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半年前的一個老視頻文案,因為當時這期的全網抄襲量太大,所以此前沒有放出文字稿,如果您喜歡還希望能夠多多點贊轉發!感謝!】
2022年以來,伴隨著一二線城市失業潮的愈演愈烈,年輕人要不要回老家工作的話題越來越火熱。很多人開始討論逃離一線城市,回到自己的家鄉就業。
而這也恰恰是日本90年代人那批年輕人的選擇。
因此本期我想重新回顧,當年日本返鄉就業潮,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教訓,尋找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參考意義
經濟崩潰后的城市就業困局
1992年日本經濟增長率下跌至0.9%,高速發展的城市經濟被瞬間按下停止鍵,由于增長的戛然而止,泡沫經濟時期吸納海量年輕人就業的三大都市,馬上迎來了嚴重的勞動力過剩。
至1993年三大都市的求職總人數是崗位數量的1.46倍。 即所有崗位都招聘完成也只能消化 70% 的求職者。
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全社會面前,過去快速增長的經濟能夠承受海量年輕人到大都市工作,但此時經濟增長不再持續但海量青年卻依然滯留在大都市圈。要知道泡沫經濟時期僅東京每年就涌入超過12萬年輕人,各大城市的青年失業率開始快速上升。
在此背景下, 日本政府啟動了一系列舉措用以分流城市人口 ,鼓勵年輕人返鄉就業。而后來這一系列舉措被統稱為日本鄉村振興計劃。
根據農林省統計,整個鄉村振興計劃期間總計有四百萬人回到鄉村就業,東京連續三年人口負增長,短時間內緩解了城市就業壓力。但從后來的數據來看, 鄉村振興運動僅維持了7年時間就匆匆宣告結束 。
此后海量年輕人回流都市,此時恰逢我在上期視頻說的,日本金融大爆炸后的企業破產潮。海量返城人口與城市失業潮同時疊加,直接引爆了日本在2000年的超級就業危機,后來2000年至2003年的三年,也被日本社會稱為超級就業冰河時期,意指泡沫破裂以后日本就業最困難時期。
那么為何看似美好的年輕人返鄉就業潮,最后卻誘發了日本的就業危機。
其實日本為什么會啟動這一輪鄉村振興計劃,還有一個原因是希望通過大基建來刺激經濟。 過去20年日本核心都市圈已經基本完成建設,因此這一輪刺激只能將鄉村作為基建的蓄水池 。因為這既能快速創造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還能夠分流城市人口。
但誰曾想后來經濟遲遲沒有恢復,海量人口的持續返鄉,政府只能不斷維持基建規模,最終鄉村無法承受過剩的人口,導致了后來著名的平成大合并,大合并后日本鄉村一半的基層崗位消失, 無數年輕人被迫回到大城市淪落為漂流一族 。
這個我們稍后再說,我們先說說日本是如何刺激年輕人返鄉就業的,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借鑒意義。
第一輪返鄉潮:鄉村大基建計劃
1992年日本政府推出著名的鄉村基建振興法案,而經歷了20年房地產高速發展的我們,都已經知道基建對于就業的帶動效應。
根據大藏省統計,1992年至1995年有25萬億日元流向鄉村基建市場, 建筑從業者成為了這一輪最大的受益者 。
從數據來看,在90年六大都市房地產斷崖式崩盤的情況下, 建筑業從業者反而從泡沫前的510萬人,逆勢增長到1997年的700萬人,成為了泡沫破裂前7年日本從業人數增長最快的行業 。至1995年第一輪鄉村基建投資完成,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在1992年至1995年期間,每年有70萬人從都市圈向非都市圈轉移,建筑行業從業者占比超過一半。
在大基建的刺激下,當時間來到1995年,其GDP增長終于回到2%以上。但此時核心都市失業率依然超過3.5%,城市的就業壓力依然巨大。
因此決策層只能選擇繼續進行大基建計劃以分流城市過剩的年輕人。
其實日本政府怎么可能不知道鄉村大基建的危害 ,其1995年的經濟白皮書已經明確指出:過量的基建投資并沒有被有效用于民生建設,其對于國民經濟增長的刺激效果已經十分微弱。并且每個地區為了盡可能爭取到基建預算,大量的無效建造項目被提出與實施,鄉村大基建計劃演變成了各個地區利益黨團的肥肉。
后來日本社會形容這是用混凝土將鄉村重新包裹了一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全日本55%的海岸線都被混凝土覆蓋。
但日本當時陷入了兩難抉擇, 如果馬上停止基建,則通過基建創造的海量鄉村崗位就會迅速消失,此時核心都市圈不可能承受如此多的人口轉移。 而如果繼續采用大基建刺激則還能夠延緩一段時間,以等待經濟的好轉。
第二輪返鄉潮:鄉村旅游振興
1995年在持續高壓的城市失業率下,政府只能繼續刺激鄉村就業市場,只是這一輪從基礎建設轉為鄉村旅游投資。當年推出鄉村休閑促進法,鼓勵民間資本在鄉村建設度假村等休閑設施。
此后鄉村旅游馬上成為日本最大的投資風口, 而日本銀行恰好苦于無人貸款,因此海量的銀行貸款也馬上涌入鄉村旅游行業 。
海量貸款進一步刺激了鄉村旅游市場項目,根據日本旅游局數據,法案推出6個月后,新增開工了109個大中型度假村,至1998年全國僅滑雪場就有700座,幾乎每個鄉村都在發展特色旅游項目。
其實這兩年我們文化旅游行業的火熱想必大家都已經感受到了,其實本質上也是在房地產信貸持續萎靡的情況下,為了刺激經濟投資,民間資本與政府資本共同參與的結果。
而這一輪鄉村旅游潮,同樣帶動了海量人口返鄉就業,但與之前大基建帶動建筑業人回流不同, 這一輪鄉村旅游熱潮帶動的是大量服務業人口返鄉 。
1996年各項新建旅游項目開始進入實際運營階段,鄉村中高附加值的旅游業收入開始增加,日本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開始迅速被縮小。
至1997年得益于旅游業的收益,日本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達到歷史最高值, 恰逢城市處于97年金融危機后的裁員降薪潮,日本農村收入達到了城市工人家庭的1.26倍,這更進一步刺激了民眾的返鄉就業意愿。
其實在整個就業冰河時期,為什么會有大量的年輕人返鄉就業。因為一邊是都市圈高昂的生活成本與失業率讓他們無法喘息,而另一邊則是回到自己的故鄉還能夠享受因為基建帶來高收入,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城市的生活重新回到家鄉。
試想在一個在一線城市沒房沒車的孩子,在老家拿到一個比現在工資高的工作,任誰都會十分心動,毫不猶豫的回去。
但我們不要忘記了命運給你的禮物,其實早就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要知道整個日本的返鄉就業潮都是建立在巨量的基建投資與海量民間資本之上的。其中很多崗位都是通過人為創造出來的,一旦投資停止這些崗位就會迅速消亡。
1998年隨著亞洲金融的進一步沖擊,日本迎來了泡沫破裂以后最大的破產潮,日本政府被迫超發海量債務用以拯救城市中倒閉的企業。
而對于鄉村來說則帶來了兩個巨大的沖擊, 第一是海量基建資本從鄉村抽離用以挽救倒閉企業。第二則是大量通過銀行貸款修建的度假村,因為銀行體系的破產同樣迎來了倒閉潮 。簡單來說鄉村這套長期依賴舉債基建的模式無法運行,由此用大基建營造出來的鄉村就業繁榮開始破裂。
至1999年日本終于出現了嚴重的地方債務危機,當年各地債務總額達到了恐怖的180萬億日元,是1989年的3倍。僅僅10年日本各地就新增了120萬億債務。 在巨大的債務壓力下,別說是繼續承擔各類基礎設施的運營費用,很多日本鄉村甚至喪失了基本的償債能力 ,只能依靠中央的財政支援維持運轉。
根據官方廳統計,1999年有20%的鄉村,其中央援助占到每年財政收入的50%以上,很多鄉村已經無法創造收入,但中央政府依然要支付高昂的運營費用。但要知道中央財政此時也已經十分困難,海量的城市企業也需要中央財政援助。
在這樣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減少財政支出與縮減各地崗位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于是從2000年開始日本政府終于下定決心,啟動了那場后來被無數人所詬病, 也被無數人認為是拯救了日本鄉村的,平成大合并 。
返鄉潮終局:平成大合并
如今平成大合并在日本依然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我們今天不進行評價。但要知道平成大合并雖然拯救了日本鄉村財政, 但過去吃著財政飯的人,尤其是90年代就業返鄉潮的年輕人們就沒有人去拯救了 。
2000年以后,日本在短短7年時間將原有的3200個鄉村合并縮減至1700個,同時47%的基層機構也在這一輪合并潮中消失。
根據日本官房廳統計,大合并完成后全國僅人事支出一項,每年就減少了1.8萬億日元,由此可見這一輪合并潮中減少的基層崗位數量, 事實上平成大合并在日本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平成雪崩。意指在那一輪的合并潮中,很多人就像遇到雪崩一樣,根本無法躲避就被裹挾其中 。
隨著平成大合并的開始,日本90年代的就業返鄉潮被正式劃上句號,海量鄉村就業者重新回到都市。2001年東京的人口凈流入時隔12年重新回到12萬人以上,此后一路上漲至2007年突破了16萬。
要知道2000年日本的城市剛剛經歷了金融機構破產潮的洗禮,此時又加上如此巨量的人口返城,日本失業率直接突破5%,各大都市圈充滿了等待就業的人群,而后來這段時間也被日本稱為超級就業冰河時期。
此時的日本城市別說高薪的工作了,就是正式穩定的工作也是寥寥無幾 。超級就業冰河時期,日本的勞務派遣市場規模每年上漲30%,而這批回到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們,一般也都是從事這類低薪且不穩定的勞務派遣工作。
根據日經新聞2002年的報道,平成大合并后的返城者,部分甚至在從事便利店員工這樣的低薪工作,要知道他們很多人曾經都是名牌大學生,可如今回到城市卻只能從事這樣低薪且沒有前途的工作。
后來這些出生在非一線城市,生活在東京卻只能通過打零工生存的年輕人,被日 本社會稱為 漂流一族。2006年隨著NHK紀錄片窮忙族的播出,以這群人為原型創作的工作漂流與中年漂流,成為了日本的暢銷書系列。
因為在大城市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又無法回到自己長大的故鄉,被迫放棄婚姻生育與房產,最后面對不斷失去一切的人生,成了那批人最真實的寫照。 中年漂流
可以說從時代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小鎮青年通往大城市的最后一代人。在他們此前的一代人已經完成了在大都市的原始積累,而在他們后一代的人已經充分意識大城市生存艱難,從而主動選擇了平淡的人生劇本。
2021年隨著花束般的愛情這部電影在日本爆火,這部由東京愛情故事編劇坂元裕二,時隔30年撰寫的故事再次引起了全日本的社會大討論。 這兩部劇都講述的是鄉下孩子與東京女孩的戀愛故事 。只是30年前我們看到的是在東京的拼搏奮斗,而30年后我們則看到的年輕人在大城市不斷碰壁后最終選擇離開的故事。
這相隔的30年,也恰恰是三代年輕人心態的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