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和溫和增長的時代,凍品行業苦熬一年,終于迎來了冬季的銷售旺季。
華東的一位凍品經銷商近兩年以5000萬的銷售額遞增,而華北的一位凍品經銷商卻因終端動銷差+淡季的雙重打擊,銷售額下滑20%左右。
幾家歡喜幾家愁。
華東的經銷商雖然每年銷售額在增長,但仍然用了12個不容樂觀的文字,概括他對凍品行業的感知:成本上漲、利潤下降、競爭加劇。
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低速增長的大盤將是近幾年的新常態,對經銷商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對廠家來說,又何嘗不是危機并存?
凍品行業梯隊分明
10月下旬,多家知名企業如安井食品、三全食品、千味央廚、海欣食品等發布了2024三季度財報數據。
報告顯示,安井食品前三季度營收為110.77億元,同比增長7.84%;凈利潤為10.47億元,同比減少6.65%。其中第三季度營收35.33億元,同比增長4.63%;凈利潤2.44億元,同比減少36.76%。
三全食品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51.25億元,同比下降5.35%;歸母凈利潤為3.94億元,同比下降28.61%,第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14.60億元,同比下降6.46%,環比增長3.39%;歸母凈利潤6116.90萬元,同比下降47.02%,環比下降40.83%。
海欣食品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41億元,同比增長0.7%,其中第三季度,公司收入4.27億元,同比增長6.7%。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總資產20.73億元。
千味央廚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64億元,同比增長2.70%;其中第三季度營收收入4.72億元,同比增長-1.17%。
思念食品由于尚未上市,沒有具體的業績數據公布。但去年10月推出的新品柿柿如意湯圓后,今年元宵節火爆全網,上市幾個月就達到銷售破億,迅速躋身為小紅書湯圓品類Top1,可以窺見企業也正在發力差異化賽道。
從前三季度看,安井食品增長最快,同比增幅7.84%,但利潤有所下滑;三全食品營收和利潤雙降。
顯然,在中國速凍食品行業市場參與者中,按照企業營收及品牌知名度可以分成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安井食品,其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
第二梯隊是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年營業收入在50-100億元區間內;
第三梯隊是海欣食品、香雪食品、千味央廚、惠發食品等,這些企業在均在A股上市,年營業收入在10-30億元區間內。
1992年,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誕生,三全食品長期在速凍米面領域的探索,帶動了整個速凍行業快速發展,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一度成為速凍食品行業的龍頭,自2008年上市以來,三全食品營收始終保持增長態勢。
但2023年出現營收首降,2023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為70.56億元,同比減少5.09%;凈利潤為7.49億元,同比減少6.55%。
今年上半年,三全食品延續下跌態勢,實現營收36.65億元、凈利潤3.33億元,分別同比下跌4.91%、23.75%。
此時,速凍行業競爭格局愈發激烈,前有思念食品追擊,后有安井食品反超,三全退居梯隊二線,安井憑借強大的產品創新能力和餐飲渠道的發力,躋身第一梯隊,一度被資本看好。
一位代理三全、思念、安井的凍品經銷商提到對三家企業的看法:
三全的產品推新能力比較強,但產品市場動銷反饋不是很好,總體銷量不溫不火;
思念的高層戰略很清晰,但執行團隊不夠活躍,比較傳統老化;
安井的產品戰略很清晰,每年都出一個戰略單品來打市場,保證市場占有率,所以每年安井是賣得最多的,占到總體量的30%-40%。
凍品行業競爭格局
如今,比思念、三全還要年輕的后起之秀——安井,市值已遠超兩位前輩。而曾經得益于商超渠道的三全,逐漸失勢。
由于商超渠道的沒落,三全似乎難有大的競爭優勢。隨著速凍米面制品市場趨于飽和,尋找新增長點成為三全、思念的緊要任務。
而以三全、思念、安井為首的速凍企業,也形成了一定的競爭格局:
三全緩行,重在守城;
思念維穩,加速攻城;
安井攻城,絕地反超。
傳統的家族企業管理模式,三全“緩行”
90年代成立的三全,恰逢趕上商超紅利期,各地商超、大賣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行業需求快速擴容,三全利用渠道優勢將冷凍品龍頭的護城河挖得極深,一統江湖數載,成為速凍米面行業格局的領頭羊。
與此同時,思念依托渠道外包,產能快速擴張,一路跑馬圈地,兩家企業你追我趕,成為第一與第二的存在。
但商超渠道逐漸失勢后,三全的強勢慢慢消退。三全是家族企業,傳統的家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走的路是平穩型的,所以它更偏向于傳統的經營理念,更加專注速凍米面主業,同時基于速凍米面的基本盤慢慢進行嘗試,更像是一種守城的姿態。
在和一位凍品經銷商聊到三全時,他提到:三全比較傳統保守,雖然產品一直在推新迭代,但都是換湯不換藥,創新能力不夠。對經銷商雖然也很重視,但都是過去傳統的扶持政策,大區經理下邊配幾個城市經理,城市經理到幾個城市跑一跑,找同類的經銷商問愿不愿意賣我們的產品,愿意的話就簽一個代理合同,然后鋪貨就結束了。這種銷售策略很機械,放在現在這個市場已經落后了。
而這種守舊的管理模式,弊端也很明顯,容易在市場競爭中失去先機,錯失突破的好機會。但優點是平穩,不過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三全似乎過于追求平穩,缺少了一股“殺伐果斷”的魄力。
不過從財報來看,三全正在發力新的業務板塊,團餐、餐飲等。長期以來,速凍米面制品企業競爭主要集中于C端市場,已經形成了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但隨著餐飲行業半成品食材需求日益增強,餐飲端速凍米面制品需求潛力增大,餐飲端成為速凍米面行業的新藍海。
思念維穩背后,加速攻城
按照成立時間推算的話,速凍行業的第二大新秀則是思念食品。1997年,思念食品以低價優勢快速搶占市場,成為三全的強勁對手。
思念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對三全“虎視眈眈”,畢竟這是老大與老二之間的較量,三全出什么產品,思念也會緊跟其后模仿,三全和思念之爭一路跌宕起伏。
1998年三全主推的30克湯圓大獲成功,思念次年便用3.5克的珍珠湯圓狙擊,打破了大湯圓一統天下的局面,這種“由大變小,改粗為細”的創新動作,讓思念湯圓在市場一炮打響,為思念創造了8000多萬的銷售額,實現凈利潤2000萬元。
思念的創始人李偉喊出了“3年內趕超三全”的口號,在他看來,三全行事穩健,是開著拖拉機在跑,優勢在于比思念先跑了幾百里,而思念是開著奔馳在追趕。
一番狂奔較量后,思念在2003年實現了對三全的反超,攻城略地。
到了2006年,思念和三全的市銷售額分別達20億、9.258億,這時候思念仍處于領先地位。也是這一年,思念依托“代工外包”形式快速提升產能,進一步跑馬圈地搶占市場。三全不甘示弱,主動挑起價格戰,依靠之前的渠道份額和優勢,三全的促銷動作迅速落地,和思念各自獨占鰲頭。
縱觀兩者的你追我趕,一個是速凍食品的開創者,一個是后來居上的超越者,思念在成立之初雖然更多是跟隨者,但思念目標步步清晰,更是成立了千味央廚來攻打B端,繞開與三全的C端競爭,挖掘更多的B端市場潛力。
安井攻城,絕地反超
三全和思念在速凍米面市場你方唱罷我登場,顯然這條賽道已經有強勁的對手,安井另辟蹊徑,轉攻火鍋料市場。
可以說,安井是行業內第一家主做火鍋配料的規模企業,具備了先發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安井有20%-30%的產品是競爭對手所欠缺的,這讓安井吃到了市場紅利,借助火鍋配料這條細分賽道,安井迅速發展,逐漸有了和三全、思念抗衡的能力。到2021年,安井占據了國內速凍火鍋配料45%的市場份額。
如果說火鍋配料賽道讓安井具備了趕超能力,那預制菜賽道則是讓安井有了反超能力。
安井采取的戰略是繞開C端,主攻B端預制菜。起步階段時預制菜在C端和B端的口碑是冰火兩重天,本質上說,B端預制菜是外賣的戰友,C端預制菜是外賣的對手,所以安井主攻B端。憑借速凍食品冷鏈技術,建立了一張龐大的餐飲渠道網絡,當疫情期間預制菜在資本市場火爆的時候,安井已經被貼上預制菜的標簽,乘風而起。
我們發現,安井的逆襲和反超,歸功于它兩次精準的切換賽道。
一位經銷商說:安井的銷售團隊是在跟著市場的變化走的,它的營銷策略是一種新營銷思路,幫助經銷商推產品、做堆頭、搞形象,廠家的業務員帶著我們的業務員做促銷,為銷售結果負責,幫助我們把業務做起來。
從經銷商的反饋來看,安井不僅在外部環境下精準鎖定品類賽道,內部團隊上也與時俱進,在經銷商賦能上,達到運營和銷售閉環。
不同于三全的家族管理模式,安井是聘用職業經理人進行企業運營管理,以市場需求點為切入大開大合的擴張來攻城略地,對一線的市場變化有強烈的感知并且能快速落地。
如今,成為速凍食品界優等生的安井,逐漸從深耕火鍋速凍食材的業務轉向“三劍合璧、餐飲發力”,確立了火鍋料、面米制品、預制菜三大品類的經營戰略。
當然,與三全、思念的競爭格局也將愈發激烈,預制菜這條賽道也將成為速凍企業新的增長點。
從企業發展歷程透視趨勢變化
縱觀安井、三全、思念三家企業的發展歷程,透視了整個速凍行業的發展進程。
速凍食品最大的市場是速凍米面,已經比較成熟了;火鍋料市場已經過了高速發展期,進入穩定成熟期,市場規模大概400億,年均增速在10%左右;預制菜市場規模,2022年國內預制菜市場規模4000億,有關機構預計到2026年達到萬億規模,主要是因為預制菜方便,快捷,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
在速凍行業和企業同時發展進程中,趨勢已經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在和經銷商溝通時,幾位經銷商老板也給出了幾個切身實際的變化:
- 產品包裝越變越小
- 凍品品類越來越細分,速凍小吃深受青睞
- BC兩端界限越來越模糊,開始BC一體化
產品包裝越變越小,從早初思念用3.5克的珍珠湯圓狙擊三全30克湯圓時,就已經初見端倪,如今這一變化已經滲透到各個速凍品類中,前不久三全餛飩產品升級,研發出一人食和兩人食的高湯餛飩,主攻一二線高價值便利店和生鮮店渠道。
河北社區門店老板說,疫情過去后,消費者都不再囤貨了,速凍食品雖然可以可以冷凍保存,但消費者對品質、成分表要求越來越高,配料表越簡單,保質期就比較短,小分量的單獨包裝的速凍產品,當日即買即做即吃,一頓飯的分量正好吃完,這樣的包裝反而更暢銷。
與此同時,速凍品類也越來越細分,過去是速凍米面制品,即餃子、湯圓;速凍畜禽肉,速凍水產品等,其中速凍米面食品占比最大,如今素食、海鮮等不同類型的速凍小吃也越來越多。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調研數據顯示,購買過小吃類速凍食品的消費者占比達63.2%,其次是速凍火鍋料和傳統主食類速凍食品。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速凍小吃作為速凍食品的一個細分市場,正在成為一個龐大的細分市場。
經銷商舉例,安井的燒賣和烤腸,目前是其兩個戰略單品,也是暢銷單品,在終端的動銷賣得是最好的。
此外,經銷商重點提到了一個變化,同時也坦言:這是我們正在摸索的一條路,就是BC一體化,B端和C端都要賣,過去B端和C端的產品還有差異化,但現在差異越來越小,銷量是能做上去,但也容易出現價格戰,所以我們還沒有定論,但這是一個方向。
以一份速凍水餃為例,廠商可以直接賣給餐飲店,再由餐飲店賣給個人,但廠商也可以同時賣給兩端或者多端。
往前推早些年,各個渠道都有規矩,產品標簽上都會寫著“xx渠道專供”,消費者在其它2C渠道就找不到這個產品,但這個規矩在當下早已有了裂口。
所以,BC的界限看似很明顯,但歸根到底其實就是一端,對于速凍市場來說,BC是有交匯點的,所有2B或2C,最終都會BC一體化,而它的終點都是C端。
而在C端,速凍品類尤其預制菜,接受度越來越高,速凍的牛羊肉到了冬季是暢銷品,河北一連鎖社區門店反饋,今年中秋節速凍食品帶動了禮盒動銷,這位老板則計劃春節時將速凍品類提高鋪貨量,同時也成為春節走親訪友的一道送禮佳品。
顯然B端和C端都在增長,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9年冷凍食品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速凍食品市場規模已達到1755億元,同比增長26.99%。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130.9億元,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雖然當下整個快消大盤進入低增長時代,但速凍市場還有很大增幅空間,隨著當下銷售旺季的來臨,C端消費者對健康屬性和個性化需求的迭代,將會挖掘出更多對品類細分、口味迭代、營養價值等多元化的需求,以安井、三全、思念等為代表的速凍品牌,也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迸發出更大的潛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