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武子?:韓武子是韓姓的受姓始祖,春秋初期晉國的戎御大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他因輔佐曲沃武公有功,被封于韓原,成為韓姓的始祖?。
韓厥:春秋時晉國正卿,即韓獻子。初任司馬。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隨荀林父率軍救鄭,被楚軍擊敗與邲(今河南滎陽北)。十一年與郤克等與齊師戰于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大勝,幾擒齊頃公。晉厲公時,敗援鄭楚軍與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后欒書等欲廢厲公,他辭不應召。欒書死,他為中軍將。時楚攻宋,他以為欲為霸業,當自宋始,乃出兵救宋,楚軍畏而退去。晉悼公元年(572年)率師擊敗軍于洧水。
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戰國末哲學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韓國厘王之次子。與李斯同師事旬子。曾建議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著《孤憤》、《五蠹(音杜)》、《說難》等十余萬言,受到秦王政的重視,被邀出使秦國。不久因李斯、姚賈讒害,自殺于獄中。他吸收了道、儒、墨各家的思想,集法家學說的大成。主張“為治者,不務德而務法”、“賞厚而信,刑重而必”
(《韓非子?定法》)。稱法的制訂應該“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難三》)。法的施行,應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有度》)。他綜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術”治,慎到的“勢”治,提出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君主統治術,強調加強中央集權,其學說為新興地主階級提供了思想武器,但也成為封建帝王實行專職統治的理論基礎。對后世影響很大。
在哲學上發展了荀子的唯物主義,認為“道”是事物運動的普遍規律,而“理”則是具體事物運動的特殊規律。他說:“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解老》)肯定具體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道”“理”也都要隨之而變化。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反對“無緣而妄意度”。主張用“參驗”切方法來驗證人的認識。注意到事物的矛盾性,強調對立面不可調和,提出“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顯學》)。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的,主張“世異而事異”,“事異則備變”的歷史觀。還認為“人民眾而貨財寡”是動亂的原因。強調一切社會關系,如君臣父子、交換及剝削關系,均出于人們的“自為心”或“計算之心”。還肯定趨利弊害乃人之常情,也是國家執行賞罰、法令的依據。
著作《韓非子》為先秦諸子散文集,二十卷,共五十五篇,此書全部系韓非子自著,是先秦法家代表作。其文不事雕琢而以犀利峭刻著稱。文中發言直率,毫不掩飾,論述問題,條分縷析。透辟深刻,文章邏輯嚴密氣勢逼人。《五蠹》、《說難》等文是突出代表。
韓非尤善駁論文,常在文中假設各種不同意見,一一加以剖析辯駁,以證明對方之悖謬,不常用“以子之矛,險子之盾”的方法,抓住對方破綻,暴露其自相矛盾之處,使論敵進退失據。此類文章以《難一》至《難四》、《六反》、《八說》等篇最突出。又善于運用語言說理,其寓言多取材于現實生活和歷史故事,簡潔凝練、辛辣深刻,生動地說明了其法家思想。特別是在《說林》、《內儲說》、《外儲說》等篇中,分類輯錄了大量寓言,如“郢書燕說”、“守株待兔”等,表現出古代寓言由說理文中的論證手段向獨立成篇發展的趨勢。
此外,《解老》篇是對《老子》一書的釋文中同樣體現了韓非的法家思想,其形式對后世解經文字有影響。書中還有些文章,或全篇用韻,或部分用韻,句法靈活,流利通暢,很有特色。有清王先慎“集解”和今人梁啟雄“淺釋”等注解本。
韓信(?-前196):戰國末韓國襄王孫,漢初軍事家,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初屬項羽,繼歸劉邦,被任為大將。
楚漢戰爭時,劉邦采其策,攻占關中。劉邦在滎陽,成臬間與項羽相持時,他率軍抄襲項羽后路,破趙取燕、齊。后劉邦封他為齊王。不久率軍與劉邦會合,
擊滅項羽于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漢朝建立,改封楚王。有人告他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與陳豨勾結在長安謀反,為呂后所殺。他善于將兵,著有兵法《韓信》三篇,今佚。
韓頹當:韓信之子,因生于匈奴頹當城而得名。漢輕騎將軍,后被漢文帝封為弓高候,系韓氏潁川系始祖。
韓娥:古代傳說人物,善于歌唱。據《列子·湯問》;韓娥善歌,曾在齊雍門賣唱,“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韓馮:相傳戰國宋康王舍人。妻何氏,甚美,康王奪之,并罰馮筑長城。不久馮夫婦相繼自殺。鄉人埋之,兩冢相望。一夜之間,有梓木生于倆冢之端,旬日而盈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雄雌各一棲于樹上,晨夕不離,交頸悲鳴,聲音感人,見晉干寶《搜神記》十一。
后因以韓馮代指鴛鴦。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一鴛鴦賦;共飛詹瓦,全開魏宮;佳棲梓樹,堪是韓馮。
韓嬰:西漢今文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燕(郡治今北京市)人。治《詩經》,兼治《易》。文帝時任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劉舜太傅。著有《韓詩內傳》和《韓詩外傳》。南宋以后,僅存《外傳》。清趙懷玉曾輯《內傳》佚文;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韓詩故》二卷、《韓詩內傳》一卷、《韓詩說》一卷。
韓延壽(?-前57):西漢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字長公。少為郡文學。后任潁川、東郡太守,治甚有名。繼為左馮翊。后遭誣劾,為宣帝所殺。
韓安國(?-前127):西漢梁國成安(今河南臨汝)人,字長孺。初為梁孝王中大夫,吳楚七國之亂時,擊退吳兵,由此著名。武帝時,任御史大夫,后為為尉。匈奴貴族進攻,他任材官將軍,屯兵漁陽,兵敗,徙屯右北平,不久病死。《漢書》有傳。
韓伯俞:漢梁(今河南開封)人。俞亦作瑜。相傳性至孝,有過,其母杖之,大泣。母問之,伯俞曰:“往日得罪杖常痛,今不痛,知母之力衰,是以悲泣”。見漢劉向《說苑》建本。
韓騫:韓信八世孫,西漢末年為避王莽之亂徏居南陽,為韓氏南陽系始祖。子韓尋為漢隴西太守、孫韓棱為東漢章帝尚書令,遷南陽太守,后為太仆。曾孫韓輔安帝時為相。《漢書》有載。
韓康:東漢京北霸陵(今陜西西安東北)人,字伯林,一名恬休。常在山中采藥,到長安市上出賣,三十多年口不二價。桓帝派人請他做官,遂逃入霸陵山中隱居。《后漢書》有傳。
韓棱:韓信十世孫,字伯師,初宮東漢南陽郡功曹。太守葛興中風,病不能聽政,棱陰代二年,令無違者。興子嘗發教欲署吏,棱拒執不從。顯宗知其忠,五遷為尚書令,與仆射郅壽、尚書陳寵同時具以才稱。后遷南陽太守。
韓遂(?-215):東漢金城(治今甘肅蘭州西北)人,字文約。靈帝時,投北宮伯玉,李文候起義軍。后殺伯王、文候,傭兵十余萬,與馬騰推漢陽人王國
為主。旋又廢王國,與馬騰割據涼州。獻帝時,聯合馬超等率兵反對曹操,被擊敗,不久為部將所殺。
韓暨(?-238):三國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人,字公至。曹操任為監冶謁者,舊時冶鐵多用馬排和人排,他提倡水排(水力鼓風爐),利用水力轉動
鼓風機械,較馬排的功用提高了三倍。在職七年,器用充實。魏明帝時,官至司徒。
韓浩:三國河內(治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字元嗣。東漢末聚眾起兵自保,曾率軍討董卓。后歸曹操,任中護軍。建安元年與棗祗建議實行屯田,供給軍
事,生產逐漸恢復。
韓擒虎(538-592):隋大將。原名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人,有文武才能,以膽略見稱。北周時襲父雄爵為新義郡公。隋文帝任之廬州總管,委以滅陳之任。開皇九年(589年)為先鋒,渡江攻入健康(今江蘇南京),俘陳后主。因功進位上柱國。
韓擇木:唐書法家。昌黎(今屬河北)人,官至工部尚書,右騎常侍。善八分及正書。《宣和書譜》:“隸學之妙,惟蔡邕一人,擇木乃能追其遺風,風流閑媚,世謂蔡邑中興焉。《金石錄》稱其正書《滎陽王妃朱氏墓志》 筆法清勁可愛。
韓休(673-740):唐京兆長安人。工文辭,玄宗開元中累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耿直,玄宗每有過差,輒上書切諫,宋璟嘆為仁者之勇,左右勸玄宗逐林,玄宗言:“吾雖瘠,天下肥矣。吾用休,社稷計耳。”后以工部尚書罷。謚文忠。新舊《唐書》皆有傳。
韓干:唐畫家。京兆(治今陜西西安)人,一作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相傳年少時曾為酒肆雇工,經王維資助,學畫十余年而藝成。擅繪肖像、人物、鬼神、花竹,尤工畫馬,師曹霸而重視寫生,能擺脫“螭體龍形”的舊形式。天寶(741-756)中,在宮廷寫玄宗內廄“玉花驄”、“照夜白”等名馬,寫出壯健雄駿之狀,時稱獨步。后宮太府寺丞,建中初(約公元780年)尚在。存世作品有《照夜白圖》等。與他同時有陳閎,為永王府長史,亦以善畫肖像、鞍馬著名。見《宣和畫譜》。
韓翃(音弘):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后數入節度幕府中任職,官至中書舍人。約卒于建中貞元之際。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其詩多酬贈之作,《寒食》詩較有名。許堯佐作傳奇小說
《柳氏傳》,即以他和柳氏戀愛
故事為題材。有《韓君平詩集》。《新唐書》附《盧綸傳》。
韓朏(720-797年):字元明,號中峰,因安史之亂自平州昌黎舉家徙居深州(今屬河北)博野平鄉、官沂州司戶參軍,為韓氏中州系始祖。
韓滉(723-787):唐畫家。字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貞元初,官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江淮轉運使、封鄭國公、晉國公,卒謚“忠肅”。曾參予平定藩鎮叛亂的斗爭。自奉儉約,善治易、春秋,兼有著述。書畫皆工。書得張旭筆法。畫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寫牛、羊、驢子等動物尤佳。所作《五牛圖》,元趙孟頫贊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和《文苑圖》并存于世。新舊《唐書》皆有傳。
韓荊州:韓朝宗,唐京兆長安人。玄宗時官至荊州長史,時稱韓荊州。喜識拔后進,嘗薦崔宗之、嚴武于朝,為當時士人所推重。唐李白《李太白文》二六有《與韓錦州書》。新舊《唐書》
皆有傳。
韓沛(739-826):韓朏長子。子秉豐,號羽翼,唐乾元三年(760)進士。官登州錄事參軍。
韓愈(768-824):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謂峻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兄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后,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
參與平定淮西之役。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待郎。卒溢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散文在繼承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對后世散文發展產生了無窮的影響。他是司馬遷之后最杰出的散文家
之一,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新體散文的奠基者,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一位有劃時代貢獻的人物。所作《原道》、《原性》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又
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師說》中,則承認“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人詩,反對浮艷、平庸的詩風,有
意學習李白、杜甫的豪放和奇險,開創了奇崛橫放的韓孟詩派,對宋詩影響頗大。有《呂黎先生集》。
韓湘子: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酉陽砸俎》載韓愈有族侄,性狂放,曾在初冬時于數日內令牡丹花開數色,每朵又有詩一聯,愈大為驚異。《太平廣記》引《仙傳拾遺》則作愈外甥事,
記其異術更詳,又記愈貶潮州時,他曾冒雪相關,后以道授愈而跡未顯。《青鎖高議》始明確載為韓湘事,說他以法術點化韓愈,愈謫官潮陽,湘冒雪而來,并語以花上之詩,兩人乃宿于藍關驛舍。辭去時,又告愈以未來之事,后皆應驗。按韓愈有侄孫韓湘,字北渚,十二郎(老成)之子,長慶進士,曾官大理丞,愈貶潮州,至藍關時曾贈湘詩,有“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之句。傳說中湘得道成仙之事,即由此附會而來。
韓全(772-846):韓沛次子。字德調,號南歧。進士。唐授湖廣勛陽縣經司,后遷節度使推官、太子左庶子兼御史中丞。后隱居博野,贈魯國公。
韓義賓(812-886):韓全長子。號晃,子光輔。累官唐鎮翼、深、趙等州節度判官,成德朝議郎檢校,太子左庶子兼御史中丞,封光祿大夫,贈紫金魚袋。
韓偓(約842-923):唐代詩人,子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龍紀進士,授邢部員外郎。天復初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隨昭宗奔鳳翔,進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以不附朱全忠被貶斥,南依閩王審知而卒。其早年詩多寫艷情,詞藻華麗,有香奩體之稱。晚年所作,多寫唐末政治變亂及自己的遭遇。感時傷懷,風格慷慨悲涼。
有《韓內翰別集》。《新唐書》有
傳。
韓采萍: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時的宮女。學士丁佑在御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面寫有詩。于佑也在一紅葉上題詩,放入御溝上游,被韓采萍(亦稱韓夫人)拾得,上題:“今日結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后來,皇帝放宮女出宮。采萍和于佑成婚,各取出紅葉,方知二人有緣。
韓延徽(882-925):遼大臣。字藏明,幽州安次(今屬河北)人。初屬幽州藩鎮劉守光,壽命赴契丹,被耶律阿保機留為謀士。他建議阿保機發展農業,以穩定其對所屬漢人的統治。立制
度,建城郭,加強君權。更為之籌劃軍事,兼并黨項、室韋各部。逃奔唐后復歸遼,被賜名匣列(契丹語,意為復來)歷任太祖、太宗、世宗、穆宗等朝,任政事令、南府宰相等職。
韓熙載(902-970):五代時濰州北海(今濰坊)人,字叔言。后唐同光進士。父光嗣,為李嗣原所殺,乃渡江奔投南唐。世宗時官至兵部尚書。性疏曠,無所卑屈,雖被遣逐,終不改節。善為文,江東士人,道釋,載全帛以求銘志碑記者甚多,與徐鉉齊名。時宋齊丘、馮延已專國柄,以熙載北人不得與政,他憂讒畏譏,乃廣蓄聲妓,佯狂自放。著有《格言》五卷、《擬議集》十
五卷、《定居集》二卷,今佚。宋陸游《南唐書》有傳。
韓璆(904-966):韓義賓次孫,字伯玉,號輝山。官唐永濟縣令,封光祿大夫、齊國公。累贈太子太保、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齊國公。唐末避地,徙湘洲安陽(今河南安陽市)
韓令坤(923-968):五代時磁州武安(今屬河北)人。后周世宗時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從李谷進攻南唐,取揚州,俘南唐將馬延魯、陸孟俊。顯德六年(959年)征發民工自大梁城(今河南開封)東導汴水入蔡水,以通漕運。宋初官至成德軍節度使充北面緣邊兵馬都部署。
韓構(926-973):韓璆長子。字紹基,號英。累官宋吏部侍郎,贈工部尚書、太子太傅。誥贈光祿大夫、太師國書令兼尚書令,追封燕國公
韓德讓(941-1011):遼大臣。薊州玉田(今屬河北)人。祖知古、父匡嗣均以漢人為遼大官。圣宗幼年即位,蕭太后主國事。他為太后所寵,總領宿衛。統和三年(985年)任政事令,后拜大丞相,封齊王。先賜名德昌,澶淵之盟后賜姓耶律,改封晉王,后又賜名隆運,地位在親王之上。
韓琦(1008-1075):北宋大臣。字稚圭,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天圣五年進士。任右司諫,曾一次奏罷宰執四人。寶元三年(1040年)出任
陜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韓范久在兵間,名重當時,為宋廷所倚重,時人稱為“韓范”。慶歷三年(1043年)西夏請和,被任為樞密副使,與范仲
淹、富弼等同時登用。兩年后以仲淹等罷政,自請出外,知揚州,改知定州、并州。在并州時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立石為界,并加強防御。嘉祐年間復入朝,迭任樞密使、宰相,經英宗至神宗,執政三朝。神宗即位后,出知相州(今安陽)、大名等地。王安石變法,他屢次上疏反對,與司馬光、富弼等同為保守派首腦。英宗立,封魏國公。琦為相十年,臨大事,決大議,雖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卒謚忠獻王。著有《安陽集》。
韓世忠(1089-1151):南宋名將。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人。行伍出身,御西夏有功。曾以偏將參加鎮壓方臘起義,又擊平李復等游寇數萬。宋金戰爭起,在河北力抗金軍,旋隨高宗南下,升至浙江制置使。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兵變,他參與討伐,擒劉正彥,以功授御營左軍都統制。是年冬,兀術渡江。次年他率八千人乘海船至鎮江,扼長江絕其歸路,轉戰至黃天蕩(在今江蘇南京附近),相持四十八日,兀術大窘。紹興初,被調往附件,鎮壓范汝起義。四年(1134年)在大儀(今江蘇儀征東北大儀)大破金和偽齊聯軍,時論以此役為中興武功第一。兩年后任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府楚州(今江蘇淮安),力謀恢復。秦檜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對。紹興十一年被召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授樞密使,解除兵權。他抗疏反對和議,又以岳飛冤獄,面詰秦檜。所言即不被采納,乃自請解職,閉門謝客。隱居西湖,字號清涼居士。死后追封蘄王,謚忠武。《宋史》有傳。
韓彥直:宋延安人,字子溫,韓世忠長子。紹興十八年進士,累官工部尚書,兼職臨安府。曾奉命使金,守節不屈。后以龍圖閣學士、提舉萬壽觀,轉光祿大夫致任。卒封蘄春郡公,嘗采集宋事,分為類目,撰《水心境》百六十七卷,《橘錄》三卷。《宋史》有傳。
韓道昭:金音韻學家。子伯暉,真定送水(今河北正定)人,撰《五音集韻》,改并《廣韻》韻部,又改變韻書體例,用“三十六字母”排列各韻中的字,是韻書與等韻學相結合的首創者。
韓國華(956-1011):韓構三子。子光弼。宋太平興國二年進士。官太中大夫、有諫議大夫。兩將相命,使夷勞于國,授廣西刑部司敕。后知泉州,封光祿大夫、楚國公。贈吏部尚書傅。
韓琚(991-1040):韓國華三子。字子溫。宋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知黃州。后移梓州路提刑、京西提刑、廣西轉運使。封朝奉郎尚書司員外郎,兩浙轉運
使上護軍,贈部侍郎,光祿大夫。著有《荊玉集》。
韓璩(1002-1042):韓國華五子。字子徽。宋天圣五年(1027)進士。累官吏部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壽州安豐縣,贈尚書職方員外郎、太中大夫、光祿大夫。
韓忠彥(1038-1109):韓琦長子。字師仆宋嘉佑六年進士,官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封儀國公,贈太魏國公。徽宗時拜相,以忠直著稱。有文集十二卷,奏議二十卷、魏公事跡一卷、手編《秋善方》八十卷。
韓粹彥:韓琦四子。字師美。宋政和六年賜進士,官龍圖閣資政殿大學士,中山府路安撫使馬步都總管,兼知中山府提舉本路學事,兼管內勸衣使。特進少保,謚忠惠。
韓純彥:韓琦五子。字師質,宋紹圣元年第四名進士。官徽猷閣學士,中太大夫。
韓嘉彥:韓琦六子。字師茂。宋官瀛海軍信節駙馬郡使、太傅慶遠軍節度使,封太師秦國公,謚端節。
韓企先(1082-1146):遼興中府(今遼寧朝陽)人,先世薊州玉田(今屬河北)。世為遼代貴官。乾統進士。入金后先世燕京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為漢地長官,天會二十年(1134)至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南)為尚書右丞相,擢用漢人官員,參與制定各種制度。
韓侂胃(1152-1207):南宋大臣。字節夫,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韓琦曾孫。以定策立寧宗有功,除樞密都承旨,加開府儀同三司,權位居左右丞相之上,后加封平原郡王,任平章軍國事,執政十三年。他與宗室大臣趙汝愚爭權,罷斥汝愚:指理學為偽學,罷逐理學家,興“慶元黨禁”開禧二年(1206年)請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削秦檜死后所封申王,改謚“謬丑”。興兵攻金,輸家財二十萬以助軍用。北伐失利,遣使請和,因金人索要過苛,復銳意用兵。被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密謀殺害,函首送至金廷。《宋史》有傳。
韓山童(?-1351):元末農民起義首領。原為欒城(今屬河北)人,其祖父因傳授白蓮教,被謫徙永年(今屬河北)白鹿莊。他繼續宣傳交易。倡言天下將大亂,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又說他是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原之主。揭發蒙古貴族的殘酷剝削,宣稱“貧極江南,富夸塞北”鼓動治河民夫起義。至正十一年(1351年)與劉福通等在潁州(今安徽阜陽)聚眾,殺白馬黑牛,以紅巾為號,宣誓起義,他被推奉為明王,不久被捕犧牲。見《明史》·《韓山童傳》。
韓林兒(?-1366):元末紅巾軍首領。韓山童之子。山童死后,隨母逃至武安(今屬河北)山中,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被劉福通迎至亳州(今安徽亳州市)擁立為小明王,國號宋,年號龍鳳。旋移駐安豐(今安徽壽縣南)。龍鳳思念夏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為都城。次年秋兵敗退還安豐。龍鳳九年春張士誠部將呂珍來攻,他被朱元璋率軍挾至滁州(今屬安徽)后朱元璋以迎赴應天(今江蘇南京)為名,將其沉之于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江中。《明史》有傳。
韓希孟:明工藝家。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嘉靖進士顧名世孫媳,顧壽潛妻。居上海。善畫花卉,工刺繡,所繪繡宋元畫家真跡,最為傳神,多用朱繡
名款,傳世作品較多,為世所珍,成為“顧繡”亦成為“露香園顧繡。”
韓萃善,山東淄川人,明萬歷甲戌科進士。初授常州府推官,歷任南京戶部主事員外郎中,山西太原府知府,浙江按察司副使,陜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明萬歷末年,韓萃善急流勇退,離開宦海回到家鄉。在邑東門外建造了一座第宅園林,號為“石隱園”,萃善在此間教育族中子弟,與當地詩友往來,“五柳一徑,一詠一觴” ,顧養天年。”
據傳萬歷年間,韓萃善、劉一相、曲遷喬、韓取善四進士曾在槐蔭書院(位于淄博董永廟內西院,明代建)講學。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欽差分守濟南道參政汪應蛟,立四賢講習所碑,時四進士各賦詩一首勒于碑石,稱為詩碑。
韓取善(萃善弟),山東淄川人,明萬歷丁丑科進士。授工部主事,改戶部歷主事員外郎中,升山西參政按察使、右布政使,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
韓浚,山東淄川人,明萬歷戊戌科進士。授嘉定知縣,升廣西道御史。時神宗靜攝日久,公疏有積怠成玩成弛等語,,時論韙之。巡鹺兩浙,巡按江右,入掌河南道佐察典。大計激揚,不遣余力,轉大理寺丞。值山左大饑,公倡議請賑,獲發幣金十萬濟焉。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以疾請告歸里。任嘉定時多惠政,邑人德之祀名宦。
韓源(1582-1666),字逢之,號乾宇,山東淄川人。 明萬歷己酉舉于鄉,崇禎戊辰科進士,除授河南郾城令。辛未調繁固(即河南固始縣)。癸酉本省同考,甲戌行取考選(官員考評),授禮部給事中(明清“諫言、監察”官職名,與御史相近)。丙子巡視太倉銀庫,督理省直新舊餉務。丁丑巡視十庫(國庫),卓有政聲。
在任河南郾城令時,薄斂輕徭與民休息,其刁黠者懲以重法。乃調固始,益有聲舉卓異。擬授監察御史,奉特旨以科員用蓋異數也,戊寅(1638)以考選失上意罷歸。
公元1644年,清順治帝起用,任禮科給事。兩年后遷禮科右給事中,同考會試。尋升吏科左給事中,再同考會試武闈。次年升吏科都給事中。1650年升任太仆寺少卿。翌年晉太撲寺卿,仍管少卿事。又二年,以太仆寺卿管通政使司右通政事,繼而官銀臺(通政使)。時年七十有二,仿禮七十懸車之義解組歸田。
據傳,自解組(辭官)以后,唯葛巾野服,徒步田間,督童仆以耕,與牧豎相爾汝,遇者不知為大僚也。性淡素,無所嗜好。陋室數椽,積書滿架,讀書其中,晏如(安然自若)也。諸費從省,而市書則不計,曰: 茍嫌值貴,但多讀幾篇,便足相償 矣。 又十余年卒,壽八十五歲。
長于吏治,有神明之稱。名士高司寇謂其“不講濂洛之學而視履方嚴,不講偓佺之術而修年康勝斯得,公神似者矣。”載舊《淄川縣志〈名臣傳〉》。
韓菼(1637-1704):清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字元少,別字慕廬。讀書通五經,應順天鄉試,尚書徐乾學拔之于遺卷中。
康熙十二年,會試、殿試皆名列第一。累官禮部尚書。在官持論侃侃,不為兩可之說。點勘諸經注疏,旁及諸史,總修《一統志》,以文章名世,卒謚文懿。
韓小窗 :清東城調子弟作家。其生活年代在道光至光緒年間。遼寧開原人,遷居沈陽。一說遼寧鐵嶺人,作品甚多,今存有《露淚緣》、《賣刀試刀》、《長坂坡》等三十余種。部分作品也成為京韻大鼓、東北大鼓的曲目。
韓國鈞(1857—1942),江蘇泰縣人,光緒五年中舉,曾任河南鎮平縣知縣。民國時期任江蘇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省省長。曾主持江蘇水利工程,任蘇北人海水道委員會主任等職。抗日戰爭時期,日軍迫其出任偽職遭嚴辭拒絕,與新四軍保持友好關系,著有《永憶錄》《東三省交涉要覽》等書。
韓教準(1866—1918):北宋宰相韓琦第二十八世孫,原名韓喬蓀、韓教準,后改名宋嘉樹,字耀如。辛亥革命時期革命家,宋嘉樹的父親韓鴻翼。宋嘉樹共三子三女,兩個女婿是總統,長
子宋子文也是正國級。宋慶齡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名譽
主席、國家名譽主席等職,乃近百年來韓氏之驕子。
韓彩鳳(1879—1938),廣西柳城縣人,1929年曾被李宗仁、白崇禧委為獨立第三師中將師長。
韓復榘(1890-1938):直隸霸州(今屬河北)人,字向方。行伍出身,原為馮玉祥部將領,曾任國民聯軍第六軍軍長、河南省政府主席、山東省政府主席。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國民黨第五
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因不戰而放棄濟南,被蔣介石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下令逮捕處決。
韓德勤(1892-1988):字楚箴,江蘇泗陽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抗戰期間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參與徐州會戰、策應武漢會戰、參加冬季攻勢等,又與進入其防區的新四軍發生多次沖突。1949年1月任南京政府國防部聯勤總部副總司令,時年3月退往臺北,曾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53年退役。在臺灣后續任國大代表,曾任第一屆“國大”第2-6次主席團主席。1988年8月15日病故于臺北家中,時年96歲。
韓 浚(1893-1989),又名韓德照,湖北黃崗人。黃埔軍校一期學生,國民黨陸軍七十三軍中將軍長,國防軍作戰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副司令。抗日將領,1942年對日作戰勝利,時值韓母甄老夫人八十大壽,國民黨以蔣中正為首以林森、孫科、孔祥熙、程潛、陳果夫、李濟深、白崇禧、張治中等60余位高級將領為壽辰題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直忙于統戰工作。任湖北省政協委員。《民國高級將領列傳》有傳。
韓衛民(1903-1981),湖北黃安縣人(今紅安),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從紅軍戰士一直擢升為山西省軍區榆次軍分區司令員,山西省軍區參謀長、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韓東山(1903-1986),湖北大悟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從紅軍獨立團長一直升為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湖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授于少將軍銜,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韓練成(1903—1984),寧夏人,祖籍山東。十九歲當團長,1938年11月任廣西第31軍170師副師長,1940年任師長,1944年任46軍軍長,駐防海南,贊同團結抗日,積極抗戰。其時與周恩來、王若飛有聯系。1946年秘密加入中共組織,在國民政府中轉任西北轅轄副參謀長兼警備旅長,總統府參軍處參軍;所部設法避免與中共作戰,積極配合解放軍南下,1948年正式轉入中共部下。新中國成立后任國防委員會委員,訓練總監部副部長,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人民解放軍中將,全國政協委員。1984年2月27日病逝。《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帥集》有傳。
韓蘭根(1909-1982):中國電影演員,上海人,生于工人家庭。少時家貧輟學,十六歲進入電影界。一生參加拍攝影片250余部。30年代先后在《漁光曲》、《大路》、《無愁君子》、《天作之和》等影片中飾演主要或重要角色,創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尤以飾演《漁光曲》中的小猴知名,1952年后主演并導演了一批滑稽影片。
韓念龍(1910—2000) ,貴州省遵義市仁懷人,中國杰出的外交家,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曾任上海警備司令部副政委,巴基斯坦、瑞典大使,外交部部長助理兼辦公廳主任、外交部副部長等職。1994年離休,2000年6月2日在北京逝世。
韓 莊(1912—1991),安徽宿縣人,廣州軍區炮兵司令員。少將軍銜,從一個譯電員,經過十幾次擢升,一直升至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廣州軍區炮兵司令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終年79歲。
韓啟德(1945年7月-),浙江省慈溪市人,漢族,中共黨員,著名病理生理學家,曾求學于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碩士研究生學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教授,歐美
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韓啟德于2004年12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于1993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其科學方面的工作在國際同類研究中具有特色并有較大影響。
韓正,漢族,1954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7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東師范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關系與世界經濟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黨組副書記。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
曾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中 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中共第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韓長賦,1954年10月生,1974年1月入黨,1976年7月參加工作,法學博士學位,研究員。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農業農村部黨組
書記、部長,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曾任農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農業部黨組書記、部長,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共十六大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黨的十九大代表。韓長賦長期致力于國家宏觀經濟運行及農村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實際工作,在國民經濟宏觀運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土地制度、農民工問題、小城鎮建設等方面有深入系統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系統的觀點和思路。
韓衛國,漢族,河北井陘人,1956年1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國防大學聯合戰役指揮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軍事學碩士學位,上將軍銜。現任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司令員。曾任南京軍區第12集團軍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部戰區司令員、建軍90周年閱兵式總指揮。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黨的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韓俊,漢族,1963年12月生,山東高青人,中共黨員,1989年5月參加工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黨的十九大代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