微信的地位和它的生存策略了,以社交為起點,以生活為根基不斷蔓延到其他領域,與更多真實的人與機構綁定起來,導致時間越久,價值越高。如果你說大型軟件們會不會有消失的一天,是會有的,一紙禁令,強制移除,被競爭對手慢慢奪取權重,都會慢慢消失。
而一次次的細胞更替,一次次的軟件更新,就和人的皮膚替換過程一樣,難以感知卻塑造著人。
對于巨型軟件來說,可能在某次更新中就有超越對手的轉折點,而保持更新,就是留有搏斗的力量。但對于軟件來說,緩慢更新是消耗戰,厚積薄發攢下一波的更新,迅速將競爭對手的優點拿過來,添加更多服務是更好的打法,這也等同于“新開了一個軟件”,閉環了屬于是。
大公司們,不要在罵聲中,漸漸迷失了自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