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是一座被譽為“中國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館”的古城,商湯在這里建立的開國之都——南亳,更因王亥在這里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而成為“三商之源,華商之都”,但這個“中國唯一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古城”,卻一直與“大古都”失之交臂,甚至還落選了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商丘申請“大古都”的身份,還要從一個考古專家說起。
初白|撰文
01/
中美聯合考古隊第一次親密接觸
就為商丘挖出一個巨大寶藏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邀請美籍華人、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訪問大陸,促成了1949年后中美在考古學領域的第一個合作研究課題。1990年春,一支中美聯合考古隊奔赴商丘,除了張光直這樣的考古學家,隊員還包括了地質、人類學和地球物理方面的探測專家。
他們帶著張光直從美國選購的商丘航拍照片,衛星遙感照片,不僅拿著中國本土的洛陽鏟,還裝備著荷蘭鏟、加拿大鏟、磁力儀等考古工具,進行地質勘察和磁力測試。這次考古活動的裝備,具備了極高的國際水平,在商丘考古史上是僅有的,在中國考古史上也是僅有的。
張光直教授
作為隊長的張光直教授,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是當代著名的美籍華裔考古學家,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史前考古。之所以選擇去商丘,和他的研究領域有關,1950年代,他在其名著《中國青銅時代》中,考證先商氏族文化起源在商丘,商代第一個都城南亳也在商丘。
但在這之后,并沒有考古發現來印證他的這一考證,而隨著鄭州商代城址、偃師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的陸續現世,更多專家認定偃師才是南亳所在,豫西是先商文化發祥地。這在學術觀點上給了張光直極大沖擊。
張光直基于多年的文獻研究,堅定地認為商丘地區是探索先商、早商文明的重要區域。中美聯合考古,看似是上天給了張光直一個機會,其實,這更是給了商丘一份大禮。
李莊遺址“九牛祭祀坑”
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柘城、虞城、睢陽區等地進行了長達5年的考古發掘后,又發掘了柘城李莊山臺寺、虞城馬莊、商丘縣潘廟等四處古文化遺址。
他們還在一層層黃河泥沙之下,在睢陽區明代歸德府西、商丘城南老南關地下12米深處,扒出了商丘老南關遺址,即后來所稱的宋國故城。雄霸中原八百余年的宋國都城終于重見天日。
宋國故城是最后一個被找到的春秋戰國時期大諸侯國都城,這對尋找商代早期都城南亳城有重要價值。其遺址在今商丘古城沿東城墻向南、沿北城墻向西推進的位置,面積約10.2平方公里,為現在古城面積的10倍。
宋國故城遺址的發現,可以說是中美考古隊在商丘取得的重大成果。2000年,宋國故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榮升國家級文保單位。只是,宋國故城暫時還沒有被列入“大遺址專項規劃”,實在有點遺憾。
但是,如果沒有張光直和中美聯合考古隊,作為古城的商丘,遺憾可能會更大。
02/
一次又一次與“大古都”失之交臂,
商丘怎能不憋屈?
對于商丘來說,遺憾的不止是“大遺址保護”,更遺憾的,恐怕是無緣“古都”。在中國目前的“八大古都”里,河南省占了四個,其中,洛陽、安陽和鄭州的光輝歷史,都和殷商有關系。
對此,我一直覺得商丘挺憋屈,只混上了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是,商丘和商朝的關系,其實比上面三個城市更早更緊密。
偃師的西亳城是商早期的都城,商丘虞城縣魏堌堆遺址則是商湯建立的開國之都——南亳。史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商人發源于商丘,商族的先祖東夷人活動在商丘一帶。商丘是上古時期商部族的起源地和聚居地在。
商丘說自己是“三商之源,華商之都”,那不是吹牛逼的。所謂“三商”,一般認為是指商人、商品和商文化。
第一個“生意人”王亥的故里就在商丘。王亥是商國的第七任君主,他在商丘服牛馴馬發展生產,發明了牛車,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開始促使農牧業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得以強大。
王亥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于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人們尊稱王亥為“華商始祖”,稱商丘為“華商之都”。
而且,“商丘”的得名,也與商朝、商人和商文化有關。
商丘古城比其他古城更牛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個“漂浮在水面上的古城”,航拍圖上,我們清晰地看到:坦蕩豫東平原上,有一巨大外圓內方城池,從外向內,先是略呈六邊形的夯土圓形城郭,復見八千畝城湖;再向內,是四四方方城墻圍合的內城。
內城、外郭、城湖,三位一體保留到今天,古城專家說商丘古城“全國獨此一家”。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副院長鄧輝,甚至給出了這樣的贊譽:“它是中原保留下來明清府級城市遺址,城市形態完好性可與大理古城相媲美。”
這樣的古城,卻一直與“大古都”失之交臂,甚至還落選了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不是有點憋屈?
03/
除了“三商之源,華商之都”,
古城商丘可以傲嬌的資本還很多
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來丈高的土臺,人們都叫它“閼伯臺”,民間都叫它“火神臺”。
它是帝嚳之子、黃帝之玄孫閼伯所建造的觀星臺。相傳,閼伯在這里當“火正”(管理火的官員),幫助百姓保存火種。
于是這片地方就成了他的封地,封號為“商”。閼伯死后,人們懷念他的功德,懷著崇敬的心情,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種的土丘上,按照當時的風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墳上添一抔黃土。
時間久了,土丘被堆得越來越大。因為閼伯的封號是“商”,這座土丘從此便被稱為“商丘”。時間長了,“商丘”便成了這里的地名,直到現在。
商丘的歷史以商而聞名,但是絕不止步于商。很多人都知道開封是城摞城,幾千年的城池都在地下壓著,但實際上,商丘古城也是一座層層疊疊的“城摞城”。由于黃河泛濫,現存的商丘古城之下,還摞了六座不同朝代的古都和古城。
商丘曾經是三個獨立王朝的都城:夏朝的第五代王相(兒子為少康,曾發明米酒)曾遷居商丘,商湯的第一個都城南亳也在商丘。
商湯滅亡的兩千多年后,1128年,北宋的康王趙構在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南宋王朝一年之后才遷都臨安。也就是說,南宋最初的都城有一年多的時間是在商丘。在此之前,商丘還給北宋帝國當了好幾十年的陪都。
此外,商丘還是多個諸侯王國的都城,微子的宋國,兩漢的梁國都城睢陽,其實都在商丘。也就是說,商周的宋國、秦漢的梁國還有北宋的陪都,也都在地下壓著呢。
更牛逼的是,如今的商丘古城不但是城摞城,還是按照八卦圖修建的古城,更是罕見的水上城。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商丘是不是也能當一個“大古都”?
除了上文說過的商文化,商丘還有很多張文化名片,比如火文化:燧人氏在這里鉆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帝嚳的兒子閼伯又幫助百姓管理火種,因此,商丘被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
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有一處商丘火文化景區,里面有燧皇陵和閼伯臺。后者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
還有燦爛的漢文化,漢高祖劉邦在這里斬蛇起義;芒碭山西漢梁王陵墓群,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漢墓群。漢墓里出土的金縷玉衣,是河南博物院的珍品。
芒碭山梁王墓內景。左側展柜為金縷玉衣復制品,墓頂《四神云氣圖》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
商丘孕育了許多歷史名人,最早的商人王亥,最早的奴隸宰相、藥劑專家、烹飪鼻祖伊尹和最早的文字發明家倉頡,做夢變成蝴蝶的莊子、巾幗英雄花木蘭、桃花扇故事的男主角侯方域……
于2016年打出“游商丘古都城、讀華夏文明史”旗號的商丘,寄望更多的考古專家能接續中美聯合考古隊和張光直未竟的事業,讓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古城在文化旅游領域贏得更多的關注。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