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4日)上午,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的骨灰歸葬蘇州吳中東山,與他一生的摯愛——夫人秦惠?永遠地相伴在這片美麗的桑梓之地。
今年8月,98歲的李政道在美國與世長辭,全球關注,也在家鄉蘇州引發人們的無盡哀思。從江南水鄉到大洋彼岸,再回到太湖之畔,這位享譽全球的科學家,一生沒有停止關于物理、關于科學、關于教育的思考,也從未放下對于中國、對于故土、對于親友的眷戀。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們選擇在這一天帶他回家,讓他這一生得以圓滿。”李政道長子李中清說。
夢里姑蘇是故園
初冬的蘇州古城,被各色樹木披上五彩的外衣。沿十梓街一路向東,陽光穿過高大的法桐樹灑在街面上,透出融融暖意。
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西門外,圣約翰堂對面,一處青磚建造的別墅,隱藏在周遭的民國建筑群中。
“這里曾是李政道先生的祖父李仲覃的舊居。李政道小的時候,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都要到這里生活。”蘇州大學校史辦主任王欣介紹。1926年,李政道在上海出生,祖籍蘇州。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義,是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的創建人之一,后來,書院擴建為東吳大學,成為蘇州大學的前身。
“爸爸幼年時代就嗜讀書,一看見書便什么都拋在腦后,經常忘事,家人因此給他取了個‘小糊涂’的綽號。”李中清回憶,父親曾告訴他,那時讀的書和物理沒多大關系,大部分是中國古代經典著作。
青少年時期的李政道先后就讀于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小學部、初中部,原校如今已不復存在,在多輪變遷合并之后,成了現在的蘇州十中、蘇州中學等。
1994年,68歲的李政道回到蘇州十中。他深情回憶,自己曾就讀的東吳附中小學部并入振華女校,也就是十中的前身。游覽校園時,行至被譽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瑞云峰處,李政道還饒有興趣地說,他小時候經常來這里玩耍。
蘇州十中檔案室內,墻上張貼著的史料文字已微微泛黃。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學校不僅重視國學及傳統文化教育,還引進了西方先進的課程設置方式,加強基礎學科和科學、藝術教育。更為難得的是,學校開設了英語課程,并用英語教授理科課程。
“當時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非常超前,即使今天來看也絲毫不遜色。”學校辦公室主任戚迎慶感慨,青少年時期的這段學習經歷,對李政道的一生影響至深。
1938年至1941年,李政道在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度過了三年,這成了他國內求學生涯中時間最長、最穩定的一段時光。
1942年起,抗日烽火蔓延,李政道的求學之路愈加坎坷。他先后在浙江嘉興和江西讀高中,考上浙江大學后又輾轉至西南聯大。大學期間,李政道逐漸展露出在物理領域的天賦,受到了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的賞識。在吳大猷的推薦下,1946年9月,時年不足20歲、正在讀大二的李政道只身赴美留學。十年后,他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恒定律”,使兩人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成了享有國際盛譽的科學家,李政道始終牽掛著祖國和蘇州,在他的意識里,故鄉“近水遠山皆有情”。
“爸爸一直告訴我們,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要忘記蘇州是我們的家?!崩钪星逭f,家族的經歷和幼年時期的磨難,讓父親對民族、對國家、對家鄉的認同和眷戀愈深。祖父母的墓地位于蘇州吳中木瀆靈巖山麓,母親秦惠?1996年過世后,次年被安葬在東山。一灣太湖水,一家人相鄰相伴。
愿得此身長報國
蘇州中學校園深處,有一棟二層小樓,這里是蘇州中學與北京大學合作創辦的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為了向李政道這位杰出校友致敬,被命名為“政道樓”,又寓意“文正之道”。
步入樓內,抬頭便見李政道2000年來到蘇州中學時,親筆為學校題寫的藏頭詩:蘇州靈氣出自然,中學英才成碩果。題詞一側,是蘇州中學歷年來國際物理大賽金牌得主的照片。
蘇州中學教師沈犖也是蘇中校友,李政道回母校的那一年,他念高一。沈犖清晰地記得那個晴朗的午后,這位首登諾獎的華人科學家與他近在咫尺?!袄钫老壬拇掖乙恍?,在蘇中學子心中埋下了一??茖W的種子,后來,又在他持續的關心和期待中,生根開花,結出了累累碩果?!?/p>
“從1972年首次回國,到2010年最后一次回來,李政道先生38年間回國49次,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和年輕人才的培養不辭辛勞?!崩钫姥芯克L、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張杰院士是李政道的“忘年至交”,李先生熾熱的祖國情和濃烈的報國愿,深深感染著他。
1979年起,李政道著手啟動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至1989年,該項目共培養了915名研究生,有76所美國大學參與其中,開創了國內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范式。
“CUSPEA改變了我的命運,甚至改變了我們這一代物理科研人員的命運?!敝袊叩瓤茖W技術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王垂林是參與CUSPEA項目的學生之一。他說,李政道竭盡所能地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每一位留學生幫助,可謂“有求必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李政道的積極奔走下,我國正式創立了博士后制度,推動國家急需高級科研人才培養。2014年,他又建議參照對世界科學發展有巨大影響的玻爾研究所,吸引和培養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推動物理學及其交叉學科研究的重大發展,兩年后,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落成。
國與家,根與情,只要提到“中國”,李政道總會使用“祖國”來稱呼。在推動祖國基礎研究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同時,李政道還會反復講:“如果有機會,給蘇州留一份?!?/p>
1985年,他在蘇州設立“李政道獎學金”,獎勵高考成績排在前三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這一獎項共頒發30屆,有29所中學的202名學生有幸獲此殊榮。
1998年1月,為了紀念已故夫人秦惠?,李政道和家人用積蓄設立了“?政基金”,惠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蘇州大學、蘭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用以支持優秀本科學生進行基礎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如今,已有5232名學生成為“?政學者”。
李政道還擔任著母校蘇州大學的名譽教授,面對緊湊的回國行程,他七次到蘇州大學訪問講學。他的足跡還遍布了蘇州的多所中學。
從蘇州到中國再到世界,是李政道的人生軌跡,從世界回到中國再到蘇州,李政道的人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爸爸始終認為,只要是對國家對民族有價值,只要對蘇州有好處,就一定要做?!崩钪星逭f,在父親心中,始終為家鄉留有一席之地。
信有人間桑梓情
作為蘇州人,李政道對蘇繡有著特殊的情感。
在蘇繡藝術創新中心,蘇州刺繡研究所原所長、蘇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美芳講述了《金核子對撞科學圖像》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那是2000年10月,李政道特地邀請她到上海,提出了如何將“金核子在真空管對撞的科學圖像”做成蘇繡的想法?!傲牧藘蓚€多小時,幾乎是一點也沒聽懂?!被叵肫疬@次大膽地“碰撞”,如今已年近八旬的張美芳仍覺得不可思議。
在李政道的耐心講解和近乎“一意孤行”的堅持下,最終,張美芳被打動。從材料、設計、繡法全面創新,歷時5個多月,完美呈現出金核子對撞瞬間產生的等離子體濺射現象,色彩斑斕,氣勢壯觀,被科學界和藝術界認為是蘇繡創新的里程碑之作。
另一幅名為《葉之戀》的作品,以李政道的畫作為藍本創作。畫面上,紅藍兩片樹葉緊緊依偎,靈動飄逸,仿佛在隨風輕舞?!八{色的葉子代表李政道先生自己,紅色的葉子代表夫人秦惠??!睆埫婪純鹤?、蘇繡藝術創新中心主任張帆介紹。
蘇繡的千針萬線,不僅繡出李政道先生對科學探索的執著,也連接了他對家人的至深情感。
在李中清的印象中,父母雖然長期居住在國外,但他們表達彼此間的愛意,更多的是含情脈脈、相互扶持。1972年以后,父母開始頻繁回國,行程的安排和國內關系的對接,幾乎都是母親一手操辦?!霸谒淖詈髱滋炖?,爸爸經常會對我們說‘我永遠會是你的一部分;你永遠會是我的一部分’?!崩钪星迳钋榈刂v述。
李政道窮其一生追求“以天之語,解物之道”,但其對于中國的文化和藝術尤其熱愛。
他說,藝術與科學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在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之外,李政道還是一位喜歡“自娛自樂”的畫家,那些或明或暗、或濃或淡的詩情畫意背后,是他可愛而迷人的精神世界。對于家中的第三代,李政道更是從小就教他們練習國畫,誦讀傳統詩詞,并親筆寫下漢字給孫輩臨摹。
2023年2月,蘇州市第六中學師生給李政道寫信,向他匯報以數字化手段開展科學與藝術融合的成果,并提出希望建立“李政道科學與藝術教育基地”的請求。李政道得知后非常開心,欣然接受請求并為基地題名,這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學術項目。
“本來先生是要在今年11月24日回蘇州的,他要到學校來看看孩子們,不想,現在成了永久的遺憾。”蘇州市第六中學校長沈海泯感慨。
李政道近百年的人生旅途中,盡管“老之將至”,但對中國、對蘇州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洞察力,始終未變。
他告訴自己的后輩,蘇州在古代產生過眾多狀元,靠“人才”曾一度成為中國的文化高地。未來,中國要成為全球的文明中心,還要靠科技、靠人才。人生最后,他也講出自己的擔憂,學界和業界的脫節,需要用更大力度去破解,“希望你們持續為蘇州、為中國做貢獻?!?/p>
李政道的愿望正在延續。獅子山下,蘇州科技館已經竣工,它像一柄玉如意,又似一個巨型的無限大數學符號——“∞”。這座由李政道倡議建設,并題寫館名的科技殿堂,將在明年正式開放。多年以后,當人們走到這里,一定會記得一位游子濃濃的桑梓故園情。
李政道曾多次感嘆:“我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樣子,如果天堂有蘇州十分之一的美麗,那就很好了?!?/p>
樹高千尺,葉落歸根,現在,這位闊別已久的赤子終于回來了,于他而言,鄉心夢已成,故園有此聲。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包聞軍 盛崢 孟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