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網紅咖啡品牌M Stand官宣:M Stand Market(潮流周邊雜貨店)將在杭州、成都、北京、廣州、蘇州五城新開,迅速引發消費者熱烈討論,不少人調侃,“專業做‘周邊’,副業賣咖啡。”
如今,伴隨各大茶咖品牌鋪天蓋地的聯名和送“周邊”活動升級,很多年輕消費者,已成功“淪陷”在商家的營銷攻勢中,更有人為了一款聯名包,從早上5點就來到茶飲店門口排隊。
為何茶咖圈不卷產品卷“周邊”?看似讓消費者頗為“上頭”的“這一套”能長久嗎?
為了一款包,一天喝6杯咖啡
“這次M家送的‘雞蛋’不錯,連咖啡都顯得更醇了。”朋友圈里,南京河西IFC的奢侈品銷售劉楓曬出新到手的“雞蛋”——一只精巧的馬克杯。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網友口中的“雞蛋”,成了各色附贈周邊的代稱,網友們“自嘲”:“當年笑話咱媽為了菜場送的雞蛋而各種搶菜,現在自己為了一款漂亮的周邊杯子,也能買N張咖啡兌換券。”
今年夏天,M Stand正式推出“周邊”編織包,三種花色與咖啡搭配出售,消費者僅需購買雙杯咖啡套餐或咖啡三次卡即可獲贈。
此包一出,因為外形與某大牌包包的“菜籃子”款式形似,迅速被喜愛大牌包的一波都市女性消費者定義為“平替”,其中人氣最高的黑色款發售當天很快顯示售罄,長三角各大門店一度爆單。
因為包包“周邊”而火爆的還有霸王茶姬。11月23日下午,記者來到霸王茶姬南京華采天地店,當天,附近參加明星粉絲會的“00后”姑娘周倩茹專程來店取走四杯奶茶外賣,喜滋滋帶走一只帆布包,“不覺得一眼望去這花紋好像我媽的迪奧包包?怪好看的”。她笑稱,把買大牌包包的錢省下來喝更多奶茶“不香嘛”。商場的門店工作人員也表示,很多買奶茶的客人中意配送的奶茶包袋。
這樣“送周邊”的風潮已席卷各大茶咖品牌。在長三角多地布局門店的Manner Coffee不僅推出大量自有品牌周邊產品,還與一些品牌進行聯名,且幾乎每次聯名都反響不錯,被譽為咖啡界“聯名之王”。
在南京新街口金鷹寫字樓上班的韓丹自稱“重度咖啡‘周邊’愛好者”,此前,她為了買到一款Manner Coffee的帆布包,一天喝了6杯咖啡。她留意到,僅根據Manner Coffee公眾號發布的消息,截至11月中旬,這家連鎖店今年已經先后搞過6次買咖啡送杯子、2次買咖啡送帆布包的活動。其中,既有與國外Wedgwood、保時捷等知名品牌的聯名,也有自主設計采購的馬克杯玻璃杯吸管杯。“最近一次是11月的淺紫陶瓷杯。”韓丹當時就心動了,“45塊錢買雙杯套餐就送,立馬下了一單。”
買家為喜好買單,賣家用“饑餓營銷”賺錢
在贈送“周邊”上,幾乎每一家頭部茶飲都有過成功案例。比如,皮爺咖啡博物館聯名系列的文創周邊、Tims與海綿寶寶聯名推出的“多次抱富”隨行杯等,收獲熱度的同時也賺取了銷量。
11月20日,與南京軟件大道華為南研所一街之隔的瑞幸門店店員拿近期的Pingu聯名貼紙舉例,2杯套餐送一張,貼紙都是限量的,“很快贈完,經常有熟客抱怨買套餐也搶不到。”
除了杯子包包貼紙,一些特色創意周邊也收獲奇效。喜茶與戀愛手游《光與夜之戀》推出聯名喜證透卡套餐,36元的套餐內含兩杯飲品以及游戲主角的聯名透卡和聯名喜證。為了能和游戲里的“老公”“領證”,不少玩家一早排起長隊,活動當天,大批門店訂單爆滿,外賣騎手排隊等著取貨。而以上周邊派送,無一例外,都采取限量贈送的形式,以“饑餓營銷”拿捏消費者的心理,從而保證了活動效果。
為何這類營銷方式能夠取得成功?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張春龍認為,茶咖圈當前“卷”周邊而非核心產品,主要源于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與市場競爭的加劇。隨著95后等年輕消費群體成為主力,他們更注重消費體驗與個性化表達,附加產品(周邊)恰好滿足了這一需求,成為吸引顧客的新亮點。同時,市場同質化嚴重,核心產品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而獨特的“周邊”產品則能成為品牌標識,增強顧客忠誠度。因此,茶咖品牌紛紛通過聯名、限量等方式推出創意周邊,不僅提升品牌形象,還促進了消費行為的轉變,從“買飲品送周邊”到“為周邊而買飲品”,實現了市場策略的有效轉型。
數據智能服務商TalkingData發布的大數據分析報告指出:國內市場咖啡群體的女性用戶高于男性用戶,五成左右的“90后”“Z世代”為咖啡消費人群的主力軍,而40歲以上中壯年,同樣占比三成以上,廣泛分布在一、二線都市且多數為有車人群,這部分人群有經濟實力,也愿意為自己喜好的事物買單,恰好與“周邊”的目標客群完美契合。
此外,這種消費現象的出現,與商家限量贈送這一“饑餓營銷”的手段密不可分。記者注意到,不少周邊產品都會被貼上“限量”“獨家”等標簽,既能達到銷售價格更高且在短期內銷量倍增,同時以更高的客單價輕松覆蓋贈品的成本,最終為商家帶來豐厚利潤。
可產生短期效應,但并非長久之計
愈發火爆的“周邊”布局,讓新茶飲們“卷”到產品之外,不僅將“周邊”作為其營銷手段的一部分,用于捆綁飲品銷售或者是會員積分的兌換。同時也在著力于完善周邊產品,寄希望于未來能夠成為其重要的利潤來源。
然而,商家致力于“卷”“周邊”的熱潮下,一些爭議也隨之出現。有報道顯示,有消費者為了獲得限量周邊,開始尋找代喝服務,也有一些周邊引得部分未成年人過度消費。
此前備受關注的M Stand“菜籃子”包包,社交平臺上已出現一些差評,“包上各種凸起的尖,把衣服和手都劃到”“線頭多,做工很粗糙”“塑料味好重”……之前一度在小紅書上紅極一時的山茶花單肩包也被網友吐槽“味道大”“質感太差”,讓被“周邊”吸引而買買買的客群對它的期待大大降低,從通勤出行背“跌”至扔垃圾用,“頓時覺得咖啡買貴了”。
“以前沉迷于買周邊,冷靜后才發現,原來羊毛出在羊身上。”南京金融城白領李克拿起前段時間買咖啡得到的“菜籃子”包告訴記者,這只編織包搭配兩杯咖啡一起售價88元,搭配三杯售價100元,而其小程序上的雙杯套餐在56元左右,算下來,這個“周邊”賣到了32元;在其他網購平臺上,類似款編織包售價其實只有10元左右。
“這種以附加產品驅動的營銷方式,雖短期內能吸引消費者,但其長久性存疑。”張春龍表示,消費者對新奇周邊的熱情可能隨時間消退,導致營銷效果減弱,過度依賴周邊可能忽視飲品本身的質量與創新,損害品牌核心競爭力,市場上同類競爭加劇,消費者選擇增多,若品牌無法持續提供有吸引力的周邊和優質飲品,易導致顧客流失。
茶咖“內卷”升級,但不可止于卷“周邊”。
讓人“上頭”只是開頭,未來,如何在品質和消費模式創新之間找到平衡,才是“卷”的正確打開方式。
“產品營銷轉型需聚焦消費者體驗與情感連接,可探索數字化營銷,如AR互動、個性化推薦,增強消費趣味性。同時,深化品牌故事與文化,通過舉辦主題展覽、工作坊等活動,讓消費者參與品牌體驗,形成情感共鳴。此外,跨界合作應該不僅限于聯名周邊,可以拓展至藝術、時尚等領域,拓寬消費群體。最重要的是,茶咖品牌應保持飲品品質與創新,確保核心競爭力,使消費者在享受周邊的同時,也能對飲品本身保持高度認可與期待。”張春龍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倪敏 許愿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