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3年,兼任太岳軍區第二分區的司令員的王近山,只用一個團就殲滅了日軍華北方面軍“戰地觀戰團”。
還一舉拿下了服部直臣少將旅團長、6名大佐聯隊長等日軍高級將領,為我國抗擊侵略者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么這場戰斗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王近山又是如何巧妙地捕捉戰機,實現這場驚天動地的伏擊戰的呢?
太岳軍區英勇抗擊日軍掃蕩
1943年的春天,對于華北抗日根據地來說,是一個充滿血與火的季節。
日軍為了鞏固其在華北的統治,遏制抗日力量的蔓延,發動了大規模的掃蕩行動。
根據其“治安戰”和“三光政策”,日軍的掃蕩行動通常伴隨著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燒殺搶掠,以及對根據地的嚴密封鎖。
與此同時的山西省南部,太岳山脈山巒起伏,以太岳山脈為依托,周邊的村子里就是我軍在此建立的抗日根據地。
這個根據地處偏遠,再加上日軍的封鎖和掃蕩,生活上可以用艱苦卓絕來形容。
但它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在戰略上不僅能夠抵御日軍的進攻,還能夠對日軍控制的鐵路線和城市形成威脅。
1941年,日軍為了摧毀太岳根據地的抗日力量,采取了“鐵滾式”的新戰法。
這種戰法的主要特點是由日軍主力部隊先行掃蕩,然后由偽軍和漢奸隊伍緊跟其后,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反復的“滾動式”清剿。
“鐵滾式”戰術的核心,就是日軍以優勢兵力,逐步推進,逐步占領抗日根據地的各個要點,就像滾動鐵球一樣,逐漸擠壓抗日力量,使其無法生存。
很快在這種戰術下,日軍的進攻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而我軍的抗日力量,則被逐步擠壓,處境日益艱難。
然而,我軍并沒有被這種強大的敵人嚇倒,盡管面臨重重困難,太岳根據地的軍民仍然在堅持進行抗日斗爭。
太岳4個軍區,軍區內的部隊采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利用山地和森林,設置陷阱和埋伏,對日軍進行小規模的襲擊和伏擊,制造混亂,分散日軍的注意力。
同時,軍區外的部隊則利用日軍補給線和通訊線的漏洞,尋找日軍的薄弱環節,引誘日軍分散兵力,然后集中優勢兵力,對日軍進行圍殲,破壞日軍的“鐵滾式”戰法。
這種內外線協同作戰的策略,有效的打擊了敵軍的軍事進攻計劃。
在1943年的秋季反掃蕩作戰中,太岳軍區在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下,利用山林、峽谷等地形進行隱蔽和伏擊,對日軍進行襲擾和打擊。
在戰斗中,軍區部隊和游擊隊適時迅速分散,實行戰略性轉移,避免被日軍包圍或消滅,同時又能在適當時機進行反擊,打擊日軍的士氣和補給線。
最終,太岳軍區成功地粉碎了日軍的掃蕩計劃,保衛了根據地的安全和群眾的利益。
日軍戰地觀戰團與王近山狹路相逢
這一年,除了華北地區,日軍在全國各地的的“掃蕩”和“清鄉”力度都有所加強,特別是我黨的領導核心——延安地區。
再加上國民黨的不作為和對我軍的軍事摩擦,為了保衛延安,組織協商后,決定從各根據地抽調兵力,加強延安的防御力量。
陳賡接到命令后,把太岳4個軍區的情況分析了一下后,派出了在秋季反掃蕩作戰中戰果頗豐,且善于打近戰、夜戰和伏擊戰的王近山。
10月王近山帶領一個團趕赴延安,途經山西臨汾東北韓略村時,發現日軍活動蹤跡。
原本韓略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且地處偏遠,地形復雜,日軍的活動相對較少,就連日偽軍都很少過來,所以王近山去延安,才會選擇從這條路走。
但現在這里出現日軍活動蹤跡,便引起了王近山的重視,隨后他讓部隊在村外樹林里隱蔽休整。
自己換上粗布短褂、褲子和草鞋,準備裝扮成當地老百姓的樣子,進村里去打探情況。
但王近山剛換了衣服,就讓政委杜義德給抓個正著,杜義德看著王近山的衣著就頭大。
原來王近山打仗就喜歡身先士卒,尤其喜歡在白刃戰的時候和敵軍肉搏,戰友們都戲稱他“王瘋子”。
本來想著這幾年做了領導,以為王近山那習慣改了一點,沒想到是一點沒變。
于是杜義德果斷攔住了王近山表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保衛延安。
如今日軍出現在這里確實是有異常,但他們留下幾個人回去報個信即可,最重要的還是要趕緊到達延安?!?/p>
結果卻遭到了王近山的拒絕,在他看來,此前秋季反掃蕩剛結束,日軍損失慘重。
眼下他們在這里出現,肯定是有什么大的陰謀,如果不去查探個究竟,恐怕會出大事。
就這樣到最后杜義德終是沒有攔住王近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懷揣一把勃朗寧,只帶著一個警衛員進了村。
結果直到傍晚時候,杜義德才等來一臉興奮的王近山,看樣子確實有個好消息。
原來昨天附近的日軍據點剛來了一波鬼子,兩百多人卻有十多輛卡車,可能是個運輸隊。
根據日偽軍最近的行蹤路線,正好在王近山他們去延安的路上,如果今天晚上能急行軍,明天及時去路邊埋伏一波,說不準能撈一筆物資。
杜義德聽完也來了興趣,他們一個團的人吃掉日軍兩三百人,小菜一碟。
就這樣第二天,王近山親自帶隊,在路上伏擊了那隊日軍,我軍一個團的兵力對陣日軍300人車隊,還是伏擊,戰斗結束的十分快速。
但戰果卻和王近山的判斷有點出入,這并不是日軍的運輸隊,在打掃戰場時,別說物資,連槍支都很少,且大部分戰死的日軍都是佩戴的日本軍刀。
最后通過審問得知,這支部隊是日軍華北方面軍組織的一個,由軍政官員、新聞記者以及部分士兵組成的“戰地觀戰團”。
這些觀戰團成員被派往前線,觀察和體驗戰斗情況,他們回去后會在日本國內進行演講、寫作和出版書籍,以此向日本民眾傳播戰爭的“實況”和“成果”。
最后清點完尸體,這幾百號人里,竟有6名大佐,聯隊長及以下軍官120余人。
結語
這一戰果很快在軍中傳開,上到領導下到士兵都拍手稱快。
這機緣巧合的一戰,無疑是極大地提高了我軍的士氣,同時也對日軍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