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丨 課程 丨 熱點 丨 干貨 丨 學員
《中國唱詩班》以古詩為背景,用細膩的故事和唯美的畫面展現奇聞軼事、才子佳人,將古詩變成好聽的歌和動人的故事,讓孩子真正愛上古詩。
這部國漫每集都是以古詩作為引子,借畫的意境表現詩的美感,還將文化力量滿滿注入。 幾乎是一年一集的更新速度,前兩集《元日》《相思》當時剛發布,就拿下了豆瓣 9.2 和 B 站 9.9 的高分。
它共有《元日》《相思》《游子吟》《飲湖上初晴后雨》《夜思》《詠梅》六部短篇動畫,適合 4 歲以上的孩子觀看,每集時長 5 - 15 分鐘。
知識妹兒在文末準備了觀看鏈接,周末帶著孩子一起看看~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該短片取材自王安石的《元日》,以一個孩子的眼睛去看明代嘉定春節的傳統與習俗,通過“嘉定四先生”之一唐時升家中的拜年情景,將市廩中的物阜繁華、爆竹喧囂,與一介寒士家中一碗“賀年羹”里的樸拙溫情融匯在一起,燉出古時春節里的世情況味。
水彩動畫的質感浸染出江南水鄉新年時的各種裝點,年俗活動在短短幾分鐘的動畫片中一一展現。
鄉間田里,人們彼此作揖拘禮,再盛一碗待客熱騰騰的“賀年羹”,樸拙溫情相融匯,傳遞出古時春節的世情況味。
這些傳統年俗的方方面面成為了《元日》中的重頭戲,將過年的氣氛渲染得紅紅火火。
在展示年俗活動的同時還插入了一段師生拜年的情景。短片中的老師其實就是“練川三老”之一的唐時升。
他是嘉定文人的代表,身居梅園,詩名遠揚。作品用簡短的篇幅講述了他用灶上的菱角、地梨、圓團和晚崧等貢菜做成“賀年羹”招待學生的故事,表現了一介寒士清苦的生活及其自得其樂的心境,可謂對古時文人的一種禮贊。
相思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第二部《相思》以王維的同名詩為背景,以寄寓相思情的 “紅豆” 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富家女與窮書生的悲劇愛情故事。
清代留著長辮子的少年王初桐與六娘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自幼互生情愫,《相思》與“紅豆”將二人的情感串連在一起,但在二人長大后,受禮法約束,路遇時卻只能裝作陌生人。
最終,因為門不當戶不對,六娘被許配富家子弟,無緣再與心中的少年廝守。失去愛情的青年王初桐心灰意冷,乘一葉扁舟離家赴考,拿著六娘手繡的帶紅豆圖案的手帕離開了傷心地。
這段故事的真偽雖已不可考,但王初桐卻有“紅豆癡儂”的謚號。片中以紅豆為標志物,從一粒萌發的種子變為紅豆簪子,然后是喂到王初桐嘴里的紅豆羹,繼而為六娘手中繡出的紅豆絹帕。
總之,紅豆的每次出現都將二人的感情推向新高度,也將《相思》的主題生動再現。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第三部《游子吟》以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五言古體詩為背景,通過倒敘的形式回憶了一段偉大的母愛。
在一個冬日的四合院中,幾個小孩玩鬧間發現了籮筐中的一件破舊棉襖,父親將其捧到手中,回想起“童子試”時母親熬夜為自己縫制新衣之事。
睹物思人,看到這件已經破舊的棉襖,主人公想起了母親挑燈熬夜趕制衣服的身影以及她腫腫的黑眼眶與凍紅的雙手。
《游子吟》的故事是根據真事而創作,片中的母親就是嘉定清朝史學家、大學士王明盛之母,以一件母親“臨行密密縫”的棉袍為線索,展示了一個母愛無私的故事。
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第四部《飲湖上初晴后雨》以蘇軾的同名詩為背景,講述了年少成名的明代嘉定才子婁堅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與同窗乘船夜游的故事。
婁堅,年少時就有神童之名,但科舉考試的失利,卻把他從得意的頂巔,打入失敗的深淵。沮喪、懊惱,一蹶不振的婁堅,在朋友的勸說下登上了夜游的航船。
這水中的一葉扁舟之上,幾人把酒言歡,詩興盎然,唯獨婁堅連聲哀嘆,滿腹憂愁。同船大學者徐學謨的養女小曼唱了一首《呂蒙正風雪破窯記》,言語開解,終使婁堅疏解了內心的苦悶,豁然開朗,重振精神。
簡練的故事構架中蘊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同時也將中國古代文人的浪漫情懷盡情彰顯。
短片中的那句“汝試觀古今衣冠富貴而今安在,唯賢士留其名耳”為點睛之筆,也是對中國古代文人價值觀的微妙解讀。
夜思
草色煙光向晚凄,
望鄉人自滯淮西。
風傳鼓角更初轉,
霜落關河斗漸低。
夢欲成時逢雁過,
愁方生處有烏啼。
家書倉卒應難達,
不是秋來醉懶題。
第五部《夜思》以明代戲曲作家黃惟楫的同名詩為背景,講述了一個中國近現代的國家大愛的故事。
短片采用插敘的手法,還原了“九一八”事變后,中國著名外交官、愛國人士、國際特派員顧維鈞前往東北調查“偽滿洲國”罪證,為民請命、險象環生的經歷。
短片最后一份看似輕描淡寫的報告飽含著無數人的血與淚。北方城鎮的建筑場景,南方水鄉的景致,破敗卻又飽含希望,將那個年代英雄人物,獨立且不讓寸土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氣節表現得淋漓盡致。
片尾,顧維鈞對祖國的一番深情表白讓人淚目,當所有回憶結束,《靜夜思》在片尾輕輕唱起,才明白,思的是人,思的是家,思的也是國。
詠梅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第六部《詠梅》以北宋詩人王安石的同名詩為背景,戲劇化地講述了清代著名書法家、竹刻家周顥的傳奇一生。
幼年周顥隨師學習竹刻的技藝,在門外有一株梅樹,一天周顥從幾個頑皮的孩子手上救下已被破壞的梅樹,竟意外地喚醒了梅樹的“靈魂”梅娘,兩人相識相知,成為青梅竹馬。
但隨著周顥的成長,他已經不滿足于家鄉的景色,要離開家鄉去別的地方追逐自己的夢想,找到“世間至美之物”刻入師父留下的湘妃竹材。
梅娘不舍,想請周顥把自己的形象刻在竹子上,但由于藝術追求周顥不愿將“仕女”作為對象進行鐫刻,于是梅娘黯然離去。
周顥踏上了追夢的旅程,踏遍山川河流,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鐘南山,卻不見美景,只有巨龍呼嘯。直至周顥病重回家,彌留之際,梅娘出現,救了周顥的性命。
周顥清醒后醒悟,他發現梅娘的眼睛就是河流,眉即為綠竹,耳朵就是山川,唇即為紅梅,她就是世間至美——“閱盡好花千萬樹,愿君記取此一枝”。
發送【唱詩班】,即可觀看
全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